学诗断想——推敲

宁静

<p class="ql-block">推敲的故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要追问:写诗为什么要推敲?贾岛最后选择了“敲”字,放弃了“推”字,这并非由于他的偏爱,这里边自有一番道理。比起“推”字来,“敲”字声音响亮,确实更切合月下老僧的实际情况。</p> <p class="ql-block">锤炼字句,是写诗的一个重要条件。“推敲”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使意境得到最完美的表现。“红杏枝头春意闹”,想想看,如果把这个“闹”字换成任何另一个字,就不足以表现春光灿烂、蜂蝶齐来的那个繁盛热闹情景。</p> <p class="ql-block">“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如果换成“到”字,诗意就会受到损失,诗味就会减少了许多。“沾衣欲湿杏花雨”,一个“欲”字都少情味!一字之差,关系非浅!这就是“诗眼”,确实有画龙点睛之妙。</p> <p class="ql-block">诗人饱和着思想感情,把对客观事物的感受造成优美的意境。意境虽美,表现力不强,也是徒然!字句的推敲在这里起着很大的作用——怎样的情景用怎样的字句来表现,这却乎需要诗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鬚”的创造精神和辛苦劳动。每一个字有它的意义,颜色和声音。表现忧郁的心情的时候,用字抑郁暗哑;反之快乐的情调,字的颜色一定要鲜明,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才能使读者读了诗句,引起共鸣。</p> <p class="ql-block">“风劲角弓鸣”,读了这五个字,就像听到了箭头乍离弦子的清脆之声——“噫吁嚱,危乎高哉!”字里行间一股跌宕之气,恰恰配合下面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p> <p class="ql-block">但是炼字首先要炼意,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如果意境不高,徒然在词句上下功夫,那只会显得匠气,却不能创造出动人的佳句来,哎!</p> <p class="ql-block">贾岛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写了三年。他自己虽然很得意,知道甘苦时说;“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在我们看来,这两个句子实在平常。</p> <p class="ql-block">有些诗人,有时把一些诗句推敲到不合常规的程度。杜甫虽然是伟大的诗人,但他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之类实在不足法。至于为了声韵关系,把“琐窗深”改成“琐窗明“,易一字,景象便全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写诗一定要注意推敲!古今的多少名篇警句,全是由于推敲得来。信手拈来,不加思索。而他能写出佳作来,那是不可想象的。</p> <p class="ql-block">然而一个诗人没有思想情感,没有佳美的意境,推敲,不但不能帮助他,反而可能把他引入魔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