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山景区位于昆明市西郊15公里,由聂耳墓、龙门景区,太华寺、华亭寺、徐霞客纪念馆、升庵祠等组成。它峰峦连绵40多公里,海拔1900米至2350米。相传古时有凤凰停歇,见者不识,呼为碧鸡,故也称碧鸡山。又因形状像卧佛,也叫卧佛山。 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致极佳,在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誉。</p><p class="ql-block">下午回到市区,又到瀑布公园和金马碧鸡牌坊游览。</p> <p class="ql-block">五月三十号上午八点,我们从酒店坐到西山公园的地铁,九点钟赶到西山地铁站。</p> <p class="ql-block">出西山地铁口,我们先欣赏了茶马花街的美景,然后到西山公园门口坐景交车。</p> <p class="ql-block">西山景区第一站,瞻仰聂耳墓。</p> <p class="ql-block">在昆明西山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有一片缓坡,松柏森森,长眠着人民音乐家聂耳,道上七个花台,象征着七个音阶,24级石阶,示意着他仅活了24岁。</p> <p class="ql-block">聂耳墓于1937年建在西山高峣山坳,1980年迁葬于此。墓地总体呈月琴状,墓穴建于琴的发音孔位置,墓中安放聂耳的骨灰。墓前平台由24圈石料铺成音波状,象征时代的最强音由这里发出,也寓意着聂耳的生命历程,墓后屏风上刻有反映抗日救亡运动的浮雕,墓前汉白玉聂耳雕像立于象征七声音阶的七台花圃之上。</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参观聂耳纪念馆,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和展出的珍贵照片、手稿、书信等,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聂耳的生平事迹和他与国歌的故事。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再现了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战斗人生,也展示了《义勇军进行曲》等作品的时代风华。</p> <p class="ql-block">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云南昆明人,中共党员,我国著名人民音乐家。1935年于日本藤泽海滨不幸溺海身亡,时年24岁。短暂的一生中,作有多首著名的革命歌曲;其中《义勇军进行曲》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定为代国歌1978年正式定为国歌.</p> <p class="ql-block">参观过聂耳纪念馆我们来到第二站旭光亭。</p> <p class="ql-block">旭光亭是在龙门景区门外的第一个观看滇池的观景台。在此可观赏到滇池的部分湖面和对面的昆明市貌。</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来到西山的评语“滇中第一风景名山”</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龙门景区</p> <p class="ql-block">大家在龙门景区门景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我们先坐索道上山,从山顶向下游览。</p> <p class="ql-block">在索道缆车上看滇池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滇池国家级景区西山风景区石牌</p> <p class="ql-block">在山顶五百里滇池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凌虚阁位于西山最高处,与滇池的相对高度达到620米。不仅是西山的至高点,而且视野开阔,能够俯瞰滇池全貌及四周群山,是观赏滇池美景和昆明市景的绝佳地点。此外,凌虚阁还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凌虚阁的历史悠久,最初于元代由梁王修筑作为避暑台,后经历多次重修和扩建。其建筑风格和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尤其是其位置在美女峰巅,使得整个建筑群显得更加壮观和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门景区位于西山风景区终端,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龙门胜景”以“奇、绝、险、幽”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众多的名胜之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p> <p class="ql-block">登临西山,总要到龙门一游,看一看“天临海镜”。站在龙门俯瞰山下的昆明,天际线的边界消失了,一切都笼罩在蒙蒙雾气之中。滇池、城市建筑、远处的山、雾气、天空,深深浅浅的蓝色,仿佛连成了一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门位于西山顶部的悬崖峭壁之上。</p> <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年间,吴清来道士为修炼苦行,方便众生,用了14年的时间凿通了从三清阁到石室,又从石室到“慈云洞”这两段石道。并就洞凿室,在岩石上雕刻了送子观音、香炉、佛台及骑龙驭虎的神像等,有联云:"凿石现普陀,将五百里滇池,都归佛海;援人登彼岸,愿一千只圣手,尽化慈航。”“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洞外云抒霞卷,海中日往月来。”龙门地势高而险,壮而厅,上接云天,下临绝壁,被称为西山之绝。</p> <p class="ql-block">穿云洞位于昆明西山上,是一个从山腹中开凿出来的地道,被称为“彩云洞”。洞顶有“大禹凿龙门,盘古辟天台”的石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古老传说和神话故事。穿云洞的入口处有摩崖石刻“龙腾大海”,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海洋的向往。洞内不仅有各种形态的钟乳石,还有不少摩崖石刻供人欣赏,如清代陈绍良撰写的诗:“梁王避暑依险峰,更凿龙门雾霭中,而今已辟穿云洞,蹬道旋上广寒宫”,这些石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艺术的瑰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穿云洞的上方有摩崖石刻“引勝”,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在穿云洞的转弯处,有《幽壑》、《碧海》两匾,增加了洞内的文化氛围。此外,穿云洞附近还有达天阁、云华洞等景点,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工艺水平。整个穿云洞景区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的集合,更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体验其自然美与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龙年摸龙门,可以转运福气满满哦昆明龙门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是完全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这里叫“凤凰岩”,凤凰岩上凿有一上一下两个石室,下面的石室有石桌,正壁嵌有“题滇池饯别图”等诗碑六方,刻有彩凤印图,祥云缭绕,彩凤飞舞,工艺精湛细密,形象优美生动。石室内外另有“云海”、“石林”、“揽海处”、“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等摩崖石刻及联语。</p> <p class="ql-block">在真武宫后有泉一方,泉内有一尊小牛像,俗称“牛井”或“孝牛泉”。泉水清凉,终年不涸。相传明代曾有道士赵炼在此隐居,“苦无水,以牛载汲,垂二十余年矣,一日牛忽死,其处即陷为井,水味殊甘洌,虽盛暑不竭,”三清阁环境幽雅,空所清新。又是到龙门游览的必经之地,每天游人摩肩接踵而至。</p> <p class="ql-block">西山风景——三清阁</p><p class="ql-block">“三清”又称三清天,三清境,是道教三十六天仅次于大罗天的最高境界。三清阁内供奉着天宝君、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个道教信奉的偶像。其它殿也各有所供奉。从罗汉崖山门向上有七十二级石阶,象征七十二地煞星。由灵宫殿西折而上,又有陡峭的三十六级石阶,象征三十六天罡。</p> <p class="ql-block">出来三清阁,我们坐电动景交车,来到太华寺游览。</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太华寺</p> <p class="ql-block">太华寺,位于西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寺庙。它始建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由梁王甘麻刺创建,最初被称为佛严寺。太华寺位于太华山之上,这里是西山群峰中的最高点,海拔达到2500米。寺庙不仅因其地理位置而闻名,更因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受到人们的敬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华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北京宫廷园林和江南苏州园林的风格,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寺庙的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布局,包括石牌坊、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缥渺楼、水榭长廊等,这些建筑依山势而建,气势非凡。寺内花卉园林相间,四季花开,环境清幽,独具中国寺庙园林特色。</p> <p class="ql-block">太华寺的历史沿革也颇为丰富。明清两代时期,寺庙多次进行扩建和修葺,保持了元代建筑风格的同时,也增添了许多新的建筑和装饰。特别是大悲阁,在咸丰年间因战火被毁,后在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重建,成为寺庙的重要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除了其建筑和历史价值,太华寺还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游客和信徒们的重要朝圣地。寺庙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和教育中心,吸引了无数人前来参观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太华寺前有棵银杏树,据说是明朝建文帝亲手培植。数百年过去了,盘根错节的银杏树静静地凝视着滇池,不言不语曾经的过往。只有银杏树上的小松鼠,上窜下跳,调皮可爱,吸引着游客驻足,投喂,拍照。或许历史就是这样的银杏树,人间过客犹如小松鼠?!</p> <p class="ql-block">游览过太华寺,我们在森林里沿太华古道向华亭寺进发。</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华亭寺</p> <p class="ql-block">华亭寺,经历年修建,已有900多年历史,是昆明地区现存的最大一座寺庙。由钟楼、天王宝殿、大雄宝殿及若干花团组成。这里的佛像和五百罗汉塑像都塑得很有特点,历代楹联也耐人寻味。此外,园内还有名贵的茶花和罗汉松等奇珍大植物。该寺曾几度毁建,现存的是1923年由虚云大和尚重修,故又名“云栖禅寺”。</p> <p class="ql-block">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楼、撞钟楼、雨花台、放生池等古建筑。大雄宝殿有高一丈六尺的三尊金佛像,塑工精细,仪态慈祥。另有五百罗汉栩栩如生。天王殿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和金身弥勒佛像,生动传神。天王殿大门口,挂有一幅明代谪居云南的四川新都状元杨慎写的名联,内容有山有水,有景有人,诗画交融,意韵无穷。其联云: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柱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佛像和五百罗汉塑像都塑得很有特点,历代楹联也耐人寻味。此外,园内还有名贵的茶花和罗汉松等奇珍大植物。</p> <p class="ql-block">从华亭寺出来,我们坐景交车回到西山景区大门口,又步行一公里左右,来到徐霞客纪念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徐霞客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纪念馆位于昆明市西山区碧鸡镇高蛲村升庵祠内,这座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而建立的。</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声,又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文学家。</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自幼好学,饱读诗书,对图经地志尤为衷情。十五岁时参加童子试,未能考上。徐霞客的父亲去世后,便在家中种田侍奉母亲。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二岁的徐霞客正式出游。因长时间跋涉,徐霞客患有严重的脚疾,到云南时已无法走路,于是徐霞客更为专心地编写《游记》《鸡足山志》,基本完成《徐霞客游记》的编撰。后徐霞客身患重病,丽江太守用官车将其送回江阴老家。崇祯十四年(1641年),徐霞客病逝,终年五十四岁。</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在385年前进入云南,开始了为期一年零九个月的云南之旅,他的足迹遍布云南的曲靖、昆明、玉溪、大理、丽江等10个州市的46个县,记录下了云南的秀丽风光、民族风情和地理地貌。他的旅行日记《徐霞客游记》成为了研究云南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也让无数人对这片土地心生向往。</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遗作经好友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名为《徐霞客游记》。徐霞客在地质学等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成为世界上对地质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p> <p class="ql-block">昆明徐霞客纪念馆不仅展示了徐霞客的生平和他的旅行成就,还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媒体展示,让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旅行家的精神和贡献。</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升庵祠</p> <p class="ql-block">升庵祠坐落在昆明西山山麓、滇池之滨的高峣村。是明万历年间人们为纪念杨升庵,将其旧居“碧峣精舍”改建为祠,供奉其塑像。这是一座三院三殿的中式庭院,背靠西山,面临滇池,旁有清泉,花木繁盛,幽雅秀丽。祠内古木参天,楼台亭阁巍然肃立,祠堂静谧。1987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升庵祠原为乡绅毛玉的庭园,当时毛玉任吏部给事中,与杨慎友情笃深,在“议大礼”的政治斗争中,被逮下狱,廷杖创发至死;“碧峣精舍”是毛玉之子毛沂专为杨升庵准备的。该祠在1986年重修,占地2000平方米,辟为杨升庵纪念馆。祠东原有明初修建的普贤寺,明末,徐霞客游滇登太华山时曾在此驻足,便将普贤寺维修后辟为徐霞客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下午回到市区,看时间还早,我们拐到瀑布公园游览。</p> <p class="ql-block">第九站,瀑布公园</p> <p class="ql-block">云南昆明瀑布公园是亚洲最大的人工瀑布公园,位于云南昆明北部山水景区,是牛栏江一滇池补水工程°入滇水口。公园利用牛栏江引水地势的自然落差,建造了一个巨大的人工瀑布,高约12.5米,宽幅约400米。</p> <p class="ql-block">公园还设有观景桥和多条次游览道,为游客提供了不同的观景体验。瀑布公园的建成提升了整个新区的品位和价值,为昆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为昆明亲水生活的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第十站,金马碧鸡夜景</p> <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又来到金马碧鸡牌坊,观赏金碧辉煌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汇处,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是昆明的象征。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太阳将落,余辉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投到东面街上;同时,月亮则刚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将它的倒影投到西边街面上;两个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互相交接。这就是60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金碧交辉"的奇观。相传,清道光年间,这个奇观曾经出现过一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地球、月亮、太阳运转的角度关系,这样的景,要60年才能出现一次。"金马碧鸡坊"的设计体现了古代云南人对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方面的造诣。1997年,恢复重建“金马碧鸡坊”,1999年4月,“金马碧鸡坊”建成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