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人的葬礼

玉树临风

<p class="ql-block">故乡人的葬礼</p><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九时半驱车回老家。因为23日晚因急性心梗突然离世的应芳兄今天开吊。虽然说不属同门之人,但必定是同村的乡里乡亲,回老家祭奠一番也是人之常情。其实近几年每遇故乡的红白礼事,余只要有时间就尽可能的回老家一趟的。尤其是随着退休,进入耳顺之年后,人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很多道理,看淡了功名利禄,注重了故乡亲情。古人云:“叶落归根”,“鸟倦飞而知还”,也许人只有活到一定的年龄,才会明白“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终极的哲学问题。故乡的一花一草一木自然是最美的,故乡的人也是最亲的。虽然说余的故乡已失去了曾经的辉煌和繁华,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故乡的常住人口已经锐减,长年守望在家的只有那些老弱病残者!假如这一代衷情于农业、娴熟于耕耘的老人去世之后,恐怕农村再不会有懂农耕的现代农民了。改革开放以来,轻视农业和放弃农业,也许是我们的最大失误。大量的依赖进口粮食来维系14亿人的生命,粮食这个战略性物资被外国人掌控着,这大概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危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土地面积有限,单纯的耕作土地已无法养活一家人。农民仍然处于这个社会的最底层。因此在中国解决好了“三农”问题,也就是抓住了治国理政的牛鼻子!每每提及故乡,余就要发表一通感言。这一方面是为故乡的走向担忧,但更重要的是为故乡人的命运而惋惜。</p><p class="ql-block"> 余的故乡是受周秦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域,也算是礼义之邦,丧葬文化自然比较丰富。按照习俗人逝之后,葬礼需要五至七天时间。过去雇吹手、唱大戏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不过这几年似乎很少唱戏了!尽管如此,白事的繁文缛节还是比较多的!每遇红白礼事,在外打工的“新型农民”们总是要回家来的,这大概就是亲情和乡情使然!秋播时节,乡间的人手自然是比较多的,故应芳兄的葬礼显得格外的隆重。应芳兄是大家出身,至少在我们这个自然小村是这样认为的。在维成份论的那个年代,他家是高桥唯一的上中农。他的兄弟姐妹较多,用人丁兴旺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在弟兄的排行中,应芳位居第四,他的儿子明博在北京作超市生意,收人颇丰。在雍城的凤凰城他有一套住房,近几年老两口常住雍城,只是偶尔回回老家。想不到七十三岁的应芳兄就突然去世了!</p><p class="ql-block"> 玉树临风/文</p><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27日于雍城</p><p class="ql-block">{按}这是笔者几年前的一篇日记,真是意想不到在有道云笔记的《每日回顾》里竟然展示了出来。读之使人颇为动容。虽说日志对故乡的葬礼过程下笔少了些,但对故乡农民兄弟的前途和命运论述的还算中肯。其实,上溯三代,我们都是农民出身,都来自于那个漫长的农耕时代。</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