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月25一26日我和老陈报团到陕北旅游,想象连绵不断的黄土高原,让人充满暇想。</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是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p><p class="ql-block">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陵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p> <p class="ql-block">中华始祖堂,位于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园区,于2019年3月30日落成。始祖堂为地下两层覆土式建筑,总面积二万二千平方米。与黄帝陵文化园区的轩辕庙、黄帝陵共同构成黄帝陵景区地景文化,成为展示黄帝文化、弘扬爱国主义、传播民族精神的重要平台。</p><p class="ql-block">中华始祖堂是建筑大师张锦秋院士的匠心之作,[1] 以五千年前的“玉龙”为构思之源,建筑为地下两层覆土式,总面积2.2万平方米,室内展陈面积约7000平方米。集文物陈列、文化展示、体验参与、教育培训、旅游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按照“黄帝文化”和“黄陵文化”两大展陈主题,分为七个展厅,重点讲述黄帝传说、黄帝时代、黄帝功绩、黄帝崇拜、黄帝祭祀以及守陵护陵、颂陵艺术等内容。</p><p class="ql-block">“中华始祖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大师亲手设计,建筑造型以5000年前的史前文物“玉龙”为构思之源,寓意黄帝是龙的化身,中华民族是龙的子孙。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展陈面积约7000平方米,公共区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主体全部隐藏于地下,建筑顶板设2米以上覆土,密植成林,与桥山81.9公顷古柏森林浑然一体,使桥山绵延的山形一直延伸至印池两岸,桥山对轩辕庙成环抱之势,以山环水绕、满目苍翠、柏香四溢进一步凸显黄帝陵“圣地感”。</p> <p class="ql-block">黄帝手植柏,属柏科侧柏属,又名轩辕柏、龙柏,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景区轩辕庙院内,树高19.4米,树围8.58米,树龄约5000年。黄帝手植柏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它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享有世界柏树之父、中华名木之首、中华第一柏的美誉。</p><p class="ql-block">黄帝手植柏经历五千年沧桑巨变,以特有的风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丰厚的内涵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具有较高的生态、科学、历史和文化价值,彰显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强大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公祭历史</p><p class="ql-block">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的黄帝陵自西汉以来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有着悠久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自汉以来,历代都有祭祀、修葺、保护桥山黄帝陵的历史记载。</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在桥山祭祀黄帝陵成为国家的一项政治制度。</p><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即派员前往桥山祭祀黄帝陵。</p><p class="ql-block">1935年,民国政府将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此后每年清明节国民政府均派代表致祭黄帝陵。</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祭典,流行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祀典礼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帝陵祭典大致可分为官(公)祭、民祭两种形式。轩辕黄帝开历史之先河,创中华之文化,被奉为中华民族始祖。为了纪念和缅怀始祖精神,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动。[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关注,祭祀规模也日渐隆重,祭祀黄帝已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华夏儿女,共谋祖国统一,开创美好生活的一项重大活动。</p> <p class="ql-block">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是每年清明节海内外中华儿女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祭祀活动,以“颂扬黄帝功德,传承民族记忆,守护精神家园,构建和谐中华”为主题定位,包括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乐舞告祭、拜谒祖陵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祭黄帝陵文》,其中,中国共产党的“祭文”由毛泽东亲笔撰写,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尚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帝"</p> <p class="ql-block">1937年毛泽东曾写"祭黄帝陵文" 被评抗日"出师表"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人撰写的这篇《祭黄帝陵文》,除4月5日由林祖涵在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仪式上庄重宣读外,还于4月6日在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上公开发表。《新中华报》编辑部所加按语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誓死为抗日救亡之前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召开扩大会议。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发布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会议结束后,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政治部主任任弼时一行,专程由洛川到中部县桥山拜谒黄帝陵。据《任弼时年谱》记载,此时轩辕庙内的供案上,还陈列着毛泽东手书的《祭黄帝陵文》。任弼时认真品味领会祭文的深刻思想后,言简意赅地指出:“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同毛泽东《祭黄帝陵文》中所言之事虽异,但情志相类。视毛泽东《祭黄帝陵文》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师表》,是准确的定位,其在当时发挥的巨大鼓舞作用毋庸置疑。如今,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已勒石立碑,耸立在黄帝陵轩辕庙碑亭,每天接受数以万计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和国际友人的瞻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的今天,再读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依然使人热血沸腾!深刻领会其中的思想和精神,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黄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功绩涵盖了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功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政治和军事:黄帝在位期间,通过战争统一了各个部落,结束了天下分裂的局面,完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氏族部落大融合。他带领军队打败了蚩尤部落,并在后来的“三国之战”中击败了强大的敌人。</p><p class="ql-block">农业和手工业:黄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发明了五谷种植技术,包括稻、黍、稷、麦、菽等,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此外,他还发明了养蚕和抽丝编绢技术,解决了人们的穿衣问题。</p><p class="ql-block">科技和文化:黄帝在科技和文化方面也有许多贡献。他发明了文字、历法、农业、医疗等技术和制度。黄帝还制定了《黄帝内经》,这是中华医学的经典之一。此外,他还创造了天干地支法,用于纪年。</p><p class="ql-block">社会生活:黄帝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他发明了原始的舟车,服牛乘马,方便了交通和运输。他还架构房屋,创设宫室,使人们有了更好的居住环境。</p><p class="ql-block">黄帝的这些功绩不仅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也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人文初祖”。</p> <p class="ql-block">三皇五帝指的是哪三皇哪五帝</p><p class="ql-block">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天神和五位帝王,他们在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三皇通常指的是天皇、地皇和人皇,而五帝则包括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这些人物并非真实的帝王,而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p> <p class="ql-block">姓氏的来源:最早的姓来源于部落图腾,最早的氏表示居住地。到了春秋战国以后,渐渐就合二为一了。中国现在上万的姓氏都来源于炎黄二帝以及他们的儿孙们所分出来的姬、姜、姚、嬴、任等几十个古老的姓氏。具体姓氏的起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姓:出于姬姓,始祖是挥,黄帝第五子青阳之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姓:之源可分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姓:系由理氏所改,是嬴姓颛顼的后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姓:之源有三,其一出自祁姓,始祖为刘累;其二出自姬姓;其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独孤氏为刘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姓:出自姬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来源,均出自山西洪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姓:出自周穆王,因为他把赵城赐予了造父,所以其后代就开始以国为姓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姓氏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奇故事,它们不仅代表了家族血缘的符号,也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曹姓的图腾释义在甲骨文中,曹字像两个人在争辩,即原告和被告相对状,下部是曰,表示两人在说话、争辩、打官司,因此古代诉讼的原告和被告称为“两曹”。曹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其中一支源自祝融的后裔,而另一支则出自姬姓,由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铎受封于曹国后形成。曹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第28位,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四川等地,其中河南为曹姓第一大省。</p> <p class="ql-block">据老人传说,男根是远古传下来的,有人工雕刻的痕迹,是远古男性生殖崇拜的遗存。男根庙是在男根的基础上建成的。对于男根庙的来历,有人说古时日照一带妇女不能生育时,夫妇就要到天台山男根处烧香并抚摸男根就能怀孕生子,所以人们为男根建庙供奉。男根非常灵验,又因为这是中国北方唯一的男根庙,所以远近闻名。一年四季,前来上香求子的人络绎不绝。解放之后破除迷信,并且村里人也嫌名声不好听,男根庙才被拆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陵县桥山脚下,先后出土的三枚"人祖",除两枚被打碎外,保存最完整的一枚是宋代"瓷祖",凡前来谒陵拜祖的专家学者,研究人类生殖崇拜的国内外专家教授,都要求亲眼看一看这枚宋代瓷祖的精湛制作。</p> <p class="ql-block">茧型罐</p> <p class="ql-block">自题小像</p><p class="ql-block">近代·鲁迅</p><p class="ql-block">灵台无计逃神矢,</p><p class="ql-block">风雨如磐暗故园。</p><p class="ql-block">寄意寒星荃不察,</p><p class="ql-block">我以我血荐轩辕。</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p> <p class="ql-block">游了黄帝陵,再观壶口瀑布,夜宿黄河边的古渡小镇,住在黄河故事宾馆,里面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餐厅内有人不停地唱陕北民歌,让人穿越到革命岁月里。</p> <p class="ql-block">晚上8点钟,参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篝火晚会,跟着当地的老乡扭陕北秧歌,老乡唱陕北信天游,无比嗨皮!</p> <p class="ql-block">宝塔山景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和象征,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区占地面积360000平方米,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融历史文物和革命遗址为一脉,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p><p class="ql-block">宝塔山上的主要景点包括延安宝塔(岭山寺塔),这是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高44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内辟有南北两座塔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登临塔顶。此外,山上还有宋代摩崖石刻、范公井、烽火台、摘星楼、日本工农学校旧址、嘉岭书院、古城墙、古城寨遗址、明代铁制洪钟等文物古迹及古今名人诗词碑、纪念林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王家坪位于宝塔区西北约4公里处,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司令部(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领导同志和中央军委及八路军总部所属机关负责同志住过的地方。旧址现为南、北两院,南院是政治部,北院是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毛泽东发表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重要文章。朱德为七大起草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和撰写了《中国共产党与军事战争》、《克服困难,向前迈进》等文章,1947年4月5月在《解放日报》发表了著名散文《母亲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延安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因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故名。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p> <p class="ql-block">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毛泽东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他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办公楼下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朱德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周恩来迅速成了纺线能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1年,王震和359旅领导研究开发南泥湾</p><p class="ql-block">1940年,朱德总司令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亲赴南泥湾踏勘调查,决定在此屯垦自给。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路军战士坐在纺纱车前纺纱</p><p class="ql-block">1943年2月,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为该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给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命名为“发展经济先锋”。同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萧三、艾青、田方等致慰问词。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歌舞《挑花蓝》唱道:“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从此脍炙人口的名歌南泥湾诞生,后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都知道陕北还有个好江南--南泥湾。</p> <p class="ql-block">枣园曾经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处。枣园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p> <p class="ql-block">现旧址大门石柱两侧尚有康生所书“延园”二字。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枣园伟人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枣园</p><p class="ql-block">1947年2月,经叶剑英介绍,刘少奇和王光美在此地结婚。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出席了张思德烈士追悼大会,亲笔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国民党军队对延安进行了毁灭性破坏,枣园也遭到严重损坏。1953年后,人民政府开始陆续依照原貌维修。现枣园旧址有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旧居、“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中央医务所、幸福渠等景点。枣园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春、夏、秋、冬景色秀丽,环境清幽,交通方便,终年游客不断。1996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世纪之火”火炬传递活动采集“革命之火”火种的仪式在枣园隆重举行。枣园已成为全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探寻历史与自然的震撼之旅——黄帝陵、壶口瀑布、延安旅游感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这趟充满意义与惊喜的旅程中,我有幸拜访了黄帝陵、壶口瀑布和延安,每一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象,让我对历史、自然和人文精神有了全新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黄帝陵,作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寝,承载着华夏文明的源头和悠久的历史传承。踏入这片神圣的土地,仿佛穿越千年时空,与祖先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古柏森森,庄严肃穆,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沉。这里不仅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象征,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更强烈的归属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则以其雄浑壮阔的气势震撼了我的心灵。滔滔黄河水在此奔腾呼啸,水花飞溅,如万马奔腾,又如惊雷乍响。站在瀑布边,感受着大自然的磅礴力量,内心的豪情壮志油然而生。那滚滚的洪流,似乎在诉说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无惧风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延安,这座革命圣地,更是让我深受触动。走进南泥湾,王家坪、枣园等地,那些简陋的窑洞和朴实的陈设,无不诉说着当年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延安精神在这里熠熠生辉,那种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让我对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一路走来,我不仅领略了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革命精神。黄帝陵让我追溯了文明的起源,壶口瀑布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延安让我铭记了革命的光辉。这是一次充实而难忘的旅行,它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让我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相信,这次旅行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记忆,激励着我在今后的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