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9日读书——《活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这个时代物质富裕,可是人心贫乏、精神空虚。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前文“六项精进”中的“感谢”之心也日益淡薄。我认为,进入物质充裕的时代,对“知足心”、“感谢心”需要重新审视。</p><p class="ql-block"> 我年轻时社会还很贫困,当时我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而且我努力去做的是“诚实”二字。</p><p class="ql-block"> 对人生对工作,尽可能做到诚实。不马虎,不偷懒,拼命地工作,认真地生活。我认为,这对经历过贫苦时代的日本人来说并不稀奇,这是融人当时日本人血肉的一个特征,也是一种美德。</p><p class="ql-block"> 不久,经济起飞,社会变得富足、安定,京瓷的经营也上了轨道,规模扩大。这时“感谢”在我心中占的位置越来越大。诚实的努力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此时,“感谢”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这种体验反复多次以后,“感谢之心”在我身上成形,成为我生活中始终贯彻的道德准则之一。</p><p class="ql-block"> 回顺自己,这“感谢之心”就像地下水一样,滋润着我道德观的根基。而这与我在幼年时的体验深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在鹿儿岛,四五岁时,父亲带我去参与过“隐蔽念佛”。所谓“隐蔽念佛”,是在德川时期“一向宗”受到萨摩藩的打压,那些虔诚的佛教徒把宗教仪式偷偷保存下来,直到我年幼时,还保留着这种信仰方式。</p><p class="ql-block"> 我们和几对父子一起,在日落后暗黑的山道上借着灯笼的亮光,一步一步攀登。大家默默无语,在恐怖和神秘气氛的笼罩下,幼小的我也拼命地紧紧跟在父亲后面。登山的终点是一户人家,进去一看,佛龛里摆放着气派的佛坛。身穿袈裟的僧人在前面诵经。屋内零星点着几支小蜡烛,十分暗淡,我们各自坐下,融入那昏暗之中。</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端坐在僧人后面,静听那低沉的诵经声。诵经结束,孩子们按指示一个接一个向佛坛献香进拜,我也照着做了一遍。这时候僧人会对孩子简单地说几句话,有的孩子被要求再来,而我听到的却是:“你已经行了(可以不用再来了),今天拜过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接着,那僧人又说:“从今以后,你每天都要说‘南无、南无,谢谢1'向佛表示感谢。活着的期间,只要这么做就可以了。”然后他转向我父亲说:“这孩子以后不用再带来了。”这好像给我的人生下了个保证。</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幼小的我,好像通过了什么考试。又像得到了师父真传,又自豪又高兴。</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最早的宗教体验,印象深刻。我想,当时我学到了感谢的重要性,这种意识塑造了我心灵的原型。实际上一直到现在,只要有什么事,“南无、南无,谢谢!”这句话在无意识中就会脱口而出,在我耳边回荡。</p><p class="ql-block"> 我拜访欧洲的教堂,为教堂庄严肃穆的气氛所感动,这时候我也会情不自禁地念诵这句话。这句“祈祷”的话语,已经超越宗教、宗派,融入我的血肉,已经成为渗入我内心深处的“心灵的口头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随时淮备说“谢谢”</b></p><p class="ql-block"> “南无、南无,谢谢!”这句祈祷词小孩也很容易记住。这句话开启了我的信仰,在我身上培育起感谢之心。</p><p class="ql-block"> 把这句话挂在嘴上,无论对谁,无论什么事,好事当然,即使碰上坏事,照样心存感谢,养成这种心态,才能坚守正道。</p><p class="ql-block"> 祸福如同交织的绳索——坏事好事交替发生,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因此,好也罢,坏也罢,晴天也好,阴天也好,一概怀抱感谢之心。不仅幸运时,即使遭遇灾难,也要说声谢谢,表示感谢。好歹现在自己还活着,上苍还让自己活得好好的,就冲这一点,也该感谢。我常在内心告诚自己,只要实践这一条,就能提升自己的心志,走出开启幸运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管是晴是雨,都不忘感谢,人要达到这种境界简直太难了。碰到灾难,你说这也是修行,也该感谢,人家哪有这样的情绪。“为什么就我这么倒霉!”不仅不感谢,还要怨恨,恐怕这就是人性吧。</p><p class="ql-block"> 那么,好运惠顾,事情一帆风顺的时候,感谢之心就自然而生了吗?那也未必。“好事!那是我该得的,理所当然。”——人住往这样想。“这点好处怎么够”——还一心想得寸进尺。人一起贪念就把感谢丢在脑后,也从此远离了幸运。</p><p class="ql-block">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我们必须用理性把这句话灌进自己的头脑。即使感谢的情绪冒不出来,也要说服自己。就是说,随时都准备说一声“谢谢!”持有这种心态非常重要。困难来了,那是成长的机会,应该感谢。好运降临,更是难得,当然也要感谢——时刻准备说“谢谢!”有意识地在自己心中预留感谢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进一步,还可以这么去想:感谢来自于满足,不满足不会产生感谢之心。但是,满足不满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多的就满足,少的就不满足,问题有这么单纯吗?从物质层面讲也许如此,但是,得到相同的东西,有人不满足,有人却很满足。有人所得不多却很知足,有人无论得到多少,永不知足。有人老是忿忿不平,有人却总是心满意足。因此,归根到底,这是一个精神层面的问题,是一个心态问题。不管物质条件如何,只要具备感谢之心,就能品味满足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喜悦要直率表露</b></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感谢之心是幸福的源泉,那么率直之心可以说是进步之母。让自己心里不舒畅的逆耳之言,照样认真倾听。如果自己有错,那么不是等到明天,而是今天立即纠正。这样一颗率直之心能够提高我们的能力,提升我们的心志。</p><p class="ql-block"> 松下幸之助先生一贯强调“率直之心”非常重要。松下先生自己没有学问,所以总是用主动请教别人的方法促使自己进步。这一信念松下先生终生不渝。后来他被誉为“经营之神”,被人们神化了,但他自己依然贯彻“一辈子当学生”的信条。我认为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才是松下先生真正的伟大之处。</p><p class="ql-block"> 当然,所谓“率直之心”并不是别人要你向右转你就向右转,并不是盲目顺从,而是抱着谦虚的态度,如实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然后不惜一切努力奋斗。具备一对虚心聆听他人意见的大耳朵,具备一双真诚审视自己的大眼睛,耳聪目明,充分发挥耳朵、眼睛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谈到“率直之心,让我想起我当研究员时的事情。每当我专心志做实验,实验出现了预期的结果时,我会情不自禁,高兴得跳将起来“啊,太棒了!”我用整个身体来表达这种喜悦。</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时候我的一位助手却总是用冷冷的目光注视我。</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又兴高采烈地要跳起来,并对这位助手说:“你也该高兴啊!”不料,这位助手却无动于衷,一副兴味索然的模样,不屑地抛出一句:</p><p class="ql-block"> “你还真是一个轻浮的人。”</p><p class="ql-block"> 他接着说:“为了这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太棒了!太好了!’开心得眉飞色舞。值得男子汉高兴得跳起来的事情,一辈子有一两次就不错了。而你动不动就高兴得手舞足蹈,未免太轻率,会被人瞧不起的。”</p><p class="ql-block"> 他这一席话犹如一盆冷水,让我从头到脚感觉一阵冰凉。我稍稍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这样反驳他:</p><p class="ql-block"> “你的说法或许有道理。但我认为,研究出了成果,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果,也应该把自己喜悦的心情直率地表达出来。即使看起来有一点轻浮,但是,把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感恩之心直率地表达出来,可以成为一种动力,激励我们持续这种枯燥的研究和单调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的说辞中虽然带了几分苦涩,但却简单明了地表述了我的人生哲学和信条。那就是,不管什么小事,只要开心,只要感激,就要率直地表达出来,不绕圈子,不装深沉。这种心态的重要性,我不假思素就对这位助手说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天天反省是为磨炼心志而不可须臾忘却的实践,但它也是“率直之心”的产物。因为无论你主观上多么希望保特谦虚,但不知不觉中就会装出什么都懂,摆出自以为了不起的臭架子。这就是人的常态。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疏忽、失误,每当意识到这一类过错的时候,给自己一个认真反省的机会,重念严格自律的紧箍咒。只有坚持天天反省的人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心志。</p><p class="ql-block"> “神啊,对不起!”——我常常脱口而出,用这句话表示反省之意。无意中逞了威风,说了过头的话,回到家里,或在宾馆的房间里,我就会向神忏悔:“神啊,我刚才的态度错了,请您原谅我。”告诫自己今后不再重犯。因为我反省时会大声说出来,像孩子一样。如果让人听见,会认为我神经不正常。所以,总是等到只剩我一人的时候,以率直之心,说出自省自戒的话语。第二天再以谦虚的姿态重新开始,将“终生当学生”的信条铭刻于心。</p><p class="ql-block"> “神啊,对不起!”,“南无、南无,谢谢。”这两句话成双结对,是我的口头禅。用这两句短短的话语表达我的反省之心、感谢之心。同时这两句话也是规范自我的单纯明快的指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托尔斯泰的感叹</b></p><p class="ql-block"> 除了感谢之心、反省之心以外,要净化并提升我们的人性,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抑制自身过度的欲望。“贪欲”之念最难对付,它牢牢地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不易拔除,而且它的毒性最强,它能腐蚀人的灵魂,把人引向歧途。</p><p class="ql-block"> 释迦用下面一段故事来形容人的贪欲,描绘人如何沉溺于欲望的情景。故事稍稍长一点,但我仍想给大家介绍。</p><p class="ql-block"> 深秋时节某一天,在落叶和寒风中,有位旅人行色匆匆,赶路回家。走到某处突然低头一看,脚下一片白乎乎的东西,仔细一瞧,竟是人骨。此处怎么会有如此大量的人骨呢?他不禁毛骨悚然,又不得其解。只顾往前奔走,抬头看时,迎面走来一只体格巨大的老虎,咆哮着向他通近。旅人直惊得魂飞魄散;“啊!那么多人骨原来是老虎吃剩的残物。”他急忙调头逃命,然而慌不择路,一阵猛跑竟然跑上了悬崖峭壁,峭壁之下是怒涛汹涌的大海。前无去路,后有猛虎追逼,进退维谷之际,他爬上了崖边仅有的一棵松树,但那恶虎紧随其后,张开骇人的巨爪,也开始爬树。“令天我命休矣”,正当他万念俱灰时,忽然看见树上垂下一根藤条,他顺着藤条往下滑去,那藤条却不着底,旅人被悬在半空之中。</p><p class="ql-block"> 上面是老虎伸着舌头、流着口水盯着他,正所谓“虎视耽眈”。再看下面,狂风大浪之中出现红、黑、蓝三条巨龙,正等着他掉下去时可一饱口福。</p><p class="ql-block"> 忽又听到上方有寒容之声,定睛一看,黑白两只老鼠正在交替啃咬那藤条的根部。藤条一旦被鼠牙咬断,旅人只好落入张开巨口的恶龙腹中。命悬一线之际,旅人想到将老鼠赶跑。于是拼命摇晃那根藤条,摇摆之下,有湿漉漉、暖烘烘的液体落到他脸上,用嘴一舔,是甜美的蜂蜜。原来藤条根部有一蜂巢,一经摇动,蜂蜜就掉落下来。舔着甘露般的蜂蜜,旅人居然陶醉起来,以致忘记了自己身处绝境——虎龙夹击,得以苟延残喘的藤条正被老鼠啃噬——还在一次又一次摇动救命的藤条,忘情地享用美味的蜂蜜。</p><p class="ql-block"> 释迦的故事描述了利令智昏的人类的实相。死到临头竟然沉醉于蜜汁之中而不能自拔,这就是我们人类无可救药的宿命。据说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得知这个故事后大为惊叹而且佩服。他说:“再没有任何故事能将人类的贪致表达得如此尽致。”的确,把人的本性、人的欲望之深,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的寓言可谓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老虎暗喻死亡和疾病;松树代表世上的地位、财产和名誉;白黑两鼠表示白昼和黑夜,也就是时间的流逝。人在不断逼近的死亡的威胁中拼命求生,而维系生机的仅是一根藤条而已。</p><p class="ql-block"> 而这根藤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磨损。我们想逃离死亡,但死神却一年一年逼近我们。然而,即使折寿,哪怕缩短生命,也要去吸食“蜜汁”——切不断那可怜、可鄙又可悲的欲望。释迦告诉我们,这就是赤裸裸的人类本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