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强者从不抱怨环境,弱者才会怨天尤人;智者不会遇到绝境,愚者才会自困心中

温州孔庙,孔子学堂

<p class="ql-block">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译】孔子想居住到九夷之地去。有人问:“九夷那种地方文化闭塞,为什么要去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那里怎么会闭塞呢?”</p><p class="ql-block">一我认为孔子去九夷之地,应该是为了施以教化。古中国以中原为中心,把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视为未经开化的文化闭塞之地。本则中,孔子说想移居的九夷大致上是位于今天的东南沿海地区。在农耕文明时代,这些地区的部族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社会文化制度等方面与中原地区相比更落后一些。因此当时的人认为那里“陋”,但是孔子却唯独不觉,并解释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对于此句,后世的刘禹锡在千古之作《陋室铭》中也曾引用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二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积极参与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这场革新旨在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推动国家政治的清明和进步。然而,革新运动最终失败,刘禹锡也因此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被贬至安徽和州县担任通判。被贬至和州县后,刘禹锡并未得到尊重和欢迎。和州的知县多次故意调整他的住所,来刁难他。半年时间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而且住所的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一次的住房仅为一间小小的斗室。这种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氛围,无疑是对刘禹锡身心的巨大考验。不过,刘禹锡并未因此消沉或屈服。相反,他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境,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陋室铭》来表明心志。刘禹锡以古代名贤为榜样,追求高尚品德和志趣的情怀。拿自己的陋室与诸葛亮的草庐和扬子云的亭子为类比,暗示自己的居所虽然简陋但却绝不卑贱。这是个人志趣追求中,重精神满足、轻物质欲望的典范之作。 三与刘禹锡相比,苏轼在儋州的环境则更为恶劣,而他的心态也更为旷达。儋州是今天的海南岛,在苏轼的官宦生涯中,那是他被贬得最远的地方。北宋时的海南岛还是一处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苏轼就曾写过:“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除了自然条件恶劣,朝中的政敌也是处处刁难与他。当时朝廷的主政者对苏轼下了三条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书公事。这就让苏轼在儋州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了。不过,尽管在儋州的生活很艰辛,但是苏轼却凭着超群的智慧和适应能力活了下来,并且还不改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给弟弟苏辙写信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p> <p class="ql-block">四苏轼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关心民间疾苦,带领百姓勘查水源,挖地下水井,取井水饮用;研究中医中药,治疗当地居民的疟疾;带领百姓改进农具,开垦荒地,教他们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之术。他也关心当地的文化教育。由于儋州四面环海、交通闭塞,长期与中原隔绝,岛内居民不能读书写字。自隋朝科举取士以来,岛内竟无一人中举或进士。他就与儿子苏过一起动手开学堂、办教育、传道授业,自此儋州也有了弦歌不绝、琅琅书生。南宋名臣李光在《迁建儋州学记》中记载:“时人知教子,家习儒风,青衿之士日以增盛。”这正是孔子理想中的教化,在苏轼的身后一点一点实现了。苏轼曾在诗中写道: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鲁叟即是孔子,“乘桴之意”则是孔子曾经的一个想法:“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苏轼的人生同孔子一样,“九死”是其坎坷,而“不恨”是其旷达。就算宦海沉浮到了人生暮年,又被贬至儋州这样的“陋”地,他也没有打算消极处之,而是抱定了像孔子一样“化夷为夏”的志向,躬身行之。所以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所以说,强者从不抱怨环境,弱者才会怨天尤人;智者不会遇到绝境,愚者才会自困心境。共勉!这里是第九扇门,一扇打开我们精神世界的大门,点个在看和关注,让我们一起在阅读的世界里收获精神的成长。原创 蒋景春 第九扇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