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北之行第七天,今天的目的地:嘉峪关。</p><p class="ql-block"> 早上八点从敦煌清月山庄出发,走S314,驱车前往嘉峪关。</p> 大地之子 <p class="ql-block"> 天为被,地为床,在荒无人烟的大漠,独自一人酣睡于黄沙之中,任凭春去秋来、风吹雨打。他拥有让人一眼万年瞬间泪目的魔力,他便是位于甘肃瓜州戈壁滩上的“大地之子”。</p> <p class="ql-block">(网上借图)</p> <p class="ql-block">(我拍的图,人多多)😂😂</p> <p class="ql-block"> 大地之子雕塑巨大,长约15米,高4.3米,宽约10米,已成为了瓜州地标性的雕塑。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教授所创作。石头在艺术家的手里幻化成了最可爱的胖娃娃,深情安详趴伏大地。</p> <p class="ql-block"> 大地之子由来于设计师对于环境的思考,设计师想通过雕塑这一艺术展现形式唤醒公众对于地球的环保意识。</p> <p class="ql-block"> 与“大地之子”相隔不远的茫茫戈壁上,还有一座用岩石雕砌出总高度达12.5米的大型雕塑——汉武雄风。</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刘彻,自即位以来,就一改汉初的战略防御政策,积极进取,征伐四方,力图实现“王者无外”的“大一统”的局面。面对汉室屡遭匈奴的骚扰,刘彻果断提拔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拓河西走廊,浑邪王部四万余人降汉,其后陆续设置四郡(酒泉、张掖、武威、敦煌),隔绝了羌人和匈奴的往来,控制了前往西域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雄才大略、功绩卓著的汉武帝,大破匈奴,远征大宛,降服西域,开拓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并设置西域使者校尉,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华版图。在河西走廊建造汉武大帝的雕像,使人们更直观的了解历史,起了非常重要的意义!</p> 嘉峪关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卡和防御要塞,同时也是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的三个主要景点包括嘉峪关关城、悬臂长城和长城第一墩。</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建筑得法,布局严密,它坐东向西,由外城、内城、瓮城、罗城、城壕五部分组成,构成了一个城内有城、城外有墙、墙外有壕、层层设防、重关并守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 长城第一墩即讨赖河墩,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距关城7.5千米,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80米高的悬崖之上。</p> <p class="ql-block"> 悬壁长城在黑山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有“西部八达岭”之称。悬壁长城与黑山峡谷南面的断壁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同扼守黑山峡口。</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防线明朝经营了200多年,至明代万历时期有60里长城和边墙,近70座墩台,多座军事营堡,是明国家西端防御体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讨赖河峡谷、黑山、新城草湖天险,长城、墩台、营堡倚凭天险而设,它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的外围,还有更大的天险和天堑保障,就是祁连山和黑河流域及其两岸巴丹吉林沙漠。古代嘉峪关防线是世界上利用天堑最经典的国防工程,建设成本最低、戍守最高效率的国家防御工事。</p> <p class="ql-block"> 南望祁连雪,北倚黑山险,锁钥咽喉地。雄伟的长城和古老的丝绸之路,像两条历史的飘带在这里汇聚交融,张骞西去的驼铃仿佛仍在这片土地上回荡,冯胜挥戈建关的马蹄声在这里踏响。塞上绿洲,通商口岸,历史的厚重和多种地域文化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而“半城草木半城湖”的水乡新貌,更吸引着八方来客。“戈壁明珠”的嘉峪关,值得你细细探究。</p> <p class="ql-block"> 民族英雄林则徐禁烟获罪,被贬新疆,西行至甘肃的嘉峪关,曾写下《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描绘了嘉峪关的险峻和历史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