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鲁迅终生致力于用文字唤醒民众,砸碎封建社会这座铁屋子。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如阿Q、孔乙己、闰土等,他们的命运可怜可悲,他们的麻木可气可恨。鲁迅对他们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p><p class="ql-block">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句话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句话是鲁迅自己说的。这本不是对自己作品中人物和自己国民的态度,而是用来评价英国诗人拜伦(鲁迅叫他裴伦)和挪威剧作家易卜生(鲁迅称其伊孛生)对其时其土的奴隶们的态度,见于鲁迅1907年创作的《摩罗诗力说》第五部分。原文如是:</p><p class="ql-block"> 苟奴隶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自尊而怜人为奴,制人而援人之独立。</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对反动阶级的深恶痛绝,对反动人物的决不调和,表现出的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也是受这两个人物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鲁迅评价拜伦:自尊至者,不平恒继之,忿世嫉俗,发为巨震,与对蹠人之徒争衡。盖人既独尊,自无退让,自无调和,意力所如,非达不已,乃以是渐与社会冲突,乃以是渐有所厌倦于人间。鲁迅认为挪威的易卜生与拜伦相合:愤世俗之昏迷,悲真理之匿耀。二位亦如其作品中人物,尊侠尚义,扶弱者而平不平,颠仆有力之蠢愚,虽获罪于全群无惧。他们都站在人群的高处,看穿了整个社会。鲁迅对此二人深表赞赏,自己也终用一生来践行,成为了这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当然,中国文化中入世的思想,屈原离骚举世混浊而遭流放的遭遇,儿时家庭的变故,近世中国的现状,都对鲁迅有深远的影响,在此不赘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