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 出生于官宦世家 祖上四代举人,女中豪杰 巾帼英雄 作者龙昌淮書

Jackweelong

<p class="ql-block">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浙江绍兴山阴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一说福建省漳州府云霄县城紫阳书院)。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留学日本后改名瑾,号(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中国近代女权运动家、革命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瑾 于1907年7月被清廷处决于浙江绍兴。</p><p class="ql-block">秋瑾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曾祖父秋家丞曾任县令。1881年9月,秋瑾祖父秋嘉禾离福建省云宵,赴台湾任鹿港厅。1885年,父秋寿南在福建提督门幕府任内,以劳积保知县,分发台湾。初赴台北府某县任,却被人捷足先得,改除台湾抚院文案。1886年,秋寿南在台湾,嘱亲戚何禄安护眷赴台。秋瑾随母亲兄妹道经上海,耽搁数月;后搭粮船成行。海上遇台风;数日后,安抵台北。三个月后,随母亲兄妹返回厦门。</p><p class="ql-block">1903年,秋瑾与吴芝瑛结拜,中秋,秋瑾身着男装到戏院看戏,轰动一时。不久,秋瑾和丈夫发生了婚姻危机,然后离婚。1904年秋瑾变卖首饰筹集资金于5月东渡至日本,先后入国语讲习所(日语讲习所)、实践女学校。在日本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加入冯自由和梁慕光受孙中山委派在横滨成立的三合会,并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5年,秋瑾回国省亲,5、6月间由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7月15日再次东渡日本,8月经冯自由、黄元秀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了由孙中山等创立才半个月的中国同盟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6年2月,因抗议日本文部省于去年11月2日颁发的《清国留日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据日人永田圭介《秋瑾——竞雄女侠传》所称,在回国前,秋瑾曾在陈天华追悼会上,对反对回国的鲁迅、许寿裳等人,拔出随身携带的日本刀厉声喝道:“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然而,据徐双韵《忆秋瑾》一文所记载:“秋瑾发言,力主回国,词意激昂,随手从靴筒取出倭刀,插在讲台上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显然是表达回国反清的立场,对决定不回国的同志表示其回国之举并非投降。坊间以此冒称“骂鲁迅”,乃取自永田之主见,与在场他人所见,尚有出入。9月在上海组织锐峻学社(其他组织者包括尹锐志、陈伯平、姚勇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只出版两期,创刊号发刊于1906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日,第二期出版于1907年正月二十日)。3月间回绍兴府,与徐锡麟等创办明道女子学堂。不久又主持大通学堂(1905年徐锡麟等创办,后作为绍兴光复会总机关)体育专修科,并任学堂督办。</p><p class="ql-block">大约从年春开始筹资准备于7月由金华府起义,呼应徐锡麟在安庆起义。7月1日至7月4日,武义、金华、永康等地先后发生光复军起义,但均告失败。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省巡抚恩铭,被捕后旋被杀,安庆起义遂告失败。徐锡麟弟徐伟供词牵连秋瑾,但秋瑾拒绝离开绍兴,认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消息为浙江巡抚张曾敭得知,大为震怒,知悉徐锡麟与绍兴大通学堂督办秋瑾乃为同党,气急败坏。当即急电绍兴府知府贵福,派山阴县令李锺岳查封大通学堂。7月14日,李锺岳带领标兵、管带到大通学校查抄。李锺岳深恐军队乱开枪,特地乘轿在前,军士只得朝天鸣枪。人马刚至时,校门紧闭,校内有枪还击,李在轿内,大声喊话:“本县在此,大家放心,无须开枪。”军士遂破校门而入,师生四散。县令怕伤及秋瑾,喝令兵士不得射击女子。此时,秋瑾正穿着长袍立在屋脊上,听县令喊话便脱下长袍。军士见是女子,不复射击,得免于难。因放暑假,这次查抄只逮到秋瑾和8名学生。另在水澄桥河下溺毙1人,校墙外跌死1人,并搜出枪数十支,子弹若干[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瑾下午四时在她自己工作地点大通学堂被捕,被关押在卧龙山(即府山)监狱(今卧龙山建有风雨亭)。贵福、李锺岳及会稽县令李瑞年,行三堂会审。次日,贵福责令李锺岳派人到绍兴城外秋瑾母亲家查抄。李锺岳故意草草了事,装作一无所获。李锺岳命将秋瑾等9人,提到衙内花厅。秋瑾口供仅写“秋风秋雨愁煞人”一诗句。随后,李锺岳即到绍兴府向贵福报告审讯情形。贵福愀然不悦。因秋瑾为保护其他仁人志士不受牵连,而使得贵福恼羞成怒必杀秋瑾而后快。贵福当晚赴杭,向张曾敭作假报告,说秋瑾对造反之罪,业已供认不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月15日凌晨三、四时,于浙江省绍兴古轩亭口被五花大绑着处斩,时年31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论认为对女流之辈的秋瑾处以斩刑过于残酷,即使是当时憎恨革命党人的守旧派,亦不认同官府的处理手法。秋瑾尸体由大通学堂洗衣妇王安友等人裹殓,后由同善堂收殓,草葬于卧龙山麓。之后,其灵柩数迁。官方于事后曾通缉数十人,迫于舆论未再追究(只二人被勒捐钱)。秋瑾被杀,导致官方开始打压女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瑾遇害两周后,张曾敭致电贵福:“报纸中载:该匪当堂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有无其事?有即送核。”当日,贵福复电“七字在山阴李令手,已晋省。”可见实有其事。贵福怀疑李锺岳偏袒,有意开脱。在得到浙江巡抚同意“将秋瑾先行正法”复电后,立即召见李锺岳,令他执行。李锺岳说:“供、证两无,安能杀人?</p><p class="ql-block">1908年,被怀疑出卖秋瑾的胡道南被光复会暗杀,但蔡元培谓胡道南被暗杀,诚属冤死。1912年1月,有报章报导,胡道南确是告密人。</p><p class="ql-block">瑾既被害,暴尸道路,无敢收葬者,其女友徐寄尘、吴芝瑛等收其遗骸,葬之西湖,清吏恶之,满御史常徽上疏请夷其冢,清吏恐激民变,嘱其兄桐出名迁柩,以还绍兴,己酉(1909年)冬,其子自湖南来,迁瑾柩归湖南,与其夫延钧合葬焉。</p><p class="ql-block">1912年,秋瑾遗骨经湘、浙两省协商迁回浙江杭县西湖西泠桥畔原墓地,墓旁修建风雨亭,亭以秋瑾临刑前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句而得名。大门使用红砖砌成。1月26日,徐自华等人,在大善寺开追悼秋瑾大会。12月10日,孙中山亲至秋墓祭悼,并撰题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p><p class="ql-block">1936年,李锺岳之子《民国日报》记者李江秋,专赴杭州,与秋瑾之弟秋宗章相见。秋宗章告诉李江秋:“先姊在家,独居一小楼,所有与先烈来往信件,均藏其中。六月初四(农历)大通被查抄时,全家均逃难,故一切未及掩藏。令父李锺岳先生在查抄前,已问明小楼为秋女士所居,故意不令检查,否则必连累多人”。此足证明李锺岳救人于难的苦心。</p><p class="ql-block">1956年,毛泽东住在杭州期间,表示西湖边的坟墓太多,应该迁葬让死人也过集体生活。1964年10月至11月间,胡乔木在杭州所写的《沁园春·杭州感事》(经毛泽东亲笔修改)一词中,又暗指包含秋瑾墓在内的一众西湖古迹是“土偶欺山,妖骸祸水”,鼓吹要“扫此荒唐”。此后,当地政府开始对西湖周边墓冢进行突击拆除。1965年1月28日晚,杭州市园林管理局西北管理处工人将钢筋混凝土砌成的秋瑾墓炸开,然后凿开棺材,取出秋瑾遗骨以及陪葬遗物,随后遗骨被装入陶罐埋到龙井路双峰村边的吉庆山马坡岭脚已经准备好的土穴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秋瑾墓在杭州西泠桥另一端重建,塑汉白玉全身像,并镌有孙中山的手迹“巾帼英雄” </p><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秋瑾 永垂不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