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醒世切要辨论》(中)注解

巴马瑶风水掌门人

<p class="ql-block">净阴净阳辨</p><p class="ql-block">《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盖孤阳不生,独阴不成。阴阳相配,乃成造化。故以形势论之,山属阴,水属阳,是山水相配有阴阳。山静阴而动阳,水动阳而静阴。是山川各有阴阳。阳来阴受,阴来阳受,是龙穴相配有阴阳。阳山取阳为对,阴山取阴为对,是主客相配有阴阳。至于沙之边强边弱,水之股明股暗,莫非阴阳相配也。卜氏云“一不能生,生物必两,要合阴阳”,正谓此也。</p><p class="ql-block">今术家不察此理,误信净阴净阳之说,登山步龙,不辨龙之真伪,只以罗经格之,节节属阴,便谓纯阴为贵;节节属阳,便谓纯阳为贱。若阴中间一阳,阳中间一阴,便谓阴阳驳杂为凶。殊不知真龙行度,变幻莫测,逶迤东西,或为南北,二十四方,无位不到,岂可以方位阴阳定其贵贱吉凶耶?若使可以定之,又岂得谓之龙耶?果使贵龙系净阴,贱龙系净阳,是为单阴单阳,又岂是造化之理耶?</p><p class="ql-block">即以方位阴阳论之,针盘之制,始于黄帝周公,至汉张子房,只用十二支。至唐一行禅师,因十二支年神方位不甚利,难以择日,故除戊己二干居中,只用八干,添乾坤艮巽四卦列于十二支隔界之间,以为太岁所不建之方,便于择日也。至于阴阳之分,不过按先天纳甲之说,分为十二阴十二阳之理,如此术家用此为其利于辩方识向,选择趋避而已。而龙穴沙水,贵贱吉凶原不在此中论。且二十四位,始于唐时,若执此可以寻地,则唐以前如周秦、如汉晋、如六朝,许多富贵大地,将何所凭据而寻之乎?如龙只要净阴净阳,不宜驳杂,则方位配对亦只宜以阴对阴,以阳对阳,又何以阳对阴如壬山丙之类,阴对阳如艮向坤之类耶?由此观之,则净阴净阳之谬,亦了然可见矣。</p> <p class="ql-block">【注释】:《易经》里说:“一阴一阳之为道。”天下事物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只有阴阳相配,才能生生不息。即以风水的峦头形势而言,山属阴,水属阳。这山与水相配就是阴阳相配。山是静止的,起伏转折处即为动,就属阳;水是流动的,湾环储蓄处即为静,就属阴。这山与水本身各有动静阴阳,不必另寻阴阳。风水书上说“阳来阴受,阴来阳受”,是指来龙为阳脉时则结阴穴,来龙为阴脉时则结阳穴,这是龙与穴的阴阳相配。穴星为阳时,朝案取阳沙为对;穴星为阴时,朝案取阴沙为对,这是主山与客山的阴阳相配。至于沙一边强一边弱,水一股明一股暗,这都是天然的阴阳相配。卜氏说“一不能生,生必有两,要合阴阳”,说的正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现在的风水师不知道这个道理,误信净阴净阳之说。他们登山步龙,不能辨别龙的真伪,只知道拿着罗盘这里一格,那里一格,见节节属阴,就说是纯阴贵龙;见节节属阳,就说是纯阳贱龙。若见来龙这一节是阴,另一节是阳,就说是阴阳驳杂的凶龙。他们哪知道,真龙行度本身是变幻莫测的,走东绕西,行南转北,二十四个方位常常是位位俱到,又怎能以罗盘上的方位阴阳而定其贵贱吉凶呢?若是可以拿固定的方位来论龙的贵贱吉凶,又怎能说是龙呢?倘若贵龙都是净阴,贱龙都是净阳,这就是单阴单阳,又怎么符合阴阳造化之道呢?</p><p class="ql-block">就以罗盘上的方位阴阳而论,指南针的创造,始于黄帝周公时期,到汉代张良时,也只使用十二地支。到了唐代一行和尚,因为十二地支的年神方位不是很吉利,难以择日,所以他将戊己二干居中,只用剩下的八个天干,并添加乾坤艮巽这四卦列于十二支隔界之间,以为太岁所不建之方,以便于选择良辰吉日。至于罗盘上的阴阳之分,不过是按先天纳甲之说,人为地分为十二阴十二阳,其作用主要是术家用于辨别方向、选择良辰吉日。堪舆中龙穴砂水的贵贱吉凶是与此无关的。罗盘上的二十四个方位,始创于唐代,咱们若是执定这个方法去寻找风水宝地,那么,唐代以前的周朝、秦朝、汉朝、晋朝、六朝时期的许多风水宝地,又是凭什么方法寻找到的呢?如果说龙只要净阴净阳,不能阴阳驳杂,那么,龙穴与案朝的方位配对也就只宜阴对阴,阳对阳,为什么又有阳对阴的壬山丙向、阴对阳的坤山艮向这一类的驳杂配对呢?由此看来,净阴净阳的错误,也就一目了然了。</p> <p class="ql-block">催官辨</p><p class="ql-block">经云:气感而应,鬼福及人。诗云:惟嶽降神,生甫及申。盖谓先体得气,所生受荫,川嶽降神,故产英杰。若其人已生,则所禀非此山川之灵气,安愚为智,化贱为贵耶。或原有好祖坟,荫出贵人,后葬吉地即登科及第者,此乃人事偶合,术家因神其说,谓之曰:催官地。其实发福非由此也。又由此也。又有贫寒之士,原无好祖坟,或禀阳宅之气,而或感造化之气而生,生而后葬吉地,即登科及第者,此乃祖宗积德已厚,而为天之所笃生,千万中一遇耳。</p><p class="ql-block">今术家为人寻地,动言催官荫人,至究其催官之说,便籍口于赖公《催官篇》。殊不知赖公既著有《披肝露胆篇》,内云“切不可听信诈伪之徒,妄言星卦,自取其祸”。何又有天星之说?即既有天星之说,则《披肝露胆》之内又何以斥诈伪之徒而自相矛盾耶?昔称杨、曾、廖、赖为四明师,杨、曾、廖三公并无星卦之说,岂赖公故著此《催官篇》而与三公相反耶?况阅《催官篇》辨龙、评穴、评沙、评水,不过以方位二十四字反复言之,究竟于理,一无可取。且内多文理舛错,不可为训。即以“天皇气从右耳接,右耳乘气无冲脑”二句推之,其谬可知。何也?盖脉如树之枝梗,聚成一线,故云“接脉气”。如枝之果实,结成一块,故云“乘气”。虽气由脉来,然脉止而气结,则脉自脉而气自气,非谓脉即气也。卜氏云“葬乘生气,脉认来龙”,古人所以葬气而不葬脉也。如云“气从右耳接”,则以来脉为气,一不通也。右耳乘气则以坐乘为承,二不通也。接脉乘气,乃点穴于紧要之义,如此混然无别,岂不大有所误哉!</p><p class="ql-block">予想赖公既为明师,断断无此不通之说。但不知此篇处于何人所作,冒名赖公,欺世诬民,为害不浅。惟高明之士留心详之,再以先哲之言,莫不了然明白,知其必为大谬也。</p> <p class="ql-block">【注释】:《葬经》里说,人死了也可以通过气的感应而为其后人造福。《诗经》里说,嵩岳降其神灵,以福祚伯夷之后,生下了甫国之侯与申国之伯。这就是说,要先祖的身体先得山川灵气,后人才能受其荫生,川嶽才降下神灵,产出英杰。如果祖辈尚在人世,其后人已经出生,则其所禀之气就不是这山川的灵气,又怎能希望通过这山川灵气将后人变愚为智、化贱为贵呢?或者其高祖就已经葬在了风水宝地,能荫生出富贵之人,之后其祖父死了,也葬在了吉地,后人很快就登科及第,似乎是其祖父坟有了催官的效应,这其实只是人事的一种巧合,但风水师却说是他的理气方法起到了催官的作用。其实,发福并非由此坟而发,虽然此坟也能荫发其下一代的子孙。还有的贫寒之士,其祖坟本来没有葬到吉地,但可能是其阳宅风水好,或者是其生辰八字生得好,其出生以后才将祖坟葬到了吉地,其登科及第的原因是祖宗积德甚多,感动了上天,才让他生了一个富贵子孙。只是像这种情况是极少有的。</p><p class="ql-block">当今的风水师们,动辄就说催官荫人,若是问其催官之说来自何处,便都说来自赖文俊的《催官篇》。殊不知赖公在其《披肝露胆篇》明确指出:“千万不要听信那些欺世盗名之徒,说什么飞星打劫啊,大卦小卦的,那样只能自取其祸!”即此可见,赖公根本就没有什么天星催官之说!如果赖公有什么天星催官之说,那赖公为何又在其《披肝露胆篇》里将其那些玩星卦的地师斥之为“诈伪之徒”呢?他能这样自相矛盾吗?古人把杨筠松、曾文遄、廖金精、赖文俊称之为四大明师,杨、曾、廖这三位并无任何星卦之说,难道赖公一人故意著此《催官篇》要与杨、曾、廖三位大唱反调吗?何况我们看《催官篇》里有关辨龙、评穴、评沙、评水等内容,说来说去也就是以二十四方位反复论吉凶,不论及龙格、峡格、穴格、官贵禽曜等风水重要内容,考察其方法,可以说是一无可取。而且其文理舛错,语法不通,不足为训。就拿其“天皇气从右耳接”与“右耳乘气无冲脑”这两句来说,错误就很明显。错在哪呢?龙脉犹如树的枝干,一线贯穿而相互连接,故而说“接脉气”。穴则犹如树枝上所结的果实,气结一块,故而说“乘气”。虽然说气是由脉而来的,但脉止了才结气,脉是脉而气是气,脉不等于气。卜氏说“葬要在生气聚集之处,龙要看清其来脉”,所以古人葬坟,葬在气穴里而不葬在来脉上。若说“气从右耳接”,便是在以来脉为气,这是其错误之一。“右耳乘气”这句话则是以“乘”代“承”,这是其错误之二。古人说接脉乘气,是指点穴要点在脉气交接的紧要之处,《催官篇》却“脉”、“气”不分,“接”、“乘”不明,难道不是很大的错误吗?</p><p class="ql-block">巴马瑶风水掌门人梁顾钟想赖公为一代明师,是绝对不会犯这种常识性错误的。不知道《催官篇》的作者是谁,他冒赖公之名,欺世诬民,为害不浅。高明的风水师啊,你们看了它的内容,再与先哲的有关论述相互比较,就会知道《催官篇》是非常错误的东西了。</p> <p class="ql-block">大小地辨</p><p class="ql-block">大地有势而无形,其病在穴。非病也,言其穴之丑也。小地有形而无势,其病在龙,亦非病也,言其龙之弱也。如出局观之,祖山尊贵,龙身特起达,远山远水,无不照应,罗城水口,无不重关,及至内则堂局宽阔,本身不生龙虎,穴情隐拙,最难察识。此势有余而形不足者也。若出局观之,祖山不贵,龙身不显,四顾少情,门户少闭,及至内则堂局精密,龙虎齐抱,穴情明白,一目了然。此形有余而势不足者也。倘形势两美,此又地之更大者。</p><p class="ql-block">今术家只知形穴之美,而不识龙势之妙,未免以小为大,以大为小,甚至以大为假而弃之者有之。岂不深可惜哉。</p> <p class="ql-block">【注释】:大地一般都很有气势,但无秀美的形貌,其病在结穴之处。其实,这不是什么病,而是说大地的穴形相对比较丑拙。小地的形貌一般都比较秀美,其病在龙,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病,而是说小地的来龙相对比较弱小。若是站在名堂之外看,祖山高大尊贵,龙身特起,远山远水层层包裹,罗城水口重重关锁,名堂宽阔宏大,不见近案遮拦,本身不生龙虎,穴形不太明显,或比较丑拙,这种大地是最难察识的。这是气势有余而形貌不足的情况。若是站在名堂之外看,祖山弱小,龙身低伏,外围很少有山水缠护,水口也没有星辰关锁,但是名堂内则包裹紧密,龙虎有情,案山横拦,穴形清晰,秀美可爱。这是形貌有余而气势不足的情况。倘若气势与形貌都很好,这就是更好更大的风水宝地了。</p><p class="ql-block">现在的风水师,只求形貌之美,而不注重龙的气势,常常把小地当作了大地,把大地当作了小地,甚至还把大地当作假地而抛弃了,难道这不是件很可惜的事情吗?</p> <p class="ql-block">真行伪落伪行真落辨</p><p class="ql-block">真行伪落,是谓真龙行来,顿起星辰,转身开面落脉,或当胸正落,隐隐微微,不见其迹,或纽落偏斜,躲闪隐藏,莫辨其踪,犹如无脉落下一般,故曰“伪落”。伪行真落,是谓伪龙落脉,或贯顶抽下,或硬肩挂下,形迹显然,令人易见,反有似脉落下一般,故曰“真落”。此二句乃辨落脉真伪之要诀也。</p><p class="ql-block">窃怪乎术家好逞臆见,托名先贤,改换其说,以来龙节节属阴为真,入首一节属阳为伪,谓之真行伪落。以来龙节节属阳为伪,入首一节属阴为真,谓之伪行真落。后人罔察,以伪传伪,遂致落脉弗晓,真伪莫辨,误人不浅。</p><p class="ql-block">余受师口诀,不忍自私,故发明之。以俾今之学者,得知落脉之真诀而不为邪所误也。</p> <p class="ql-block">【注释】:所谓“真行伪落”,是指真龙行来,顿起星辰,转身开面落脉,或是从穴星当胸正落,隐隐微微,不见明显的脉迹,或是躲闪隐藏,难察其踪,好像没有脉落下来似的,所以说是“伪落”。所谓“伪行真落”,是指伪龙落脉,或是从穴星顶上直贯而下,或者从穴星肩部直挂而下,脉迹很明显,容易看见,反而好像有脉落下来似的,所以说是“真落”。这两句话是辨别落脉真伪的要诀。</p><p class="ql-block">只怪很多风水师好逞臆见,假借杨、曾等大师的名义偷换概念,以罗盘上的阴阳来观测龙脉,若节节属阴则为真,入首一节属阳则为伪,把这叫做“真行伪落”。反之,若节节属阳为伪,入首一节属阴为真,把这叫做“伪行真落”。后来的地理学者不察真假,以讹传讹,结果弄得连落脉的真伪都不知道了,真是误人不浅啊。</p><p class="ql-block">我得到了师父的口诀,不忍自私,故在此予以阐明。以让现在的地理学者都知道落脉的真诀而不为邪说所迷惑。</p> <p class="ql-block">束气辨</p><p class="ql-block">龙将到头,跌断束气,再起星体,落脉结穴。此正理也。然有一等疑龙,竟不过峡束气,反结大地者,如含出太湖吴进士祖地是也。观其龙之形势,自离地出身以来,不跌断过峡,起伏转折,只一片蛮铺,径直奔来,至将入首处闪归一边,横开钳口,抽出一线微脉结穴。甚是隐藏,难以察识。人因其无束气,多有疑之者。殊不知龙将到头,抽细过峡,起顶结穴,则谓之来龙束气。临穴化开钳口,抽脉结穴,则谓之穴上束气。然穴上束气之理,先贤俱未发明,故特表之,以广学者之见耳。</p> <p class="ql-block">【注释】:行龙到头时,跌断束气,再顿起星体,然后落脉结穴,这是龙脉结穴的普遍形式。但也有特殊形式,有的行龙到头结穴时竟然没有过峡束气,也结成大地。比如太湖的吴进士祖坟就是如此。看其来龙,自祖山发脉以来,不见有跌断过峡,也不见起伏转折,只见一片蛮铺,径直而来,到了将要入首处脉闪到一边,横开钳口,抽出一线微微脉迹然后结穴。这种束气十分隐微,很难察识。一般的地师认为其没有跌断束气,怀疑其不是真龙真穴。殊不知行龙到头时,跌断束气,再起顶结穴,这叫做“来龙束气”。而龙到头时化开钳口,再抽细脉结穴,这叫做“穴上束气”。只是这“穴上束气”的道理,先贤未曾表明,所以我在此特意表露出来,以增加学者的见识。</p> <p class="ql-block">裁剪辨</p><p class="ql-block">裁剪者,作用之法也。龙真穴的而沙水有余不足,则用裁剪之法。今术家不论龙穴之有无,动言裁剪取用。殊不知有龙穴而后可用裁剪,未有无龙穴而裁剪成地者也。或有来龙的真而穴形变异,则用法葬者有之。如开金取水,堆土成坟之类是也。又谓小地裁剪,大地生成。岂知裁剪之说无论地之大小,有沙水不足,皆用此法。</p><p class="ql-block">观《葬书》云,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是即论作用之法,而未尝有大小之分也。或以节取作穴,如斩关截气之类,谓之小地则可,不可谓小地全是裁剪取用也。学者思之,可以自悟矣。</p> <p class="ql-block">【注释】:所谓“裁剪”,是指对天然风水进行适当的修正。凡是真龙真穴的吉地,若沙水有欠缺不足之处,即可用裁剪之法。现在的地师不管龙穴的真假,动不动就要用裁剪法给人家裁剪。殊不知必要真龙真穴方可言裁剪,倘若没有真龙真穴,那是不能通过裁剪而得到吉地的。有的地方来龙很真,但穴形变异,吉中带凶,这就要用裁剪方法予以修正。比如金星既不开水窝,也无平面水,只有一点水珠垂下,略显顽硬,无法下葬,即以人力打开窝面,使金水相生而有情,此为开金取水之裁剪法。又比如真龙结穴之处,下挖即见岩石,则不宜深挖,可用堆土成坟之法,等等。有的人还说,小地才须裁剪,大地是天然生成的,毋须裁剪。他们哪知道裁剪的方法是不论大地小地的,只要是真龙真穴而沙水不足的地方,就都能用裁剪法。</p><p class="ql-block">看《葬书》里面说,凭地师的目力和工具,将不足的沙水予以适当裁剪,使其趋于完美而避免缺陷,当增高的最高,当填补的填补,这就是作用之法,并没有分大小地而论。如果在龙身的结节上取穴,如斩关穴、截气穴之类,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小地,但不能说所有小地全是需要裁剪的。后学者可以仔细想一想,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p> <p class="ql-block">作用辨</p><p class="ql-block">蔡牧堂云:“山川之融结在天,而山川之裁成在人。”故裁长补短,损高益下,莫不各有当然之理。其始也,不惟目力之巧,土力之具。其终也,夺神功,改天命,而人与天无间矣。由此观之,则作用之法不可不知也。</p><p class="ql-block">窃怪乎今之术家各逞臆见,妄肆培补,或筑罗围以填没界水,或作兜金以阻塞小堂,或培礅以壅盖倒影,或凿月池以伤残唇气,或专用规车大开圆堂损其缺暈,或先开金斗砌成空圹泄其生气,更有欲饰观瞻,多加石器镇填于前,或为杀气,此又人事之不善而天损于人者也。</p><p class="ql-block">故作用之法,必要认定龙穴,相其形势,当培则培,当开则开,再三斟酌,始无差也,岂可漫为哉!</p> <p class="ql-block">【注释】:蔡牧堂说:“山川的融结是天然的,但对山川的裁剪却在于人。”所以,地师有裁长补短、损高益下等裁剪方法,这其中是有一定道理的。开始是凭目力和工具,对沙水进行必要的裁剪。最终是要达到夺神功、改天命的目的,使人工与天然浑然一体。这样看来,对沙水的裁剪方法是务必要知道的。</p><p class="ql-block">只怪现在的地师们,各逞臆见,乱挖乱补,有的在小名堂周围筑起石墙或土堆,填没了两边蝉翼处的界水;有的在小名堂前面筑起圆形高台,阻塞了小名堂的聚水;有的在小名堂内培起土礅,使名堂拥塞;有的前小名堂前面修建月池,伤残了天然唇气;有的用车轮将坟周碾平,大开圆堂,损坏了天然的太极晕;有的先将葬坑挖成,并将四周砌好,泄掉了穴内生气;更有的为了美观,整几个大石狮、大石像之类的东西填塞于坟前,形成了杀气,这些都是因为人事不善而招致上天损人的情况啊。</p><p class="ql-block">因此,修正沙水的作用之法,前提只要认准龙穴,然后仔细察看其形势,认定其沙水的缺陷处,当增高则培土,当益下则挖开,再三斟酌,方无差错。岂是乱来的!</p> <p class="ql-block">朝案辨</p><p class="ql-block">来龙结穴,贵有朝案,此常论也。然亦有有朝无案者,有有案无朝者,又有朝案俱无者,将何所取用哉?惟欲诸水聚于名堂之中耳。杨公云“也有真形无朝山,只要诸水聚其间”是也。然亦总论无朝案耳,未曾有向东向西向南向北之辨。盖南与东西无朝案犹可,向北之地无朝案则不可。乃朔风最严,使无朝案遮拦,未免飘散生气,焉有融结?杨公云“也有大地去朝北,惟要面山高过额”,正谓此也。</p><p class="ql-block">殊不知有不尽然者,余覆敝乡东冲胡氏祖地,玉屏土星挂角,入首微起金星开窝,丁山癸向,正朝北方,堂局宽阔,无近案遮拦,左右无龙虎护卫,只有大罗城水口而已。以俗眼观之,宜乎风寒气弱,不甚发福,而何以反出巨富,人丁数千,发福悠久,而成大地也哉?盖有妙理存焉。一来龙系大干尽结,气旺不畏风寒。一石山土穴,体刚不畏风削。一高山跌落,平地开窝作穴,隈聚不为风吹。故发福大而且久。此亦穴之最怪者,非目睹不能知之。卜氏云“看格尤胜看书”,斯言诚是也。</p><p class="ql-block">故术家寻地,全要认龙。龙真穴正而沙水不足,不过小节之疵,焉能灭其厚福?所以,有朝案固妙,如无朝案亦可。不可拘拘于此,而反弃龙穴之真也。卜氏云“外貌不足,内相有余;大象可观,小言可略”,斯言足味。</p> <p class="ql-block">【注释】:来龙结穴,贵在有朝案,这是一般的要求。但在实际当中,也有那种有朝山而无案山的,或是有案山而无朝山的,或是朝山案山都没有的,碰到这些情况取什么为用呢?只要名堂有水汇聚其间就行。杨公说:“也有的真龙没有朝山,只要有水汇聚名堂就行。”但杨公这里也只是统论有无朝案的问题,并没有说有向东向西向南向北的分别。大致来说,没有朝案的墓穴,向南或向东或向西的还行,唯有向北则不行。因为北方风最大,如果没有朝案遮拦,风大就会吹散堂中所聚生气,又哪会融结成穴呢?杨公又说:“也有的大地是朝北的,但要对面的山高过额头。”说的正是这种情况啊。</p><p class="ql-block">但事情也不尽然。在东冲,所葬的胡氏祖地,为玉屏土星,从角上下脉,入首微起金星,开窝结穴,坟立丁山癸向,正朝北方,其堂局宽阔,无近案遮拦,左右也没有龙虎拱卫,只有大罗城围抱,水口紧锁。以平常的地师看,这里风寒气弱,不是发福的风水宝地。然而,这里为什么反而荫生出了巨富之家,人丁数千,发福悠久,成了风水大地呢?这其中是有妙理的,一是因为来龙为大干龙尽结之所,其气旺盛而不怕风吹;二是因为是石山土穴,其体刚硬而不怕风削;三是因为脉从高山跌落,在平地开窝结穴,洼地偎藏,风也吹不着。所以发福大而悠久。这是最为怪异的一种奇穴,不是亲眼看见是无法知道的。卜氏说“到实地看龙格,胜过坐在家里看地理书”,这话是说得很对的。</p><p class="ql-block">因此,地师寻地,全部的要领在于认龙。如果龙真穴正,尽管沙水不足,也是小问题,不能灭其厚福。所以呢,有朝有案固然很好,如果没有朝案也行。不可执着于朝案,而放弃真龙真穴。卜氏说:“形貌不足不是大问题,只要内相有余就行;大势可观就好,小形可以忽略。”这话是值得回味的。</p> <p class="ql-block">如果在下的分享对你有用,别忘了右下角点个“赞和在看”鼓励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