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解三国(116)明帝“不明”埋祸根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侯岱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初二年(238),魏明帝曹叡病重,想任命燕王曹宇担任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人共同辅佐朝政。然而,曹宇性情恭良,极力推辞。明帝在卧室召见亲信刘放和孙资,问:“燕王为何如此?”刘放、孙资回答说:“燕王知道自己不能担此重任。”明帝问:“曹爽可以吗?”刘放、孙资随即表示赞成。二人借机竭力陈述应当马上召回太尉司马懿,以维护朝廷和皇室。明帝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当即让刘放书写诏书。刘放、孙资刚出去,明帝又改变了想法,下诏不让司马懿回朝。</p><p class="ql-block">不久,魏明帝又召见刘放、孙资说:〝我要召回太尉,而曹肇等人从中阻挠回来,险些误了大事!”命令他们再写诏书,只召见曹爽、刘放、孙资一起接受诏命,罢免了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等人的官职。司马懿回到朝中,在明帝床前受命。</p><p class="ql-block">从这个过程来看,魏明帝一开始并没有把司马懿列入辅政人选,他本人对司马懿的态度也是矛盾的;在重用司马懿的问题上,也遭到了曹氏势力的反对。怎奈魏明帝“智短”,加之受刘放、孙资的影响,不仅没有坚持原来的方案,反而在征召司马懿的同时,罢免了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的职务,从而给了司马懿后来发动兵变乃至一家独大的机会。</p><p class="ql-block">应该说,魏明帝让曹爽与司马懿一起辅佐幼主,本意也是相互制衡,但他并不知道那“草包”曹爽根本不是司马懿这只“老狐狸”的对手。最后误了大事的不是曹肇等人对重用司马懿的阻挠,而是魏明帝本人。要说葬送魏国的罪人,首推魏明帝,其次是刘放、孙资等〝身边人”,最后才是曹爽。</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谋攻篇》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魏明帝之“不明”,最大症结就在于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对曹爽的认知仅凭自己当太子时对他的喜欢,对他的能力缺乏真知;对司马懿只看到了他才智出众的一面,而对他的“奸性”和“贼性”缺乏基本的了解,从而导致用人上出现灾难性后果。</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学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