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儿女道心声》———个父亲的独白

舸斋闲人

<p class="ql-block">孩子:你们的爷爷去世时,我刚步入不惑之年,在上有老下有小,外加工作压力的情况下,我茫然了,漫漫人生路,我将独自面对,再也无人替我撑起这片天了,这就是我要面对的未来。这种无助孤独感折磨我多年,才慢慢得以平复。而今,我和你妈都近八十过半了,五、六十岁的你们,张嘴还可以呼爹喊娘,这是你们的福气。疼爱儿女是父母的天性,可以说,骨肉情才是人世间的第一情,没有骨肉情这个前提,何来爱情和友情呢!爱归爱疼归疼,可叹人生短暂,这种血脉亲情终究不能陪伴你们到达人生终点。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岁月畄给我们相处的时日不会太多了,珍惜当下,不畄遗憾,才是我们共同应持的态度。今世有缘做父子(女),这是上天的恩赐,要相信,不会再有下辈子了……。我们是个传统家庭,父母受祖辈影响,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旧的烙印存在,思维和处事方面,可能和你们存在着诸多的不谐调,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三观不同吧。隔代人,生活环境不同,各自的阅历也不同,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足为怪,只是,随着你们的长大成人,并各自组建家庭,有了另一半,夫妻同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家庭风格,这样,也就更进一步加大了与年迈父母的</p> <p class="ql-block">不谐调。所以,也就有了我们偶尔相处时的少有分歧,问题是改变父母,服从儿女,还是改变儿女服从父母,积习难改,谁服从谁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让我们相互多一份包容,少一份抱怨,不求你们有什么感恩之心,只求你们体谅父母的不容易,这就足够了。最近,读了几位至交好友的著作,感触很深。内有原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弋全珠老师的《教坛春秋》一书,和原临猗中学教师、运城″古中国文化研究会"特聘专家陈超吉老师的《蚕之语》文集,其实最最令我感动的还是一个″情"字,弋全珠老师为母治病,不惜男儿膝下有黄金,竟给大夫下跪。陈超吉老师一篇《祭女文》,哀哀戚戚数万言,满纸都是一个老父亲的泣血哭诉和对亡女的不尽思念,这些,此乃皆为骨肉亲情使然矣。记得你爷在世时曾对我讲过,老两口一说话就抬杠,但有一个共同话题可以愉悦双方身心,那就是儿女们小时的趣事。时至今日,我、还有你妈也和当年的爷奶如出一辙,这似乎也成了一种规律。唉!儿女情长,割舍不断,在这个问题上,已为人母和人父的你们不知是否也有同感?进入晚年,我写了一些东西,虽不伦不类,却都是耗费心神凝结成的心语,希望你们不只把它当成是我的个人兴趣,而应把它当作是一种精神去学习去继承。要</p> <p class="ql-block">知道一篇文章的创作,从构思到成文,从字、词运用,到句、逗选配等等,有时好几天脑子里装的都是那些不成熟的东西,甚而夜里失眠,挖空心思在正能量和负效应之间游走和徘徊,这些,对于一个心力不济,眼神浑沌的八旬老人是何等的残酷和折磨。记得你大伯在你爷的《于天自述》前言里有这样的说辞:″推想他老人家,当日戴着老花眼镜,写这一大篇文字″,是何等的艰难和不容易。步其后尘,希望你们也能和你大伯一样,理解和憐念我的不易和良苦用心。有关我的文稿,结题付梓一事,得到了众多亲友的关心和支持。按理讲,原本应由你们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却反转压在了你小爸身上,他也是一个老人了,替兄分忧都是没奈何也不能推辞的事情,希望你们能念叔侄情分尽子侄孝道。最后,我想求你们每人写一篇《我的父亲》或《我的母亲》或《我的双亲》,文体不限,只要把真情实感写出来就行,可能的话,将来附在我的拙作后面。同时,我和你妈也想知道,你们心中的父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百年之后,用″憶"的方式去评判父母,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了,带给你们的也只能是没法医治的伤痛,孩子,我们真的老了但又不舍……。</p> <p class="ql-block">你们的老父亲:雷波2024.7.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