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拍摄 郑志刚</p><p class="ql-block">文字 郑志刚</p><p class="ql-block">制作 弘弘姥爷——杨林</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3602787)</p> <p class="ql-block">(荒友郑志刚)</p> <p class="ql-block">郑志刚他所在的水利连有一个文艺演出队,郑志刚既是组织者也是演员,他们连连续三年获得普阳农场汇演第一名!更难能可贵的是,郑志刚对他们所排练的节目,至今还记得,内容,台词还能脱口而出!</p><p class="ql-block">我用美篇记录了他们演出队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组建连队宣传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2年冬,17团实现了当年搬迁,当年建点,当年打粮的輝煌业绩之后,利用冬闲举办了17团第一届连队文艺汇演。由政治部下发文件要求各连队不许弃权,要以学习小靳庄为指导,宣传,贯彻,落实毛泽东思想为主,要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具体要求是:一、自创节目不能低于整体节目的40%,低于扣分,高于加分。二、各连的演出时间一小时右。三、节目总体要以宣传毛泽东思想为主线,着力反映连队的好人好事为主。四、各连队的副指导员为评委会评委,汇演结束后评选出前三名,颁发奖品和奖状。</p><p class="ql-block"> 我连接到命令立马行动起来,由副指导员芦瑞华主抓此项工作。俗话说的好,连长的生产训练,指导员的毛选四卷,副连长的伙房猪圈,副指导员的锣鼓喧天。四句话就高度概括了连领导的工作范围和工作性质。</p><p class="ql-block"> 要说我连宣传队也沾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光。</p><p class="ql-block"> 天时:时值冬季水利连无法施工,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排练时间。</p><p class="ql-block"> 地利:我连离团部招待所食堂很近,那里的舞台是汇演的正式场地,我们熟悉场地,练习,彩排都可以在那里进行,方便的很。</p><p class="ql-block"> 人和:当时我连有上级党委派来的工作组,成员有团宣传队的张国芳和丛卫民二位同志,辅导我们排练真是得天独厚,近水楼台了。再加之我连的文艺爱好者甚多,实力较强大。加之老连长刘永泉同志非常支持这项工作,他公开讲:组建宣传队时,不论用到哪个班排的人,都要无条件的给予支持。</p><p class="ql-block"> 历届乐队: 孙海国的手风琴和小号,刘根火的板胡和二胡,李长久的笛子,吳长江的二胡,刘炳利的二胡,费书春的二胡,张元明的洋琴和中阮,刘庆达的中阮,郑志刚的中阮,温本善的手鼓等。</p><p class="ql-block"> 历届演员: 芦瑞华,鞠成敏,王庆云,王秀芬,郑凤鸣,张淑芳,栗惠群,王庆云,李淑琴,章关林,王书贤,费书春,刘家强,王宝龙,温本善,郑志刚,陈荣力,马金生,刘世忠,原秀琴,李传美,刘庆达等人(乐队和演员可能还有我没记住的人员)。有了这班人马还愁拿不上名次吗?</p><p class="ql-block"> 在活跃连队文化生活方面,团党委可是下了大力气,连续三年都搞了文艺汇演,我们工程连也全部包揽了三届冠军。这三張冠军奖状挂在连部墙上,着实让我们自豪、高兴了很长时间。我们还代表十七团参加了兵团二师举办的首届连队文艺汇演,表演唱《架线兵之歌》获得优秀节目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创作与排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京剧《甘露寺》中有这样两句唱词: "这一班武将哪个有,还有诸葛用计谋”。水利连不但拥有这强大的乐队和演员队伍,还有一支搞创作的队伍,他(她)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请允许我改动一下京剧唱词: "这一班演员哪个有,还有创作铁笔头”。</p><p class="ql-block"> 虽然阵容强大,但我们也牢记毛 主席的教导,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经过大家集思广议搜集素材和精心创作,许多节目已经成形,大家刻苦认真地排练着。例如: 男女生表演唱《架线兵之歌》,是表现电工班为全团的生产、生活、通讯用电,而辛勤劳作在荒山野岭中架线的故事。男生舞蹈《毛主席指引革命路》是歌颂领袖毛主席的。小话剧《识字》则是表现为贫农老大爷扫盲识字的内容。温本善和马金生的相声《伐木工人之歌》,表现知青们上山伐木的故事。男生小合唱《游击队之歌》题材是现成的。费书春演唱的京东大鼓《改装推土机》描写机务排的老师傅们将“斯大林100号”大型拖拉机改装成推土机的过程。男生表演唱《推土机手之歌》则表现出推土机手们的工作场面。郑志刚和刘家强表演的天津快板《说唱朱继第》,是赞扬朱继弟贡献出探亲假,为建设蒲鸭河多作贡献的真实故事。章关林和王庆云跳的双人舞《唱支山歌给党听》舞姿优美,一招一式充满了对党的感情。乐器合奏《人欢马叫送肥忙》表现了知青们天大冻,人大干的革命干劲。女生小合唱《我为亲人洗军装》,女生舞蹈《阿佤人民唱新歌》,也是能跳会唱姐妹们的强项。表演唱《天安门前留个影》由栗惠群、鞠成敏、章关林、刘庆达、分别扮演纺织女工、农民、解放军、摄影师,只有四个人的表演唱,唯妙唯肖地展示了各自在天安门前留影时的内心活动。女生表演唱《说唱孙国章》,是赞扬卫生员孙国章自已带病为生病发高烧的李家珍认真诊治,多次往返团卫生队治好病人,最后自已晕倒的真实动人故事。值得一提的是,由刘根火,孙海国二位独创的节目《链轨销子群奏》,最具特色,在全团独一无二,受到好评。刘家强讲的故事很有特色,讲的似评书般精彩,也是全团只有我们连才有的节目。其它一些节目不再一一列举。有些节目我在后面会一一细说。(注:以上这些不止是首届参演的节目,而是三届参演的大部分节目。)</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些自创的节目,有了这些表现好人好事的真实故事,加上大家刻苦排练,不拿名次才怪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表演唱《架线兵之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较大型的集体节目,演员众多,表演功夫要求细膩,剧情中架线休息时由我说了一段接口快板(即下一句的字头须是上一句的字尾),至今还能记住几句:</p><p class="ql-block">房后那片黑土地,</p><p class="ql-block">新种麦苗绿又绿,</p><p class="ql-block">绿色田野百花香,</p><p class="ql-block">越看心中越痒痒,</p><p class="ql-block">痒痒就是心高兴,</p><p class="ql-block">越看越乐直想蹦,</p><p class="ql-block">蹦蹦跳跳要小心,</p><p class="ql-block">当心伤了你的筋,</p><p class="ql-block">筋骨早就受锻炼,</p><p class="ql-block">蹦它八天不会断,</p><p class="ql-block">锻炼身体保边疆,</p><p class="ql-block">紧紧握住手中枪......。″</p><p class="ql-block"> 排练时剧情要求演员要手拉手连成一条线,寓意是根电线。这对当时的男女生来说也算一个难题。由于当时那个年代的特殊性,男女之间情感闭塞,界线分明,要求男女生手拉手的排练也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因而大家的手并不拉住,而是伸直手似拉非拉地比划着,糊弄着。这样练了几次很不像样子,芦指导生气了,命令大家必须拉手,大家讨价还价说: "现在只是排练,比划一下就行不用真拉,到时一上台我们保证都拉手还不行吗”。芦指导坚决地说“不行,练时不认真成为习惯,一上台容易"断线"出庇漏”。挨过批评,男女生们不太情愿地勉强拉起了手。</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们那个年龄段,正处在蒙蒙笼笼的青春期,又赶上左的年代,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不足为奇。</p><p class="ql-block"> 这个节目表演的非常成功,之后我们连又代表17团参加了兵团二师的文艺汇演,此节目荣获优秀节目奖,还颁发了证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舞蹈《毛主席指引革命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个节目尽管只有三、五分钟,但排练起来颇费功夫。</p><p class="ql-block"> 导演是团宣传队的丛卫民和我连的章关林(那时章关林尚未调到团宣传队),我和王书贤没有舞蹈功底,动作又硬又直像杠子,有的动作打不开没到位显得小里小气很难看。丛卫民就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给我们摆姿势,还时不常的让我们"定格",让其他人观看,这种窘境既难为情又好笑。</p><p class="ql-block"> 章关林的舞蹈功底不错,跟着我们这笨人一起练有点委屈了他,一会儿急得他不厌其烦地教我们,一会又严厉地纠正错姿,大冬天忙得他滿头大汗,见我们还没有长进,气得他坐在一边喘粗气,让我们自已练,待我们练的象回事了,他才插到队伍中合练。</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在我连盖起的第一栋已经四面透风的拉合辨食堂中,我这位硬胳膊硬腿的笨人,硬是穿着大头鞋,戴着棉手套,在呵口气直冒白霜的冰冷场地中,练好了这个舞蹈。彩排时,无论是动作的整齐,音乐的踩点,舞姿的优美,导演和演员都很滿意。看来真逼鸭子上架也不是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话剧《识 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个节目由我扮演老贫农,王书贤扮演知识分子,张淑芳扮演女青年。</p><p class="ql-block"> 剧情是我这位老贫农在开批判会前,复习练读批判稿,遇见了一个生字即蛊惑人心的"蛊"字,最后由王书贤和张淑芳给我讲解蛊字的写法和用意,使我牢牢记住这个"蛊"字。</p><p class="ql-block"> 剧情虽简单,扮相却复杂,王书贤手拿一本杂志,戴着眼镜就很有书生气了,张淑芳扮演女知青也无需化妆,只有我需要不老装老,不贫装贫。我向老职工借了一件疙瘩扣的黑棉袄和烟袋锅,穿上后在腰上糸上一条围巾,插上烟袋锅,烟荷包摇来晃去显示着东北蛤蟆烟的冲劲儿,脑袋上包一块白羊肚的毛巾,嘴上还贴上一点棉花冒充胡子,再画上几道皱纹,腰一弯,夹杂几声咳嗽还真像一位老贫农。</p><p class="ql-block"> 这个节目在给本连队汇报演出时,由于我的扮相逼真,逗的大家直笑,本来挺严肃的剧情,变得倒像轻喜剧了。</p> <p class="ql-block">链轨销子合奏《东方红》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由刘根火和孙海国独创的一个音乐节目,使用的乐器是用推土机上废旧链轨销子做成的,这销子钢性特好,外表有渗碳层,整根的粗细如同两分钱硬币,长约一尺二寸左右,用铁器敲击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很好听。</p><p class="ql-block"> 刘根火根据乐曲需要,请保养间的电焊工,将销子焊割成长短不一的长度,刘根火一根根一遍遍地敲击着,孙海国拉手风琴逐根校准音符。一根销子一个音符,从低音到高音共焊了10好几根。干这活得非常有耐心,一根销子得焊接或割舍好几次。有时音准只差一点点,电焊无法完成,只能借助电砂轮打磨才能达到音符的准确。</p><p class="ql-block"> 乐器做好后,一头拴上绳子,叮叮当当一大堆很沉很沉。表演时几人站成一排,按音符顺序,每人手提两根销子,另一手持铁棍按《东方红》的乐谱分别敲击,便发出了清脆悅耳的乐曲,这声音特像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出的《东方红》曲。过后我曾设想,若搭个架子,将销子挂在上面,由一人敲击,演奏出来的美妙声音是否能与古代乐器“编钟”相媲美。</p><p class="ql-block"> 根据这个原理,刘根火还试验着用一排水碗,里面倒上不等的水,用木棍敲击碗边也奏出了好听的乐曲,其清脆悦耳的声音比木琴好听。遗憾的是,由于无法携带到汇演现场而作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女生表演唱《说唱咱们的卫生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李家珍发高烧不退,而卫生员孙国章也恰好生病发烧,他不顾自已病痛,却千方百计地为李家珍诊治,往返团卫生队请教医生,最终李家珍退烧了,孙国章却因体力不支虚脱晕倒了。卫生员由李淑琴扮演。其中有几句台词我还记得很清: “孙国章来到了团部卫生队,找到了医生汇报了情况......,孙国章啊孙国章,全心全意为人民......”。</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个节目是自创的真人真事,又是反映连队的好人好事,加之演员的出色表演和乐队伴奏,在评比时绝对是铁定得分点,水利连荣获第一名,跟这个节目有直接关系。</p><p class="ql-block"> 直到现在,受我尊敬的卫生员孙国章同志仍坚守在白衣天使的岗位上,为患者服务着。(孙国章也是我的入团介绍人)。</p> <p class="ql-block">男生小合唱《游击队之歌》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由七个人表演的男生小合唱《游击队之歌》。这首歌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曲,越是这样对我们的要求就越高,只能以演唱质量来取胜。唱的过程中有合唱,重唱,二部轮唱,大家唱的非常卖力气,配上孙海国高水平的手风琴伴奏,那真叫“绝配”,演出效果不言而喻。合唱时唱出了抗日战士的豪情壮志,二部轮唱时唱出了抗日健儿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革命斗志,重唱又唱出了游击健儿们在艰难困苦条件下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 老歌被我们唱出了新意,男生小合唱是成功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演员左起:郑志刚,刘庆达,刘根火,李长久,马金生,温本善,费书春。手风琴伴奏:孙海国)</p> <p class="ql-block">乐器合奏《人欢马叫送肥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由刘根火谱曲并创作的节目。</p><p class="ql-block"> 自从我连获得首届汇演第一名之后,我就喜欢上中阮和二胡了,回津探亲花78元买了一把中阮带回连队,刘根火看我下决心想学,高兴坏了。我拜刘根火为师,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刘根火当时在马号喂牛,我常坐在草料堆上对牛弹琴。间或也学着拉二胡。因为刚学时弹、拉出来的声音很难听,尤其是二胡的声音更刺耳,为不影响战友们休息,我就到马号去练,老牛倒不烦我,慢慢吃着草料,双耳轻轻动弹着,有一搭无一搭地听着我弹拨出来的杂音,分辨着里面是否有 "驾、我、吁”的口令。一段时期以后我出师了,当时流行的许多歌曲都会弹,如《红星照我去战斗》、《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等。这么说吧,当时走红的《战地新歌》歌本中的歌曲大都会弹。衷心感谢刘根火师傅。我在草料堆上刻苦学会了一门艺术,老牛听着音乐心情舒畅多吃草料长膘增力,相得益彰,双赢。谢谢你老黄牛,我憨厚无语的知音朋友。</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到第二届,第三届汇演时,我的弹拨水平已经不低了。作为乐队主要成员被安排在第一排就座弹中阮。</p><p class="ql-block"> 有照片为证: 左起刘庆达的中阮,郑志刚的中阮,张元明的洋琴,刘根火的板胡,费书春的二胡。后排左起: 温本善的手鼓,李长久的横笛,孙海国的手风琴。这个阵容对一个连队来说就不简单了。演奏过程中,各种乐器有分有合,此起彼伏,弹拨乐弹出了运肥马车马蹄的碎步声,弦乐拉出了马的嘶鸣声,吹奏乐吹出了欢快的劳动场面,齐奏乐则把知青们在冰天雪地中,热火朝天地大搞积肥的革命干劲表现的淋漓尽致。曲子谱的好,乐手演奏认真,达到了最佳效果,至今这优美欢快的曲子我还有印象能哼上几句,真可谓绕梁三日有余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表演唱《天安门前留个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个节目由栗惠群扮演纺织女工,鞠成敏扮演农民,章关林扮演解放军,刘庆达扮演摄影师。节目中刘庆达的戏最不好演,因为工农兵形象高大而突出,"戏"多。而摄影师只负责拍照,"戏"少,并且还要从头到尾贯穿整个节目而不可或缺。每当刘庆达刚要按下快门拍照时,工,农,兵三位演员都要分别制止照相师说一句道白: "等一下",而后有一大段唱词和舞蹈,如: "请照上,毛主席检阅咱站过的金水桥,请照上,此时此刻我激动的心情" 等唱段,由此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刘庆达呢,总要表现出欲拍又止,惊诧难解的表情,还要与演员同步配合着,要表现出通过演员的表演,逐步明白为什么要让自已等一下再按快门的用意。剧情要求照相师得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而这种由惊诧到彻悟的表演要重复出现三次,且每次要求不能重样,可见其难度之大。</p><p class="ql-block"> 演员在台上不怕戏多就怕戏少,而刘庆达却极致地发挥了他的表演天赋和特长,将摄影师的角色表演的惟妙惟肖,为水利连获得第一名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京东大鼓《改装推土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该节目 由费书春表演,这个节目可没少请团宣传队的同志辅导,从打鼓到唱腔都给予了具体指导。</p><p class="ql-block"> 剧情主要描写我们连新进了两台"斯大林100型″拖拉机,由我连自行将它改装成推土机的过程。剧中的唱词我还能记住两句:“升不起来降不下呀,离合器它还直冒烟,咚咚咚咚咚咚咚……″(鼓声)。由于此剧描述的是真人真事,曲种也受欢迎,加之费书春天生中、低音的浑厚嗓音,演唱出来很是好听,真切。最受我们机务排和保养间的同志喜欢,乐的张开、柴跃、周康明几位技术原老们合不上嘴,因为他们从始至终参与了改装获得成功。</p><p class="ql-block">这真是:</p><p class="ql-block">技术原老手艺精,</p><p class="ql-block">机车改装获成功,</p><p class="ql-block">京东大鼓唱的好,</p><p class="ql-block">喜笑颜开庆双赢。</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这个 节目的选材、创作、演出、包括选演员都很成功。 謝谢老费同志,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男生表演唱《推土机手之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个节目也是自编自导的,导演兼演员是刘庆达。剧情中唯一道具就是每人手持一条白毛巾,可别小看这白毛巾,它的用途可够广泛。一排人在“车头”将毛巾弄成弯月状代表推土铲。由蹲姿慢慢站起再蹲下,代表着推土铲的升与降。将白毛巾抡成圆圈代表车轮。将白毛巾挂在脖子上双手叉腰,彰显出小伙子们帅气潇洒。</p><p class="ql-block"> 排练时大家认真中含着幽默,剧情中刘家强一度扮演车座椅,他调侃说: 我的姿势难度最大,得用京剧中的矮子功。刘庆达扮演驾驶员,他也诙谐地说: 我的表演也很吃功夫,名义上落个坐着开车,实际上得拿出骑马蹲裆式,虚拟着坐在“座位”上更难更累。大家就在这种欢快、团结、协作的氛围中认真排练着。至今我还记得几句台词: “我双手紧握操纵杆,我双眼注视正前方,巍巍大坝平地起......。手握操纵杆,眼望正前方,身坐驾驶舱,胸怀大志向......。推土机轰鸣响,轰轰隆隆朝前闯......”等等。虽然只记得这几句断断续续的唱词,这已不难反咉推土机手们的工作情景了。这个节目非常成功,惟妙惟肖地将推土机的爬坡下坡,前进倒退表现的淋漓尽至。不仅观众喜欢,我们自己都挺滿意。我还能记住部分参演人员: 刘庆达,郑志刚,费书春,刘家强,陈荣力,李传美,温本善,王宝龙,马金生等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本连队汇报演出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离正式汇演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我们抓紧时间排练,白天晚上的时间都充分利用,终于全套节目定型了,连长安排了一个晚上,就在女生宿舍向全连官兵做汇报演出,也算是正式彩排吧。</p><p class="ql-block"> 吃罢晚饭,女生宿舍整理内务,把地上的东西收拾干净,最大限度地腾出场地,女生上炕坐在里排,男生坐在炕沿上,满满一屋子人,青年人抽的香烟,老职工的蛤蟆烟,两种味道混合着充滿宿舍,为了保证演出效果,连长劝止了众多吸烟者。受场地影响,大型的节目演不开,只能演出部分小型节目。尽管场地条件差些,但大家表演的非常认真,达到了排练时的最佳水平,收到预想的效果,深受战友们的欢迎。</p><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连长和同志们又善意地给节目提出一些修改意见,让宣传队考虑是否来得急修改,若时间来不及就算了。最后,刘连长代表全连预祝我们演出成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刘洪秀、王秀芬、王金凤。</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李家珍、于翠华、芦瑞华。</p><p class="ql-block">李家珍,后来成为女推土机手,芦瑞华是当年的副指导员)</p> <p class="ql-block">汇演前的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我们对这次汇演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是百分之百的,演员们涉及到连队的各个工种各个班排,只要宣传队需要的人,各班排一律支持放人。排练时间也给予充分保证,足足练了近两个月,这些节目可以说已经滚瓜烂熟了。尽管这样,还有几项重要工作需要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 一、打印节目单。</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每个节目衔接有序,要求既紧凑又不能空场,我们对整套节目进行统筹安排,做到大小型节目相结合,说唱节目相结合,个人和集体节目相结合。为了达到团里要求的每个节目的衔接时间不能超过一分钟,颇费了一番头脑。我们刻印出了节目单,别在舞台两侧的边幕上供演员察看,清楚自已的节目该啥时上场并提前做好准备。还指定了一人担任舞台监督。</p><p class="ql-block"> 这项准备工作使得我们台风正,节目衔接紧凑,演员心情放松,为取得冠军打下基础。</p><p class="ql-block"> 二、统一服装。</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我们看过的大小节目,演员们的服装大部分都是千篇一律: 绿军装白衬衣,胳膊上挽起袖子,露出白袖口。我们也不例外。由张国芳出面向团宣传队借来清一色的绿军装,白衬衣由个人自行解决。当时的年代,不是每人都有白衬衣的,我就向上海知青康永强借了一件"的确良″白衬衣,化妆时得格外小心别给人家染上颜色。宣传队的服装装备齐全了。</p><p class="ql-block"> 芦副指导员要求: 演出时一律不许穿棉衣棉裤,可以穿秋衣秋裤,或者再加上薄的毛背心之类,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保证演出效 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统一化妆。</p><p class="ql-block"> 演出前,张国芳请来几位团宣传队的同志,挨个为我们化妆,脸上打底色由个人负责,然后由团宣传队的人画眉勾唇。光说这打底色吧,我们之中有不少人是第一次,没经验,常常是涂了洗,洗了涂既费颜料又费时间,没办法,为了保持一致性,只能由团宣传队的人"包全活"了。张国芳又从团宣传队叫来几人为我们化妆,还是人家熟练,先在脸上涂一层凡士林,再均匀地涂上粉色的底色,再涂上淡淡的红脸蛋,周围还有过渡色,最后勾唇、画眉、画眼圈,那时的眉毛男生都是大刀眉,女生则是柳叶眉。妆化好后再扑上一层粉,最后将脸扎在脸盆中的凉水中稍呆片刻,把浮粉涮净就算是定妆啦。</p><p class="ql-block"> 化妆后的男女队员们全都变了模样,个个精气十足漂亮极啦。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禁不住笑出声来,这笑声是那样的纯真,是那样的开心。爰美是每个人的天性,尤其是女同志的专利,而在那个极左闭塞的年代,谁敢谈美,爱美,扮美呀,就连擦个雪花膏,烫个发,穿件裙子都得避讳着点,可这次不同,这次是光明正大地化妆,是为了完成团里的政治任务而化妆,大家能不开心地笑吗?这才是年青人真实的一面,为什么总要将人类最美好的一面掩饰起来呢?当然,这不能怪我们,那个时代就是这样,大气候使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 式 演 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汇演开始啦,剧场安排在团部招待所食堂,搭了个舞台,设置了大幕和边幕,安装了灯光设备,还有射灯和追灯。观众席是用一根根整齐划一的长方木料垫上红砖梯次增高充当座席,最后面则是站票区。白天所有窗户都用窗帘遮挡住,现场效果同晚上差不多。尽管条件很差,但相对17团刚刚搬迁过来白手起家来说,能有这样的演出场地已经很不容易了。</p><p class="ql-block"> 演出顺序是靠抓阄决定的,水利连抓的阄是第二天下午。各连的宣传队一律安排在前几排就座,一是利于上场,二是利于观摩,第一排是评委席,评委由各连队副指导员和宣传股的领导以及部分团宣传队的专业人士组成。观众席也是统一贴上标志给各连队划出规定区域。</p><p class="ql-block"> 尽管抓阄没能抓到上上签(晚场最好),但我们心中有底,因为实力明摆着,只求发挥正常就可以啦。</p><p class="ql-block"> 汇演的第二天中午,刘连长特意安排食堂为宣传队做了一顿稍好些的小灶饭菜,还滿内行地叮嘱我们不要吃的太饱,我们边吃边听着连长不停顿的嘱咐着:“大家上台不要慌,越放松越好,只要拿出排练时的水平就行啦”。瞧!内行又慈祥的老连长像家长般关心着即将上阵的战士们,在这冰天雪地的三九寒天里,老连长简短的几句暖言热语令我们心好暖啊。饭后我们认真检查了一下道具和服装,确认没啥遗漏了,这才带着沉甸甸叮当作响的链轨销子(焊接成的一种敲击"乐器")和其它道具,整队出发直奔剧场,路上引起不少行人驻足观望。</p><p class="ql-block"> 轮到我连出场了,我们精神抖擞地登上舞台,淋漓尽至地发挥着,由于服装统一,又都化了妆,灯光一照,再加上射灯追灯的特殊功能,舞台效果显现出来了。因为我们没穿冬装,使得演员们的一招一式都挥洒自如,动作到位,加上我们纪律严明,台风倍儿正,演出效果出奇的好。台下观众掌声一片,掌声最大的区域就是水利连的观众席,战友们手掌拍红了,拍疼了全然不顾,一如既往地为我连整场节目,摇旗吶喊叫阵助威。应该好好谢谢这些"胳膊肘向里拐″的战友观众们。</p><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回连队的路上,观众席的战友们争抢着帮我们拿道具,怕我们累着,处处体现着团结友爱的战友情谊。大家兴奋地评说着、议论着演出过程中的感觉和细节,担任观众的战友们,则向我们反馈着其他连队观众对我们演出的啧啧称赞声,大家心里美滋滋的,一路歌唱,一路欢快地回到连队。</p> <p class="ql-block"> 评 比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天的文艺汇演结束了,各连队的宣传队坐在观众席上待命,待什么命啊,其实就是等待评比结果出来。</p><p class="ql-block"> 经过评委认真负责的评判,结果出来了,水利连第一名。当团首长宣布这一结果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而掌声拍的最响的是我们自己,以至于首长宣布的第二名,第三名是谁都沒有听见。当芦指导参加完评比回到我们中间,向我们介绍评比情况时她说: 评委们几乎异口同声一致同意水利连第一名,真正让评委们费功夫的是评选第二名,第三名。听完介绍我们别提多高兴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名的奖品是: 一整套锣、鼓、钗、两把二胡、一套笛子、一副快板、一张最耀眼的奖状,这奖状一直挂在连部的墙上,直到增加到第二个、第三个。因为第二届、第三届文艺汇演我连都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冠军。</p><p class="ql-block"> 团里对后两届的汇演方式进行了调整,不再组织全团几十个连队都到团部集中演出,而是分别由柳木岗、傲来河、团部三个地区进行预演,评比出三个地区的第一名,这三支队伍再到团部进行决赛,评出冠军、亚军、季军。虽然我们又包揽了后两届冠军,但客观地说句心里话,其含金量已远不如第一届,因为各连队参演的热情已打折扣,尤其是农业连队工作任务重,对这项活动就不那么积极了。但我们水利连拿到首届冠军后,要想保持这荣誉,就不能放松,仍要一如即往地认真创作、认真排练、认真演出。</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样,这奖状,这奖品记录着我们的青春,记录着我们的欢乐,也记录着我们的努力和付出。我想凡是当年的创作者,参演者都会这样想,都会这样认为的。</p><p class="ql-block"> 借此机会向参加创作的幕后英雄们表示感谢。奖状里的荣誉也有你们的一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两个学习班演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汇演结束了,宣传队休整、总结,解散。队员们各自回到班排工作,一切恢复正常。</p><p class="ql-block"> 沒过多久,接到团里通知,让我连今冬要为机务学习班和教师培训班慰问演出。宣传队员们又兴奋地凑到一起,隔三差五地排练一次,倒是不用大块的时间了。春节前夕在团部小会议室(挨着首长房的一排平房)为这两个学习班做了慰问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我妻也在教师培训班,有幸观看了表演,据她后来回忆说: 记得我唱的京剧清唱"打虎上山"和胸有朝阳"挺有水平,还对我演的天津快板和话剧里的老大爷有点印象。她说的那个演员其实就是我。只是我俩当时并不相识,否则,我的表演还要卖力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去八连演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汇演结束后,应八连领导的邀请,春节我们要去该连演出一场。宣传队员们吃完大年初一的饺子,打着一面红旗,带着乐器和简单道具,步行向10多里外的八连进发。一路上大家说呀,笑呀,唱呀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全然不顾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冷和刀割脸面的西北风,不知不觉就到了八连。</p><p class="ql-block"> 连领导在四面透风的食堂里点了两个大汽油桶做的炉子,木柈子烧得正旺,烟筒都烧红啦,食堂中仍不显暖和。</p><p class="ql-block"> 此时食堂中已经坐滿了知青和老职工及家属小孩儿们,大家是那么热盼地等待看演出。</p><p class="ql-block"> 我们顾不上休息,抓紧时间做着演出的准备,当我们脱掉棉衣棉裤时,该连长赶紧出面制止我们说: 天太冷了,不要脱棉衣棉裤啦。被我们拒绝,对该连长说: 您看观众们多热情,我们能不认真投入地演好节目吗。连长没办法说服我们,只得嘱咐烧火的人员把炉子烧的旺旺的。我们的演出就是在这种天冷人情暖的氛围中进行的,演员的认真劲一点不亚于团部的正式汇演。</p><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观众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会场,我们穿好棉衣棉裤,与八连的部分知青一起吃着瓜子糖果,午饭同八连一起吃的会餐。饭后八连用蹦蹦车将我们送回连队,无疑,又是歌声笑声留一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