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德见闻之一:德国空嫂

今评媒

<p class="ql-block">访德见闻之一:德国空嫂</p><p class="ql-block">董治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7年初,作为中国期刊代表团成员,我参加了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世界期刊展。其间,顺便访问了柏林、科隆、德累斯顿等地的几家期刊社和印刷厂。还捎带看了看巴黎的“花花世界”。走马观花,来去匆匆,遂将所见所闻草拟成文,现加以充实修改,作为《访德见闻》陆续转发,欢迎文友指正。</p><p class="ql-block">访德见闻之一:德国空嫂</p><p class="ql-block">头一次登上飞往西欧的航班,要去一个遥远而陌生的世界,不免有些激动。</p><p class="ql-block">3月中旬的一天,上午9时,我们来到首都国际机场,将在11点1刻乘坐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波音747客机,直飞法兰克福。7700多公里航程,飞机和太阳正好朝一个方向运行,太阳走,飞机走,相互展开马拉松式的竞赛。按北京时间,夜里9点到达终点,可太阳在德国比中国晚起来7个小时,到达终点才中午两点。</p><p class="ql-block">上了飞机,空姐服务的第一个项目,是发给每位乘客一副耳机、一块棉毯。飞机爬上万米高空后,空姐们才开始忙碌起来,先是送饮料,接着送午餐。午餐是正宗的西餐,面包、米饭、奶油、生菜、沙拉、火腿等等,还有些叫不上名字的小食品。我这个有了辣子不吃菜的老牌老陕,尽管临行前下了“宁叫嘴巴作难,不让胃肠吃亏”的决心,还是不大习惯,只好囫囵呑枣,三下五除二,将米饭面包填进肚子,只图饱腹,不为品味。其他东西又统统哪来哪去,物归原主。</p><p class="ql-block">后来的事实证明,喜欢家乡饭菜的,非我一人,代表团上十位“团友”,年不分少长,地不分南北,差不多与我口味相近。事先早早准备的20几包方便面,一瓶油泼辣子,未过3日,竟被一场“共产风”“刮”得无影无踪。</p><p class="ql-block">趁空姐们歇息的间隙,我从机尾到前舱走了个来回,边走边数,边数边看。飞机分为4个座舱,前后28排,每排10座,加上工作室、卫生间两侧的零星座位,可乘载300多人。乘客中,黄头发蓝眼睛多,黑头发黄皮肤少。还未到异国他乡,便隐隐约约有种离乡背井之感。</p><p class="ql-block">好在空姐们态度热情,服务周到,每隔三五分钟,不是送饮料糖果,就是回收用过的餐具水杯。光饮料就有一二十种,橘汁、啤酒、雪碧、热茶、咖啡、矿泉水……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这会儿,我才注意到,这些空姐都有了一把年纪,还有一些老资格,凭自己的眼力和经验,不少人已到了“不惑”“知命”之年,称为空嫂比较合适。年岁大点的,称为“空婶”也不吃亏。</p><p class="ql-block">无论什么时候,她们总是很自然地微笑着,业务娴熟,极端负责。在黄头发乘客面前,可以随便交谈,还不时发出朗朗笑声。到了我们这些黑头发跟前,似乎只会说“咖啡”二字,其他的则无法用语言交流了。我们想要什么,只好用手去指,不管指向什么,空嫂都很礼貌地点点头,有求必应。</p><p class="ql-block">可能是空嫂们繁忙紧张的缘故,也可能“洋人”吃肉多体质好的原因,我们这些东方来客一个个毛衣背心、风衣外套,她们却一律短衣短裙。</p><p class="ql-block">为着测试测试她们的“服务质量”,她们刚回到工作室,我即跑进去比划了一番,意思是要杯水喝。她们便热情地用手指指已经倒好摆在工作台上的各种饮料,让我自己随意挑选。我很是感激,当即举起相机为她们拍照,她们都非常高兴,积极配合。</p><p class="ql-block">在飞机上10个小时,除1至4点午休外,空嫂们总是手脚不闲,忙得不停。直到下飞机时,她们才很整齐很正规地站在各自的位置上,向每位乘客说声“拜拜”!对我们,则用生硬的汉语说声“再见”!</p><p class="ql-block">在国内,很多行业、部门都在导倡微笑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无疑是件得人心的好事。国门大开,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将“洋人”们在文明礼貌方面这些优点、长处也“引进”过来,为我所用,以加强我们的“软实力”建设,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同样是必要的,会受到欢迎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说明:</p><p class="ql-block"> (1)出发前,代表团团长、新闻出版署副暑长梁衡(右2)召开会议,向大家提出要求</p><p class="ql-block"> (2)作者在代表团下榻的莱比锡宾馆前留影</p><p class="ql-block"> (3)图为中国参展的部分期刊</p><p class="ql-block"> (4)作者与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司长蔡健光在中国展室合影</p><p class="ql-block"> (5)一位外国读者在中国期刊展室翻阅《中国摄影》</p><p class="ql-block"> (6)代表团回国前,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合影留念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3日于清心屋</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董治顺,陕西渭南人,生于1942年。入校读书不多,务过农,服过兵役,当过公务员。喜欢读点书,写点小稿,练练字,听听戏。纯属爱好,皆无所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