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br> 2008年,哈军工毕业学员王克曼、吴新明、陈玉平在广州策划大型文献纪录片《哈军工》。历时三年广东电视台精心制作了10集纪录片《哈军工》。该片先后荣获“红旗飘飘九十年”中国红色纪录片经典作品、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重要奖项,并被国家档案馆收藏。<br> 2022年,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将大型纪录片《哈军工》重新梳理,制作成35集微纪录片。35集微纪录片《哈军工》U盘已赠给母校国防科大图书馆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哈军工纪念馆永久收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弹道学专家 张述祖</b><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8集</b></h1> <p class="ql-block"> 群英荟萃:中苏专家云集哈军工</p> 【画外音】<br> 早在哈军工筹建初期,陈赓就对全体党员干部说,学院要聘请上百名苏联专家,邀请国内有名望的几千名教授讲师和助教来工作,他们都是办好军事工程学院的关键人物。<br> 张述祖,德国柏林大学物理学博士,弹道学博士。任新民,美国密歇根大学工程力学博士。曾石虞,德国莱比锡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周明鸂,美国密歇根大学应用力学博士。刘恩兰,英国牛津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曹鹤荪,德国柏林大学在读博士。卢庆骏,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研究员。陈百屏,留美博士。这一个个博学多才的专家学者来到哈军工这所秘密的学校,会得到什么待遇呢。<br> 朱起鹤出身天津民族资本家的家庭,从小天资聪明,大学时遇上抗战,先后辗转就读过辅仁、复旦、中央多所大学,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一年后又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新中国一成立他就回到祖国,28岁就成为北大化学系的副教授,当知道建立哈军工是国家需要,他主动报名。<br><b>【采访】朱起鹤(哈军工物理教研室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b><br> 当时军工是在好多的地方招人了,比如像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南京,还有在西北的有多个地儿。我当时是在北京大学,所以我是在北京这个点,任新民老师把我招了。<br>【画外音】<br> 教授来到哈军工,陈赓都要亲自接见请吃饭,有家属的哈军工还要安排他们家属的工作,让他们住当时学院最好的房子。<div><b>【采访】张文峰(哈军工副教育长 国防科技大学原副校长)</b><br> 从地方大学调來的老教授,安排住在当时有暖气的房子里面。他(陈赓)当时住在院外,后来他住到院里,跟我们住的房子完全一个样,都是40多平方米。<br>【画外音】<br> 易晓东一辈子都记得第一次见陈院长的情形。因为不适应北方的冬天和房子的暖气,刚到哈尔滨他们全家都得了感冒。<br><b>【采访】易晓东(哈军工副教授 教授周祖同之夫人)</b><br> 我们当时很狼狈,家里面这里躺一个病人,那里躺一个病人。他(陈赓)到我家来,一个个的问情况,问长问短,并安慰我,跟那些随同他一起来的工作人员交代怎么照顾我。<br>【画外音】<br> 易晓东没想到陈院长是这样和蔼,她更没想到,哈军工对教师家庭的照顾那样无微不至。<br><b>【采访】易晓东(哈军工副教授 教授周祖同之夫人)</b><br> 我们是双职工,我们双职工吃饭什么都不用操心。我的三个孩子都是从一两岁就送幼儿园,一直到小学毕业,根本不用出校门,把我们的家庭负担减到最低。<br></div><div>【画外音】<br> 教师队伍壮大了。陈赓又提出建立教育工作者协会,要给教师们一个交流活动的空间。<br><b>【采访】陈启智中将(哈军工503教研室主任 国防科大原校长)</b><br> 要说这个总政不允许,是他(陈赓)说我到总政去报告,去做工作。同意了,成立了教育工作者协会,主任周明鸂教授。<br>【画外音】<br> 1955年10月31日,军工的教协成立了。这是解放军军内第一个群众社会团体。第一届教协主任周明鸂是留学美国归来的力学专家,几十年后他仍然珍藏着教协的一份请柬,珍藏着陈院长对知识分子的那份爱心。<br><b>【采访】周兴汉(教授周明鸂二女)</b><br> 我长大以后,我父亲经常跟我说,他见到的共产党的干部,他最佩服的,一个是周总理,一个是陈赓。他对知识分子非常的谦虚,这样反而引起了知识分子对他那种敬佩。<br></div><div>【画外音】<br> 就在那时候,空军工程系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风洞实验室,领头筹建的是空气动力教授会的副主任马明德。风洞是用人造气流检验物体空气动力特性的试验装置,它是发展航空航天技术的重要设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航空大国德国、美国、苏联都先后建造了风洞群,而中国在解放前一直未能建成一座可供实用的风洞。在陈赓的支持下,马明德他们设计出风洞的图纸,并和工人师傅共同研究,用桃木代替当时国内没有的合金制造螺旋桨和格栅。经过一年多的苦战,新中国最早的两座风洞,在1954年和1955年先后试验成功,后来又形成了中国第一个风洞群。<br> 1956年7月21日,哈军工第二次授衔。梁守槃等299名新入伍的教员和助教带上军衔,晋衔的教师更达到500多人,空气动力学专家梁守槃、马明德和火箭专家任新民被授予上校军衔。<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美篇制作 王克曼 孟庆泉 宋纯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