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扶红日上青天,三度锦衣归故里。”——记逸夫教育集团探访南宋名相陈康伯之旅 <p class="ql-block"> 陈康伯(1097— 1165)南宋大臣,抗金宰相。字长卿,一字安侯,江西省弋阳县南港口乡南山人。徽宗宣和三年进士。历官高宗参知政事、右相、左相、孝宗枢密使、左相兼枢密使。以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先后辅佐了高宗和孝宗两代皇帝,南宋时期,金兵南下侵宋,陈康伯力主抗金,危难之际,他迎眷属入临安,荐虞允文参谋军事,在采石大败金兵。病死于京城任所,归葬于弋阳县新政乡九龙岗。宋高宗曾称赞陈康伯“静重明敏,一语不妄发,真宰相也。”孝宗称赞陈康伯“有气量,朕扈从太上在金陵,其从容不迫,可比晋谢安。”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其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p> <p class="ql-block"> 7月26日上午,在逸夫教育集团杨建标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出发来到了南宋名相陈康伯陵园——铅山县汪二镇杨箭村九龙岗。陈康伯陵园,由陈康伯后裔集资近800万元兴建,2014年开工,历时5年建成。陵园分为阶梯式三层,园内占地15亩。</p> <p class="ql-block"> 进入陵园,映入眼帘的是两边整齐排列了石兽、石人和碑文。中间坐落着一座石亭,石亭碑上刻有宋孝宗亲书的“旌忠显德之碑”六个大字。往上走来到第二层,上面树立着一座巨大的陈康伯倚座石像。再往上第三层,就是陈康伯与夫人的合葬陵墓。陵园背靠九龙岗,面朝东方,山岗上绿树成荫,下临纵横阡陌,显得格外庄重大气。</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瞻仰了历代名人对陈康伯的评价石碑。</p> <p class="ql-block"> 陈康伯入仕为官后,由于做事勤勉,政绩显著,不断得到升迁,至绍兴二十九年(1159),任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即宰相”。时处乱世之秋的南宋初期,朝庭众臣为抗金复国问题争论不休,形成了主战和主和两派。陈康伯属主战派,到后来成为了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力主抗金的陈康伯,他的民族思想和爱国情怀,均受他父亲的影响。陈康伯自小就是个有担当的男人,而且又是个孝子,自然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陈康伯早年就经历过一些战事。在他母亲病逝回乡服丧时恰好碰到贵溪反贼攻打弋阳。他毅然率领义兵迎击,将反贼首领擒获,保全了一方百姓。再就是他在泉州时,沿海常有海盗出没。他采取恩威并重的策略,一方面派兵进行围剿,另一方面诱以金钱官位,没过多久便把这些海盗给招降安抚了。他还但任过一段时期管理兵器的军器监一职,对各种武器的用途、特点有所了解。所有这些,都为他日后在宋金交兵时能够运筹帷幄,制订退敌之策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如此一位非常硬气的宰相,稳定政局,尤其采石矶一役力劝了皇帝御驾亲征,推荐升任了虞允文为参谋军事,否则,广大汉族人民就要遭受女真族人的奴役。难怪南宋学者罗大经在他所著史书《鹤林玉露》中说:“周瑜赤壁,谢安淝水,寇莱公(寇准)澶渊,陈鲁公(陈康伯)采石,四大胜(仗)略相似。”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冯梦龙讲到宋代历史时深情地说:“保宋之帝者,寇准也;延宋之帝者,陈康伯也。”纵观那段历史,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堂堂正正的南宋民族英雄,陈康伯也。”</p> <p class="ql-block"> 陈康伯除政冶上卓有建树之外,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和诗人。21岁时(徽宗宣和三年)即中进士,其著作颇丰,他的诗词作品有《浪淘沙·云藏鹅湖山》《题闽县西湖》《题龟峰》《送叶寺》《阮郎归·闲来溪上有云飞》《书弋阳馆》等。遗著《陈文正公录》收入《四库全书》。他对故乡的山水情有独钟,在游览了奇山秀水龟峰之后,挥笔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题龟峰》:</p><p class="ql-block">形势如龟禀赋奇,昂头曳尾向溪湄。</p><p class="ql-block">恍如献瑞在官日,犹似呈书出洛时。</p><p class="ql-block">石色蒸霞红甲润,苔痕湿雨绿毛垂。</p><p class="ql-block">千秋屹立层霄表,寿比乔松可等期</p> <p class="ql-block"> 瞻仰了陈康伯陵园,我们又驱车前往康伯故居弋阳港口。</p> <p class="ql-block"> 几经辗转,我们找到了陈康伯的第48代后裔。</p> <p class="ql-block"> 陈爷爷给我们看了陈氏族谱,从中我们了解到陈氏后人专门成立了陈康伯历史文化遗产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 先贤业绩照千秋,星星火炬代代传。通过此次探访之旅,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家乡的人文历史,陈康伯一生出将入相,力主抗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个人的安危,临危赴难,挺身抗金,不仅如此,陈康伯还知人善任,所举荐之人如虞允文、陆游、朱熹等可谓人杰。他是南宋难得的一代良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