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用典是写作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诗词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凝练生动,含蓄蕴藉,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p><p class="ql-block"> 故诗词评析界一致认为,是否善于用典,是诗词高手与诗词爱好者的本质区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苏东坡可以说是“用典”高手,他在其诗词中巧妙地用典不胜枚举。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用著名的词语与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癖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读者对作者之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这说的就是用典。苏轼在这方面就得心应手,比如他的词《行香子·述怀》:</p><p class="ql-block">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p><p class="ql-block">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p><p class="ql-block"> 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经常在诗词中发表议论,他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在这首词里表达的更明朗、更集中。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作者为了说明人生的虚无,连用三个“典故”作比喻。其一,《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味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其二,《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其三,《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其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 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在这首词的上片结句里集中使用了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典故,以警示世人。在下片同样用排比句“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相对,写尽一个“闲”字,可谓快人快语,看得破,说得透。</p><p class="ql-block"> 宋人爱“用典”,苏轼也不例外,他熟读历史典故,熟记前贤和著名诗人的诗词,所以他诗词中的“用典”比比皆是。诗词中的典故无疑会对后世的读者带来阅读的困难,是解析诗词的“拦路虎”,而苏词中有时竟一句出现两三个“拦路虎”。如苏轼《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词中有“阆苑先生须自责”句,仅七字就连用三典,南宋人傅幹有注:“阆苑先生,东方朔也,汉武帝曰:先生起自责。”读者读了还是一头雾水。详细的意思是:西王母居处有阆风之苑,见《集仙传》,而西王母又称东方朔为“我邻家小儿”,见东汉班固《汉武内传》,故知阆苑先生指东方朔。汉武帝赐从官肉,大官未来,东方朔独拔剑割肉而去,汉武帝发现后说:“先生起自责也。”</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首诗词中“用典”太多,或用僻典,读者难以理解,遂成典障。</p><p class="ql-block"> 在诗词创作中,化用前人诗句,营造美妙意境,也叫“用句”。可以直接引用前人诗句,也可以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了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这句诗通过意象的转换,从落花与芝盖、杨柳与春旗变为落霞与孤鹜、秋水与长天,不仅意境更为开阔宏伟,而且充满了盛唐的气象。通过这种化用,王勃成功地将原本的诗句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真正做到了“点铁成金”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作为诗词大家,在他的诗词中用典处甚多,足见其深厚的国学和古典诗词功底。</p><p class="ql-block"> 在毛泽东诗词里被引用的古诗文中,多是对所引原文略有改动,但其意已变,至少有异,有的甚至是“飞跃性的点化”。例如,毛泽东曾写七绝、七律各一首咏赞西汉的文学家贾谊。其中《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中首句“贾生才调世无伦”语出唐李商隐《贾生》一诗中的“贾生才调更无伦”一句。原诗为“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p><p class="ql-block"> 仅改一字,但这一字之改,可看出对贾谊评价的高低差别。“超过者”的意思,但却没有“世上没有超过者”这样高度的意思。显然,毛泽东这一字之改,对贾谊的崇敬程度要超过李商隐。毛泽东这样评价贾谊是有根据的。他称赞贾谊的《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值得一看”,并推荐人们阅读。</p><p class="ql-block"> 再如:毛泽东1950年10月写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p><p class="ql-block">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p><p class="ql-block">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p><p class="ql-block"> 词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同上阕“长夜难明赤县天”紧紧呼应,上阕是讲解放前的旧中国如漫漫黑夜群魔乱舞,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全国的解放对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来说,无疑于犹如由黑夜熬到了天亮。用“一唱雄鸡天下白”作比喻,十分形象生动而又妙句天成。此句出自唐李贺《致酒行》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的诗是这样的: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p><p class="ql-block"> 诗的原意是诗人在落泊困顿的旅途中,受到旅店主人的热情款待,店主人请他喝酒并善意地开导劝说,使其心情豁然开朗。两相对照,毛泽东在这里给原句赋予全新的含义,两句在诗中的分量、功用均有巨大差异,可谓化腐朽为神奇。</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毛泽东诗词中的引用古典诗词的名句,不是简单的地“拿来”,而是赋予新意。</p><p class="ql-block"> 在毛泽东诗词中,无论是直接引用、化用抑或借鉴,都是运用自如,浑然天成,有点石成金的效果。均显示出毛泽东诗词用典无拘泥之逼仄,有熔冶之功力,这是毛泽东诗词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重要表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