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老,我们不散!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的老照片,定格了我们的风华正茂!📷

e城风景(元宝姥爷)

<p class="ql-block">  ⬆️1990年8月底,北京亚运会开幕前夕,我们48名初级指挥官,犹如来自不同战场的英勇战士,虽来自各个部队与地区,却都怀揣着同一个崇高的目标,追寻着共同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我们组成了“参谋培训第二队”,在这为期两年的系统化学习过程中,一同走过了无数挑战与成长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不仅共享餐桌,分享日常的点滴,还共同面对学习的艰辛。每一天的学习都如同在风暴中磨砺,锻造出我们更加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深厚的军事素养。在我们的队长和政委的带领下,我们踏上了这段非凡的旅程。</p> 海湾战争模式引爆了我军后勤保障 <p class="ql-block">⬆️大学文化基础、军事地形学、后勤文书学等几十门课程的学习,使我们对军事的理解愈加深入,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如今,再翻看那些旧照片,仿佛时光之门悄然打开,带我们回到那段青葱岁月。照片中的我们,脸庞依旧稚嫩,眼中却闪烁着坚定与热情的光芒。这些影像不仅记载了我们的成长,更铭刻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后勤学院,如今经过多次改革与建设,已然转变为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直属院校。每一次变迁,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军事英才。</p> <p class="ql-block">⬆️每当我乘坐高铁,驶向北京,临近熟悉校园的时刻,总忍不住回首望去。那里面,有我们的青春,有挥洒的汗水,有欢乐的笑声,也有难忘的泪水。这些日子,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整理这些照片,不仅是为了保存记忆,更是为了让我们这一代人永远铭记那不平凡的历程。我们要将那段岁月的热情、坚定与勇气,融入到今天的工作与生活中,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服务。</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我们或许已不再年轻,然而内心依旧怀抱着梦想。我们愿意为国家和人民继续奉献我们的努力与汗水。因为我们坚信,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我们必能走得更远。让我们共同珍藏这些记忆,期待更加美好的未来。</p> <h3>⬆️外宾与教员交谈。</h3> <h3>⬆️与邵尉正教授在清东陵乾隆皇帝墓前合影留念。</h3> <h3>⬆️到北京市房山县(如今房山区)燕山深处野外科目训练。陈文队长、王怀毓政委带领全队学员,返回市区途径著名的卢沟桥,全队合影。</h3><h3> 卢沟桥是中日全面战争爆发打响第一枪地。被人们冠以“七七卢沟桥事变”身名远扬。</h3> <h3>⬆️宿舍晚自习。</h3> <h3>⬆️学院领导跟随野外训练的学员观摩。</h3> <h3>⬆️学员领导常常走进学员中间交谈,勉励学习。</h3> <p class="ql-block">⬆️老教授邵尉正和学员共同探讨学术问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石库门开幕的具体日期,就是有他考证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在红军长征期间要确立共产党的生日。但是,兵荒马乱,没有留下”一大”资料,人们只记得是1921年7月份的某一天,最后经过讨论决定把每年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纪念日。这就是七一建党节的由来。</p> <h3>⬆️红蓝军对抗演戏后勤保障图上作业。当然,那时的假想敌依然是苏军,有时也把青藏高原作为模拟战场。</h3> <h3>⬆️后勤参谋智能竞赛,竞赛内容不仅涉及军事、基础文化,还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天文地理、书法艺术等等。其目的就是扩大学员的知识面、提高学员广泛爱好兴趣、丰富学员业余生活,增强参谋基本功。</h3> <h3>⬆️计算机尚未普及的九十年代初,要求学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那时一台体积庞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不及如今一部小小的华为P20运算能力的一半,操作应用只能用“白色语言”命令完成,操作计算机如同攀登科技高峰,学习十分困难。</h3> <h3>⬆️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学习经验。</h3> <h3>⬆️参观部队的后勤管理。</h3> <h3>⬆️老红军、原总参谋部顾问、老将军、后勤指挥学院名誉教授孙毅,为全员教职员工作做“发扬我军优良传统”报告。</h3> <h3>⬆️定向越野是参谋的基本素质、也是参谋必备技能、更是识图用图的综合表现。图为学员们在明十三陵附近进行定向越野测评。</h3> <h3>⬆️野外定向越野,女学员也不例外。</h3> <h3>⬆️“”隐蔽勘察地形”训练。</h3> <h3>⬆️军校就是军校。我们每日必须唱着雄壮的队列歌曲、喊着震天响的口号、雄赳赳气昂昂、迈着整齐步伐上课、下课。</h3> <h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后勤学院的教学传统。图为学员们参观坦克第一师步兵团营房建设。</h3> <h3>⬆️队列训练是必修课。</h3> <h3>⬆️课余篮球比赛。</h3> <h3>⬆️勤务保障队的战士,承担了所以训练保障任务,具有很强的牺牲精神,为为我们训练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图为他们在参观圆明园。</h3> <h3>⬆️参加总后勤部重大活动返回校区。</h3> <h3>⬆️参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h3> <h3>⬆️参观某集团军炮兵团跑场日。</h3> <h3>⬆️毕业典礼。</h3> <h3>⬆️颁发学位证书。</h3> <h3>⬆️参观部队枪械保养。</h3> <h3>⬆️参观坦克第一师高炮营后勤防空演练。</h3> <h3>⬆️学习交流。</h3> <h3>⬆️学院军乐队是一张靓丽的名片。</h3> <h3>⬆️沙盘模拟作业。</h3> <h3>⬆️沙盘模拟作业。</h3> <h3>⬆️识图用图是参谋的基本功。图为在燕山深处进行现地与地图判读训练。</h3> <h3>⬆️毕业之前的重头戏是模拟师后勤部综合演习。根据演习需要,打破队与队界限、专业界限等,组建”模拟师后勤部”机关。学员充当不同角色指挥员,独立指挥和实施后勤保障。综合考察毕业生指挥能力、检验学员两年学习成果、是学员毕业前交出的最后综合答卷。</h3> <p class="ql-block">⬆️演习结束后,模拟建制“师后勤部机关”合影留念。</p> <h3>⬆️演习结束后,”合影留念。</h3> <h3>⬆️毕业合影留念。</h3> <h3>⬆️毕业合影留念。</h3> <h3>⬆️毕业合影留念。</h3> <h3>⬆️毕业合影留念。</h3> <h3>⬆️毕业合影留念。</h3> <h3>⬆️毕业合影留念。</h3> <h3>⬆️毕业合影留念。</h3> <h3>⬆️毕业了,学员们奔赴祖国各地,大江南北,为部队的后勤和后勤部队贡献自己的力量。</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附: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前身后(简介)</font></b></h1> <h3>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h3><h3>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隶属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是我军唯一一所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后勤人才的综合性后勤任职教育院校,是全军中级后勤指挥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和后勤学术研究中心。2006年被军委批准为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2008年被确定为全军战略后勤训练中心,2009年被评为军队院校教学工作优秀单位,是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h3><h3>后勤学院创建于1952年5月,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命令并颁布训词。60多年来,为全军培养输送了8万多名后勤指挥和管理干部,其中,近400名走上了军职以上领导岗位。</h3><h3>中文名</h3><h3>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h3><h3>简称</h3><h3>后勤学院</h3><h3>创办时间</h3><h3>1952年5月 </h3><h3>现任校长</h3><h3>谢维宽</h3><h3>所属地区</h3><h3>中国北京</h3><h3>历史沿革</h3><h3>1951年,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后勤学校。</h3><h3>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军机关改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高级步兵学校。</h3><h3>1952年7月,解放军高级后勤学校与第一高级步兵学校合并,正式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次年2月1日正式开学。</h3><h3>1962年,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军械勤务系)并入。</h3><h3>1956年,解放军后勤学院(油料中级班)分出,参与组建解放军后勤学校,后为军事经济学院</h3><h3>1961年,解放军后勤学院(营房系、油料系)分出,参与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h3><h3>1969年,解放军后勤学院分出,参与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后为国防大学。</h3><h3>1969年,解放军后勤学院正式撤销。</h3><h3>1986年,解放军后勤学院[1](部分)分出,建立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隶属总后勤部。</h3><h3>1991年,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词:“办好后勤学院,为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努力奋斗!”</h3><h3>199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撤销。</h3><h3>1993年6月,复建解放军后勤学院,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h3><h3>2011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再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成为后勤综合类高等教育学府。</h3><h3>201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转隶为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直属院校。</h3><h3>学院建设</h3><h3>后勤学院创建于1952年5月,毛泽东主席亲自签署命令并题写训词,1977年8月邓小平主席批准恢复后勤学院,1993年6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江泽民主席亲笔题词并题写院名,2011年9月胡锦涛主席颁布命令更名为后勤学院。[2]</h3><h3>学院占地面积约52万平方米,主要教学训练场所有基础教学楼、模拟训练中心、综合实验楼、学科专修楼、图书馆、军体馆等,拥有多媒体教室83个。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8多万种、60余万册,建有资源数据库35个,其中军事特色资源数据库13个,数字资源总量6000多万篇、容量35TB。楼内建有中国军事后勤陈列馆(含后勤历史馆和后勤装备馆)、后勤指挥训练模拟中心、电教中心、教学指挥室、战术后勤实验室和专修室。学院教学、科研、文化和生活设施(备)完善,为教学科研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h3><h3>学院设政治理论、军事、后勤指挥等近20个教研室及图书馆、电教中心和后勤指挥训练模拟中心;学术研究部设研究室及档案资料室、编研室、《后勤学术》杂志社。</h3><h3>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条件优越。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科研攻关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研究生导师105人,其中,博导30人、硕导75人;技术三级以上教授5人。研究生和本科生学历分别占教研人员总数的22%和53.7%,学历、知识和年龄结构日趋合理,形成了以知名专家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一批中青年副教授、副研究员为骨干的教学、科研队伍。</h3><h3>办学原则</h3><h3>学院遵循军委和总部的教育方针、原则,依据学院的性质和任务,学院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后勤指挥管理人才为目标,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统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具特色的教学、科研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和科研经验。在教学中,坚持“两个适应,两个突破”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并运用符合中级后勤指挥管理人才教育规律的具有学院特色的新型教学体系,建成一批在全军有较大影响的重点学科和重点教材;实行总部、学院、部队“三位一体,合力办学”模式,在全军部队建立了相对固定的教学、科研协作点,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h3><h3>新时期学院坚持以新形势下强军目标为指导,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军事名校为目标,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统一,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教学、科研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办学治校经验。自1988年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目前已形成军事学和法学2个门类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军事后勤学、军队指挥学、军事管理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军事后勤学、军队指挥学、军事管理学、军事装备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军事后勤学、军队指挥学、军事管理学、军事装备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训练学、马克思主义理论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军事后勤和军队政治工作2个职业领域具有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h3>

后勤

学院

学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

合影留念

军事

指挥

我们

教学科研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