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结晶

山里蜗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老子《道德经》</p> <p class="ql-block">"道"是指事物规律,"德"则为顺应自然。</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本愚在市委党校参加市直科长班培训,听老师讲《老子&lt;道德经&gt;的领导智慧》,温故知新。</p><p class="ql-block"> 老子姓李名耳,在传说中,他一生下来时,就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他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他年稍长于孔子,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被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老子著有《道德经》,又名《老子》,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p><p class="ql-block"> 以前曾经听过易中天老师在《我读先秦诸子》中说过读老得智。</p><p class="ql-block"> 道家,通常指老庄。其实老和庄并不完全一致。不过有一点倒一样,即都强调矛盾对立双方的转化。这就是道家的辩证法。这个辩证法,用哲学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是道家的智慧,也是中国的智慧,是老子和庄子共有的。</p><p class="ql-block"> 那么,老子和庄子又有什么不同?</p><p class="ql-block"> 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这是把智与慧拆开了讲。其实这两个字原本就有细微差别。比如智力、智商、智术、智囊,这些词里面的"智",就不能换成"慧"。同样,慧心、慧性、慧眼、慧根,这些词里面的"慧",也不能换成"智"。可见智慧智慧,智与慧并不相同。从"智育"、"智谋"这些词看,智,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学习、传授、掌握的东西,是能力(智力)、方法(智术),属于社会。慧,则是气质(慧性)、天赋(慧根),或者非同一般的特殊能力(慧眼、慧心),属于个人。它不能授受,只能启迪。老庄之别,即在于此。所以读《道德经》可以治国,读《庄子》只能修身。"得智"与"得慧",区别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道德经》是一部奇书。这部书的性质,也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纯哲学,有人说它是哲理诗,还有人说它是兵书。我觉得对于这些问题,一般读者弄不清也罢。重要的是得其精华。《道德经》一书的精华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辩证法。而且,我比较赞同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即《道德经》的辩证法,是由军事辩证法而政治辩证法,由政治辩证法而哲学辩证法,最后在中国人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变成了一种生活辩证法(《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而且,依我看,这种生活辩证法还是属于弱势群体的。</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我们看《道德经》一书,从头到尾贯穿的都是弱者是生存智慧。只不过《道德经》把它们上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比如"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或者哲学辩证法的高度,比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四十一章》)。但说来说去,归根结底,还是那几句话: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无为则无不为。老子一再说,不要以为强大的就强大,弱小的就弱小。天底下最柔弱的是什么?水。最能攻坚胜强的又是什么?还是水(《道德经·七十八章》)。所以,最弱小的,其实是最强大的;最坚强的,其实是最脆弱的。想想看,一个人,什么时候最柔弱,活着的时候。什么时候最坚强,死了以后(这时只剩下骨头,当然最硬)。可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七十六章》)。因此,那些争先恐后的,没有一个不失败;那些巧取豪夺的,没有一个不输光(《道德经·二十九章》);只有那些与世无争的,才最安全,也才最丰富,简直就应有尽有。道理很简单:正因为他们不争,所以没人争得过他们,这就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六十六章》)。因此,这难道不是说给弱者听的吗?</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老子的这一套无为、守雌、贵柔、知足,并非只有弱势群体受用,权势人物也受用。因为谁都有处于弱势的可能。即便贵为天子,也未必总是强势,或一定就是强势。这个时候,就用得着老子哲学了。比方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道德经·四十五章》)。这个"若",可以翻译为"就像",也可以理解为"好像",张舜徽先生就说"不外一个装字"(《周秦道论发微》)。只不过,阴谋家的"装"叫"韬晦",老百姓的"装"叫"装蒜",但都是"装孙子"。《道德经》这本书,真可谓"最抽象也最实用"。</p><p class="ql-block"> 所以,老子的思想可以有不同的结果。用于学术,可以发展为思辨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由此可见,老子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无法尽说的。</p> <p class="ql-block">👉精选随笔</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4j9ekn4" target="_blank">上善若水</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yq65w8t" target="_blank">我是志愿者</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igk3vrw" target="_blank">我的美好时光</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4rwd52d" target="_blank">作别山村</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24h0dyox" target="_blank">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性</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