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武汉是个极具包容性的城市,这可能是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地处京广铁路、长江以及汉江交汇的十字路口,水路交通极为方便,从古至今都是个重要的城市,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集聚、中转,造就了它包容的城市特征。一般地说,越是大城市,包容性越强,这样的城市也越具魅力。当然不是所有的大城市都能像武汉这么大气:BJ人瞧不起外地人,但待人真诚,这是皇城根人的特殊气质决定的;SH人看不上穷人,大热天里的眼神都透着冷漠;GZ热衷于对黑人包容,满城尽是黑骚味;NJ和SZ人对鬼子的爱发自肺腑,随时愿意为鬼子披肝沥胆;CD包容的是惊世骇俗的诡异怪异行为——长得丑就算了,长得丑还出来献丑就不对了。</p> <p class="ql-block"> 令我吃惊的是,武汉的包容性居然还能涵盖到宗教,要知道宗教经常是只能讲究、不能将就的。古德寺是武汉的打卡圣地,建于清代,原名古德茅蓬(这名字貌似挺不好听的)后由民国总统孙中山改名(一说是寺庙住持改的,有"心性好古,普度以德"之意)、副总统黎元洪题写寺名。景点变成网红打卡地通常是有条件的,一要有名人因素(黎元洪生前……,死后倒是很风光,以他名字命名的“黎黄陂路”如今已成了武汉一景);二要有独具魅力的风格,我认为古德寺属于后者,它的最大风格就是“风格多样”,古德寺以圆通宝殿为核心建筑,周边建设了许多建筑物,小红书上介绍这些建筑有“汉传佛教建筑风格、印缅佛寺建筑风格、古希腊神庙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伊斯兰建筑风格”等,风格各异,却能相互兼容,这就是包容性的充分体现。十年前我在白马寺看到寺内新建有一座泰国风格的建筑,百思不得其解为啥允许外国风格,甚至有些意难平,现在回想起来是我格局太小了,原来早在多年前,古德寺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风格存在了。看来佛教所谓的“大肚能容”原来是真的。</p> <p class="ql-block">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看不懂看建筑的门道,只能看看古德寺的热闹,来这里的游客都爱拍照,因为在这里能够轻松拍出各种异域风情的照片。同行的谢美女是个摄影爱好者,拿了个长镜头相机,指挥着我们站位置、摆姿势,一看就是有水平的专业摄影师。人长得好看就算了,拍照还那么有水平,甚至连指挥还那么有范儿。后来,一个好玩的现象出现了:只要是我们拍照的地方,哪怕是最不起眼的角落,不一会儿就聚集了前来拍照的游客,而我们却常常被后来者挤走了。</p> <p class="ql-block"> 匆匆忙忙的旅行,最怕美女拍照,太浪费时间了,而且常常会打乱行程计划。我们的旅行是没计划的,是从容的漫游加慢游,我充分肯定了同行的美女们的拍照行为,不仅丰富旅游的内容,还加大我们对景点的认知深度和旅游的时间广度(旅游中最没性价比的是走马观花),同时还能因人而异地衍生出许多快乐时光。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同行的美女个个都是无师自通、自成体系的模特,单是站立的姿势,就能在优雅、随性、妩媚、清新等各种模式间随心所欲地自由切换,气质这一块拿捏得死死的……总之,就是满屏的美哒哒。</p> <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我去年和两朋友在杭州西湖,旅行质量简直就是一言难尽了,两个朋友都不爱拍照,似乎都在赶路,像是把走完白堤和苏堤做为完成“到此一游”的任务,又像是纯粹在刷微信步数,我经常拍完一两张照片后就找不到他们了,结果是西湖也没逛过瘾,照片也没拍几张,除了只知道断桥、保俶塔、雷峰塔外,其余的印象好像就剩了——西湖的水真多啊。</p> <p class="ql-block"> 因为涉及到了宗教,所以寺庙官方有要求必须衣冠整洁方可入内,吃早饭的时候,同行的一位美女穿着无袖上衣,被同伴提醒了一下,美女回复曰还有一件防晒衣,说明我们的综合素质还是很高的,尊重宗教差异。实际上入寺庙的游客中,不乏穿着暴露的女性,但并没有被阻止入内,说明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政策,也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的,不仅在建筑风格上,而且在精神层面也一样。</p> <p class="ql-block"> 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上,随处都能见到风格各异的建筑,汉口租借区是武汉近代建筑最集中的地区,虽然我们进入了租界区,但那时却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并没有意识到这里就是最著名的万国建筑博物馆,只依稀地记住了的法国风格的京汉火车站、俄罗斯风格的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英式风格的江汉关和汇丰银行旧址、中共中央武汉机关旧址等……晚饭我们是在“肥肥虾庄”解决的,虾庄所在的红砖大楼,居然就是1936年建成的中国实业银行汉口分行,是当时汉口最火爆的“摩登大楼”。</p> <p class="ql-block"> 最抢眼的是黎黄陂路边上的呈三角状的、红砖砌的巴公房子(设计、出资均为俄国人),和上海淮海中路上的武康大楼(匈牙利人设计、法国人出资)高度相似,两座楼的年龄大约相差十岁,最早都是作为高级公寓的功用面世的,如今武康大楼依旧是居民楼,巴公房子已变成了商业用楼。两座百年建筑虽然年岁已大,却依靠着自身的底蕴与魅力,继续以网红打卡点的身份,强烈地吸引着游客的关注,毫无违和感地融入到现代化城市中。</p> <p class="ql-block"> 整个租界区,有着太多的这些带有明显外国色彩的近代建筑群,租界区的马路对面就是著名的江滩,隔江就是昼夜繁忙的武昌街区,高楼大厦林立,一派欣欣向荣的大都市景象。近代的建筑风格和现代化的气息,交相辉映,共同散发着城市的无穷魅力,彰显着城市的开放与包容。</p> <p class="ql-block"> 大城市的一大特点就是繁忙,地铁站里到处看得到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一边啃着用塑料袋装着的早餐(大部分应该是馒头包子之类的吧)一边赶路,电动扶梯下行时他们的脚下依旧马不停蹄,可能就是为了不迟到而在争分夺秒。传说中的一边赶路一边吃热干面的场面没见到,但在街边随便一坐就吃起早餐的画面却是随处可见,似乎比别的城市多多了。</p> <p class="ql-block"> 与这快节奏相伴相随的是闲适和烟火味。我们走在京汉街上,看到的是一番从容淡定的景象,京汉街有点破旧,没有整洁的城市规划,没有摩登的高楼大厦,老旧的店铺没几个顾客,一些上来年纪的老人在人行道上摆张桌子喝着茶,神情悠哉;一个身材高挑的中年女子倚在靠背凳上,翘着二郎腿,优雅得抽着烟,很有民国名媛的那种范儿,可能是个比较有故事的人吧。街边停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比我之前一辆骑了15年的摩托车还破,看上去得有二三十年左右的车龄吧,却擦的噌亮噌亮的,应该仍在使用中。这破车也许还肩负着一家人买菜、接受孩子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 曾是亚洲最现代化、最壮观的火车站——京汉火车站就在这条街上,不过在现代化进程中,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停止营运了,但那座欧洲风格的车站依旧保留着,成为汉口的重要地标建筑,成为许多游客的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京汉火车站正对面是天生街,那里有个农贸市场,很多商户把摊位摆到了街上,使得街道非常城拥堵,买菜的多为六十多岁的人,也许他们在操持自己的生活,也许在为子女继续发光发热,为的是孩子到家后能吃上可口的饭菜。作为游客的我们却去逛农贸市场,为的就是感受一下大城市里接地气的烟火味。</p> <p class="ql-block"> 包容的衍生物就是凌乱,武汉的许多街道显得极为拥堵,我们行走在中山公园边上的背街小巷里,夜风卷起的热浪、夹杂着生活垃圾的臭味,着实令人不适。山东省淄博市也是个很包容的城市,不知道他们的街道乱不乱?有人诟病XM,禁摩禁摆摊,虽然很干净整洁有序,却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每个人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核心任务,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风格,不管是匆忙还是悠闲,过好当下、各种生活模式能相互包容,就是最美的人间烟火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