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组:智行小组】奔赴山海,逐梦前行——“名师之路”第二届暑期未来名师成长营7月25日学习简报

糖是甜的~田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炎炎夏日,奔赴黄山,吸引我们的不仅是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还有在黄山举办的“名师之路”暑期未来名师成长营。在这里,我们在知名专家孙双金老师的引领下,上课、听课、评课,以最有效的形式沉浸学习,乐在其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我们的导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小学语文大师孙双金老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我们的小组——智行小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 我们的口号是:与智者为伍,一起逐梦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活动一: 同课异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活动二:导师点评与学员互动研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活动三:导师讲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诗歌教学的一般规律与教学策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我们的学习心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i>何瑾文老师:</i></b></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我执教的是《七律·长征》,我采用问思辨的教学模式进行备课,上课。设计了什么是长征?诗人用什么方法描写长征?诗人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这样的问题链。纵观这节课有成功也有失败。</p><p class="ql-block"> 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带领学生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在交流中凸现,情感在交流中升华。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尤其是最后饱含深情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p><p class="ql-block"> 不足之处:本课中,虽然创设了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但是长征历史久远,很难产生情感的共鸣,读诗时虽有感情,但还是少了一些韵味,没有很好地读出诗中的磅礴气势。其次,没有立足儿童本位,知识性的内容设计的多,应让学生融汇贯通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i>田芳老师:</i></b></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聆听了语文大师孙双金老师和两位学员老师的同课异构《夜宿山寺》《七律·长征》,同样的诗歌内容,因为不同的解读和侧重,为我们展现了诗歌教学的多元性。结合两首诗作品的特点,几位老师把天文、历史、地理、音乐等知识融合起来,构建起浪漫瑰丽、大气磅礴的想象世界,引导学生领略李白天马行空的浪漫和毛主席大无畏和乐观的豪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语文大师孙双金是“情智语文倡导者”,在聆听孙老师的课时,我尝试着去关注“情智”二字。</p><p class="ql-block"> 孙老师执教的《夜宿山寺》从“你家住在几楼?你去过最高的楼是什么感受?”导入,“朝下看,看人;朝上看,看仙”,仿佛领着学生们奔赴山寺最顶层,化身为一个个小李白,去看,去听,去摸,去想象,去创造(诗句),跨越历史长河,在时空交融中感受古诗的神奇魅力。教学《七律·长征》中,孙老师引导学生反复切换“仰望视角”和“航拍视角”,充分展现“远征难”困难之大和“若等闲”藐视困难之小的对比,从而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红军战士比乌蒙山还要高大的英雄形象。在孙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不论是李白的浪漫之情还是毛主席的豪迈之情,都深深根植在了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心中。这是教学中的“情”。</p><p class="ql-block"> 孙老师说,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一定要落实到学生的心坎里,一切都要以学生为起点。两首诗的教学中,图文解字、插图解词、指导朗读、诗歌拓展等等都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每一次问题的设置和点拨都水到渠成,润物无声,再加上孙老师幽默风趣的评价激励,孩子们小手举高高,笑脸红扑扑,掌声不绝于耳。孩子们的智慧得以激发和提升,这是教学中的“智”。</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都能从孙老师和学员老师的课堂中汲取教育智慧,让我们的诗歌教学诗情画意,韵味悠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周萍老师:</i></b></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参加了《夜宿山寺》和《七律·长征》的同课异构观摩学习。这两场精彩的课堂教学,犹如明灯照亮了我在诗歌教学领域的前行道路,让我对诗歌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教学策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p><p class="ql-block"> 诗歌作为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与思考。然而,要将诗歌的魅力传递给学生,并非易事。在这次同课异构中,我看到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却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对于《夜宿山寺》这首古诗,老师们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所处的环境,感受山寺之高。他们巧妙地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夸张手法和浪漫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同时,通过对关键词语的解读,如“危”“百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p><p class="ql-block"> 而《七律·长征》则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激昂的情感,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名师们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引入,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诗歌的解读上,注重对诗句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感受对仗的工整和气势的磅礴。</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两节课的观摩学习,我们收获满满。首先,诗歌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诗歌往往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抒发,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那个情境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其次,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同时也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再者,对诗歌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解读至关重要。这些词语和意象往往是诗歌的灵魂所在,通过深入剖析,能够帮助学生打开理解诗歌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此外,诗歌教学还应与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相结合。诗歌是时代的产物,了解其创作背景,能够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今天的学习之旅,让我深刻认识到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运用所学的教学规律和策略,努力为学生打开诗歌这扇神奇的文学之门,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i>俞才芳老师:</i></b></p><p class="ql-block"> 今天,第一次踏入名师之路训练营,收获颇丰,感受最深的是孙老师的《夜宿山寺》一课。感动于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孙老师本节课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可以说是给了学生满满的情绪支持,试想一下,我要是身在课堂的学生,得到这样的评价和鼓励,该有多么的满足与幸福呀!</p><p class="ql-block">2、孙老师在讲授“手可摘星辰”一句时,层层递进,先引导学生换词,进行思维发散,再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的模仿,师生互动中,审美创造一览无余。所以,整堂课都能看到孩子们跃跃欲试的身影。</p><p class="ql-block">3、“情动而辞发”,孙老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课文内容仿句的基础上,拓展《世说新语》中《谢道韫咏雪》的故事,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下联补充,将孩子们的想象落地,将所学内容活学活用,一课习一得。</p><p class="ql-block">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积极地运用在此次听课活动中学到的好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i>江艳老师:</i></b></p><p class="ql-block"> 盛夏时节,相聚黄山,有幸走进孙双金大师的课堂,和大师面对面交流,解疑答惑,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今天主要观摩孙老师的两节古诗教堂教学,让我真正的体会到大师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古诗教学艺术。</p><p class="ql-block">第一:轻松愉悦式,恰如其分的谈话导入,貌似无心的聊天,却又将学生很快的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切入点找的准又儿童化,生活化,学生不知不觉已进入到对文本的学习和解读中。这正是我自己教学中最难突破的一点。要么生搬硬套,要么无病呻吟,要么开门见山,让学生感觉很难为情,就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这一点正是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找到既贴和儿童生活实际经验又与对解读文本有帮助的切入点。</p><p class="ql-block">第二是:孙老师的古诗课堂教学,不入俗套,却也很接地气。正如孙老师自己所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儿童化、生活化、趣味化,要让孩子们开心起来,让儿童的思维得到发展,语言得到训练。课堂中的孙老师也真是这样做的,在引导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激活孩子们的思维,让孩子大胆的创作。一句句充分激励性、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更是将孩子们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这正是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揣摩修炼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i>陈守芹老师:</i></b></p><p class="ql-block">1、孙老师的两节课都注重引导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诗歌教学紧密结合,同时在古诗教学中孙老师都将作者同类的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勾连,引导学生进行知识间的横向关联,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古诗的品味、感悟。</p><p class="ql-block">2、两节课孙老师都将读贯穿始终。孙老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与文字相遇,与诗歌对话,在诵读中感受、想象、领悟诗歌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i>何建英老师:</i></b></p><p class="ql-block"> 孙老师的《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年代背景距离学生比较遥远,长征,毛泽东对学生们来说都是很陌生的,因此背景的树立和了解,对学生来说是理解这首诗的一个关键所在,孙老师巧妙的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首先抛出第一个问题:你长这么大,步行最远走到哪里?循序渐进的导出红军长征的故事并使学生感受到长征艰难。紧接着适当补充介绍毛泽东写出的最伟大的“第一等真诗”。 </p><p class="ql-block"> 学习诗句也是很巧妙的抓关键词来品味。如“逶迤”、“磅礴”这种难懂的词语。他用生活中的山与乌蒙山作对比,体会到长征艰难。最让佩服的是理解第三联抓住暖与寒的对比教学。</p><p class="ql-block"> 在理解“暖”字时,孙老师充分让学生交流说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然后说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不费一枪一炮,不伤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后的那种喜悦和自豪。在理解寒时,孙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飞夺泸定桥》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这个“寒”字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用对“寒”的理解渐趋深入,最后在学生充分感悟。大胆表达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品读,此时,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抢渡大渡河时的惊险悲壮和艰难,对“寒”字的理解水到渠成。文本通过如此解读;“暖”“寒”这两个字变得丰满而厚重,教学难点也成功突破。 </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孙老师给予孩子充分的交流机会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悟体会长征的艰难,并通过朗读抒发出来。整堂课以红军长征这一线索贯穿、仿佛带我们走进了历史。最后欣赏经典音乐,此时激发了学生对英雄的敬佩之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胡秀芳老师:</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七律•长征》这首诗写作背景离学生很遥远,长征对于学生们来说,很难感受出其中的艰险。孙老师在导课时很巧妙和学生“聊天”,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感悟出红军长征的艰难。再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交流点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整首诗所展现出来的英勇豪迈、大无畏的乐观主义革命精神。最后诵读、歌曲传唱,再次诗歌得以升华。整节课水到渠成、润物无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方林老师:</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今天有幸观摩学习孙老师《七律·长征》视频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收获。第一孙老师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询问学生“你走过最远的路”为导入,引入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程,让学生对这段长征之路有个基本了解。第二个是孙老师的文化底蕴高,诗词歌赋唱歌信手拈来,课中穿插诗句来带孩子们更深刻的了解主席的伟岸的形象。第三是孙老师通过感受红军过江一暖一寒的对比,来启发孩子们对红军精神的赞扬。虽然长征已离我们现在非常遥远,但是孙老师的课堂联系生活实际,让距离变得不是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愿我们在名师的引领下,与智者为伍,找到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新课堂实践路径,实现专业成长,逐梦前行!</span></p>

学生

老师

诗歌

教学

长征

朗读

理解

感受

情感

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