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出生于六十年代,那时候没有电灯电话,更没有电视机。露天电影成为山里人梦寐以求的文化大餐和精神食粮。每当黄昏过后,只有土坯瓦房透出的煤油灯光和夜空下飞舞的萤火虫星星点点、忽明忽暗的微弱光亮。整个村庄除了偶尔传出的几声狗叫外,仿佛酣睡的婴儿静悄悄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连绵起伏的群山环抱着一个不起眼的山村,若有人登上高处眺望,村庄轮廓清晰可见。东岸有三十家,西坡有二十户;南山有二十家,北寨有四十户。一个千儿八百口人的村子,几乎与外界隔绝。只有电影放映员的到来,才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给无人问津的村庄带来欢声笑语。可县城放映队的人一个月才来一次,根本满足不了人们争相观看的迫切需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候看电影是孩子们最大的娱乐,特别是我的家乡村南虎头山下,驻扎着一支队伍,军队的放映员一周放一次电影。这个好消息使村里的男女老少高兴得手舞足蹈。看露天电影不分春夏秋冬,不分农忙农闲,甚至有的人下地回来顾不上吃晚饭也要赶着去看电影。夜幕降临,一条蜿蜒盘旋的石子水泥路上,走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说有笑,手里拿着小脚凳,直奔驻军营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部队军营看电影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享受。偌大的放映场地,电影放映机前是特意为当地的老百姓留出来的位置,电影放映机后才是可爱的人民海军部队。电影放映机立在观众的中央位置,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指挥着千军万马。人们的眼光跟着电影放映机镜头转动,急切地想看到银幕上的英雄人物,急盼着剧情故事里的主人公有个好归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时候电影放映员没有来之前,人们已经黑压压地坐满了场地。只听一声军号响,全体官兵己经立正站好,每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小马扎,原来是两个连队比赛传唱经典老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只见月光映照下的红领章、红五角星帽徽熠熠生辉闪闪发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个年代的电影大都是根据样板戏改编的故事,关于战争的故事悲壮又生动感人。谁是英雄,谁是敌人一目了然、黑白分明。人们崇尚英雄,学习先进人物,“向雷锋同志学习”多做好事,做有利于人民的好事。我看过的革命戏剧片有《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解放战争故事片有《南征北战》《奇袭白虎团》《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露天电影设备开始是由四个铁皮箱子、一台汽油发电机、一个高架电影放映机、一只高音喇叭、还有一个长方形的白色银幕组成。每逢周五学校就会传来好消息,晚上有军队放映员要来部队营地放宽银幕电影,大家奔走相告,情不自禁地互相拥抱。电影像一座磁铁场吸引着人们,电影丰富了人们的想象,使人们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想起当年看露天电影的情景,至今难以忘记。八十年代中期,村里通上了电线,有了电力供应。露天电影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露天电影已几尽消失。岁月悠悠,往事如烟,转眼我已是花甲之年。重拾儿时观看露天电影的幸福时光,露天电影带给我美好的回忆,露天电影勾起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字:水木年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插图:来自网络(诚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