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新朋友、老朋友、大朋友、小朋友:大家晚上好!<div> 半卷诗书一壶茶,人生至味是清欢!今天非常荣幸,受蒋校长的邀约,参加闵家完小“慧成长,护未来”第三期青年夜校读书分享活动。今天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格调高雅、气氛热烈,展现了学校创办书香校园的丰硕成果和团队风采。一股书香、一点茶香、一瓣心香,带给我们一个温馨惬意的美好夜晚。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分享自己读书过程中的一段心路历程,一点体会感悟!</div><div> 少年时读书,是赤忱、是热爱,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可能大家想象不到,年幼时的我,也是个调皮的“假小子”,整天背心短裤短头发,上山下河皮猴子一个,唯有读书,才能让我安静下来。最喜欢的是一本《小朋友》画报,让我成了居民小院的“孩子王”,是小伙伴们争相羡慕的对象。大一点,最爱偷看爸爸的《今古传奇》,躲着看大人的书,也总是被抓个现行。后来又迷上了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有了一个“白马啸西风,仗剑走天涯”的侠女梦,放学后还不忘和小伙伴们比划比划。直到有一次,留宿在一个朋友家,睡前翻到了她书架上的一本少儿版的《悲惨世界》,那个风雨交加、漆黑清冷的深夜,一个小小少女沉醉在书中,直面那个异常悲惨残酷的世界,第一次品尝到了苦难和悲悯的的强大力量,在深夜里默默流泪。罗素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向往,对人类苦难无法遏制的同情”是推动人类进步最纯洁朴素的情感,而这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从此为我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大门。</div><div> 青年时读书,是探索、是追寻、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8岁中师毕业,初登讲台的我总是充满着激情,在书中追寻和求索。第一次当时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没有人教我该怎么干,就从图书室找到一套《少先队工作指导丛书》,按图索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创办红领巾广播站、训练鼓号队、组织六一、队日活动,没想到收到领导、老师的一致肯定,更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后来,到初中教语文,也总是留心订阅一些相关的书籍,和同头教课的青年老师一起研讨,看到好的案例,赶紧摘抄下来,实验一盘。偶然在学校图书室看到我们县级教研员彭晖老师的一本谈语文教学的书,真是如获至宝。教书的那几年,没有电视,手机也还没有智能化,工作之余的时间全部都留给了书籍。读三毛、张爱玲、余秋雨、席慕蓉,看《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尘埃落定》《红楼梦》,读《约翰克里斯朵夫》《安娜卡列尼娜》《飘》,与书为伴的日子充实而快乐。</div><div> 中年时读书,是沉淀、是思考、是“心之所向,无问西东”。人到中年,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放松和休闲。很早就陆续读过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等散文,对遥远的边疆、辛苦的劳作、人与自然独特的、散淡又灵动的相处方式心生向往。直到最近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呈现出遥远而又真实、生动的生活,便迫不及待地约上好闺蜜周琼跑到新华书店,找到原书一睹为快。“一书一茶一知己,一朝一暮一人生”,那个美好的午后,至今让人回味。沈复的《浮生六记》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沈从文的《边城》,生活总有诗意的存在,总会把诗和远方展现在你面前。近来,二宝初入学堂,在每天的斗智斗勇、焦头烂额中却也体味着童真稚子、纯粹美好的天伦之乐。案头书变成了《正面管教》《父母的语言》《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爱与自由》。告诉自己,放下焦虑,在书中寻找答案,不要急着“赶路”,而是“感受路”。</div><div> 前些天翻到一本年轻时读过的书,扉页上用青涩稚嫩的笔触题着一句“世界那么大、你就躺在我的睫毛底下。”已经忘记当时落笔时的心境了,年轻时,总希望自己被他人看见、被世界看见,回过头才发现,原来,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遇到过的人就已然是你的全世界。这世上,唯有读进脑海的书、融进心中的热爱是别人无法拿走的。读书,就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div><div>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我们一起共勉:从今天起,去读书吧,从此,做一个幸福的人!</div><div><br></div><div><br></div><div>(2024年6月参加闵家完小读书活动现场发言,后记补录,以作读书纪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