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年代从北魏、西魏、北周一直延续到五代、回鹘时期。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藏于巴黎的敦煌遗书记载,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应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莫高窟同一时期。</p><p class="ql-block">经过河水的长期冲刷、侵蚀、坍塌,所以保留下来只有22个洞窟。现存22个洞窟里面,保留下来最早的就是北魏,然后有西魏的洞窟,还有隋代、唐代、五代、宋。</p> <p class="ql-block">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应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莫高窟同一时期。走进洞窟仿佛瞬间穿越回了千年之前,洞窟内壁画和彩塑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和超群的智慧,每一幅壁画都讲述着一个历史的沧桑和厚重。</p> <p class="ql-block">在敦煌的莫高窟中,有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西千佛洞。它坐落在敦煌市区西南方向的鸣沙山崖壁上,是一处静谧而宏伟的佛教艺术胜地。</p> <p class="ql-block">西千佛洞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代。它是由敦煌的贵族捐资开凿的佛教石窟,经过历代的修缮和增补,形成了今天的规模。西千佛洞共有16个洞窟,其中前五洞为唐代洞窟,第六洞至第十洞为吐蕃统治时期(公元7-9世纪)开凿的,第十洞两旁及第十一、十二洞均为晚唐五代至宋初开凿的。</p> <p class="ql-block">西千佛洞的景观壮丽,每个洞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走进洞窟,你会被那些精心雕刻的佛像、壁画所震撼。它们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色彩鲜艳,让人惊叹于古人的精湛技艺。同时,洞内的石笋、石柱、石幔等也别具一格,它们形状各异,色彩斑斓,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西千佛洞不仅是一处美丽的景观,更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佛教艺术风格,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这些洞窟是敦煌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厚重和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它是一个让人心灵得到洗涤和升华的地方,也是一个让人感受到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地方。无论你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还是对佛教艺术有所追求的艺术爱好者,西千佛洞都将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又名榆林寺、万佛峡,榆林窟现存43个洞窟,壁画5200余平方米,彩塑270余身,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多个朝代,距今1000余年,是莫高窟的“姊妹窟”,是敦煌石窟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丝绸之路中西文化和民族文化交融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在中国中晚期佛教石窟寺壁画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始建年代无文字可考,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当开创于隋唐以前的北魏时期。</p> <p class="ql-block">从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结衔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洞窟存在43窟,分布面积112850平方米,壁画总面积4200平方米。彩绘佛、道图10856铺,彩塑佛、道造像244身。洞窟当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4]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与莫高窟相似度高,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形制主要有中心佛坛窟、中心塔柱窟、大像窟等三种。各类窟形均始于唐代,以后成定式沿用。但东西两崖上层洞窟前面多有较深的甬道,且横开连通毗邻各窟的长穿道,不同于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洞窟开凿于峡谷东西两崖上,现存43窟,其中东崖11窟,西崖32窟,分布面积11285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洞窟形制为过洞式中心柱、过洞式覆斗顶、过洞式穹窿顶、过洞式人字坡顶四种形制,壁画总面积42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壁画上。榆林窟的壁画内容十分丰富,有佛和菩萨画像、佛教故事画、花卉禽兽、装饰图案等。</p> <p class="ql-block">由于榆林窟特殊地质的条件,石窟围岩存在开裂坍塌、崖面风化、降雨入渗、冲沟发育等岩土工程问题,洞窟内的壁画也产生诸如地仗层酥碱、颜料层起甲、壁画剥落等多种病害。为此,敦煌研究院曾作过一些保护工作,如填塞第25窟、第17窟窟顶戈壁上的两条大冲沟,支顶加固了第33到36窟悬空的岩体,在大部分洞窟中进行地仗层脱落壁画的边沿加固,以及颜料层起甲的修复等工作,但未能从根本上消除石窟存在的隐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