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果去了解福州城二千多年的历史,王审知这个名字一定会出现。</p><p class="ql-block">王审知(862~925),字信通,河南光州固始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建立者。唐末时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民不聊生,王审知跟着他的大哥王潮参加了农民起义,统一了全闽。公元898年,他接替去世的大哥治理福建,前后共29年。</p> <p class="ql-block">“忠懿闽王祠”位于福州庆城路22号,曾是王审知在福州的故居,后晋开运三年(946年)改为庙, 宋开宝七年(974年)吴越刺史钱昱,奉钱俶之命重修府第为忠懿闽王庙,纪念他治理闽国的德政,到民国期间这里已经先后有五六次重修。1981年再次修复后向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王审知主政期间,福建政治清明,他减轻了徭役赋税,发展了教育使得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开埠通商发展了海上贸易,并与中原王朝保持了友好的往来,使得身处五代十国战乱时期的福建,还能在乱世之中呈现一派升平景象,同时也为之后的宋元时期福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因为他对闽国的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促进很大,被后世称为“开闽王”,被后梁朝廷封为琅琊王。</p> <p class="ql-block">闽王祠的建筑大体保持明代福州建筑风格。祠堂红墙青瓦坐北朝南,中门前一对石狮。</p> <p class="ql-block">石狮子有些风化了,石鼓看起来更新些</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门就看见前庭这座碑亭,里面立着刻于906年的唐代“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碑文记录了王审知的家世和他治闽的功绩,是闽王祠内最古老的一座石碑,也是研究唐末五代福建历史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前庭另一边的石碑,是明万历年间的“重修忠懿王祠碑记”。</p> <p class="ql-block">墙上镶嵌着纪念闽王功勋的“乞土胜地”碑。这个碑是福建人民纪念闽王开疆功勋而立的。</p><p class="ql-block">每年立春,由郡守率群僚来祠中致祭,要在碑前乞取一丸泥土捏制春牛,发动春耕,从宋朝延续下来逐渐形成当地的一种风俗。</p> <p class="ql-block">闽王祠内这些从唐代到明代的历代碑刻,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早在1961年就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下面这是闽王祠中的石戟座。石戟座是唐代朝廷恩赏功臣用的,王审知一共被赐了12座,现在保留下来七座。</p> <p class="ql-block">正殿供奉王审知塑像,匾额上是写着"功垂闽峤"几个大字的木制匾额。</p> <p class="ql-block">顶部的藻井,木雕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绍越开疆”展览,通过文物、文献等展示王审知主政期间对福建作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在王审知任内二度筹资,修建了罗城,扩建了南夹城和北夹城,把福州城的面积扩大了七倍!</p> <p class="ql-block">王审知非常重视招揽和使用人才,他到福建后,专门设置了招贤院等机构,安置了大批中原流亡过来的文人杰士,礼聘福建当地的知名人士,许多优秀的人才做了闽国的官员,为治理闽国起到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忠懿闽王祠不大,不大的功夫就可以浏览完。站在细雨绵绵的庭院里,回想王审知当年对福州甚至福建的贡献,颇多感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