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北省博物馆

星辰

<p class="ql-block">  今年暑假我积极响应富春四小少先队暑期社会活动,走进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的老家在湖北,所以我研学的是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湖之滨,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占地面积85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1.4万平方米,展览面积3.6万平方米,收藏有24万余件(套)文物,其中包括2.5万件以上的展出文物。博物馆的藏品以‌商周青铜器、‌战国秦汉漆木器、‌楚秦汉简牍等为代表,具有完整、丰富、高质量和地域特色鲜明的特点。湖北省博物馆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国内外游客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其十大镇馆之宝包括‌郧县人头骨化石、‌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等,每一件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技术的珍贵见证。此外,湖北省博物馆还经常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吸引着无数国内外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  下面听我道来,我在博物馆的所见所想……楚国人的智慧让我这个后人无比自豪,震撼的视觉享受,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个要简介的是“越王勾践剑”。(因为我很喜欢项羽大将军,爱屋及乌所以我也很喜欢宝剑。)它于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出土,长55.7厘米,宽4.6厘米,并不是很大,剑把中空,剑身满饰菱形纹,以蓝色琉璃镶嵌花纹,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8字鸟篆铭文,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专用的青铜剑(🗡️卢山真面目详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大夏天的,场馆内人多有点热🥵,我首先想到的是来杯冰可乐,就好了。那当时的楚国人如何保存食物的……?这不,“大冰箱”来了。</p> <p class="ql-block"> 2000年以前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既可以制冷又可以制热的两用“冰箱”——“曾侯乙铜冰鉴缶”。它的制冷原理与现代冰箱的原理相同,即通过降低温度达到保存食物的目的,但铜冰鉴缶与现代冰箱最大的区别是铜冰鉴缶用天然冰制冷,现代冰箱则是用电制冷。此器构思极为巧妙, 口径63厘米,高63.2厘米,重量达到了170公斤,形体巨大,装饰设计精美,全身上下全用青铜铸造。此器为双层结构,在外壁和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可以用来盛放冰块或木炭等,具有冰镇、加温的双重功能。可以说青铜冰鉴就是古代一个既制冷又制热的两用“冰箱”,很好地彰显了古人利用自然的高度智慧。夏天时,在此空间内装上冰块,从而使缶内美酒和水变得清凉透心。</p> <p class="ql-block"> 我第三个要简介的是一件乐器(因为我特喜欢音乐,所以有古代乐器我总会第一时间关注)。它就是限制出境国宝——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是国家一级文物,为该馆“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编钟共计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上层3组为钮钟,19件,立柱是圆木;中层3组为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甬钟,12件,另有大镈钟1件。中、下两层的立柱,每层都为三个铜质佩剑武士。钟架可以拆装。钟笋、钟钩、钟体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有编号、铭记、标音及乐律。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共计246个。曾侯乙编钟是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有关部门曾对曾侯乙墓出土的成套编钟进行调音,结果表明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去认为十二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曾侯乙编钟拥有迄今所知最为完整的周代乐音系列及其乐律称谓体系,同时,作为礼乐之器它还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是公元前5世纪中国文明的一个璀璨的缩影,是中国先秦社会的文化符号,是中国青铜时代巅峰的艺术精品,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内文物多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欢迎我们的少先队员们,大朋友们亲临湖北来趟楚国之旅,来现场体验一下,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风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