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大串联(原创)

浪行天下

<p class="ql-block">【文前申明】本文中引用的图片均来自网络资源</p> <p class="ql-block">1966年,暑假的燥热随着开学而消散,共和国再次进入运动模式,而这一运动竟长达十年,这在当年的我是无法想象的。刚升入初二的我回到学校,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校园里到处挂着大字报,许多老师被点名,师道尊严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不见。不久,我们被告知学校要停课闹革命。懵懂无知的我们并未意识到停课对未来的影响,反而觉得是一种解脱。不久,全校开始搬家,从银川机场东面的老煤校搬到了宁夏大学的东南角,这里成了宁大附中的新址。进入9月,全国各地学生开始了大串联,我们也蠢蠢欲动,觉得出去见见世面也不错。</p> <p class="ql-block">那年我14岁,唯一出远门的经历是跟随父母从北京来到银川。不过那时的孩子胆儿大,加上良好的社会风尚给出行提供了保障,还有满腔豪情,我约了同班的于同学,揣着母亲给的10大元钱和学生证,踏上了开往上海方向的列车。车厢里挤满了人,大家手持小红书高呼“毛主席万岁”,车顶悬挂着大幅标语“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干革命”。</p> <p class="ql-block">到了火车站,银川各学校外出串联的学生挤满了站台,去哪个方向的火车都人满为患。只要列车一进站,学生们就一拥而上,扒门翻窗户,各显其能。好在我们只有两人,好歹挤上了列车。</p> <p class="ql-block">车厢里到处都是人,座椅下面,行李架上,都睡满了人。最难的是上厕所,你得从这个椅子背跨到另一个椅子背,才能从人们头顶过去。其实厕所里面也挤满了人,小号男生还好办,拉开车窗,背对着朝外就解决了,大号或者是女生就惨了,非得实现两椅子间跨越才行。那时每到一站,窗外的小贩超多,卖什么的都有,而且价廉物美。铁路员工仍然能做到按时给旅客们送开水,送盒饭,实在让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列车是在夜里进入上海的,望着窗外黑黢黢的城市,心里说,这就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如果没有大串联,我哪有机会来?通过接待站安排,我们住在苏州河畔的上海无线电三厂,工厂紧挨着苏州河,河水是黑色的,散发着臭味儿。我们在厂里吃饭、住宿都是免费,厂里工人听说我们来自大西北,对我们十分照顾。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我得了重感冒,高烧不退,厂里派专人用棉被裹住我,坐黄鱼车拉着送到医院,住了几天院,全部医疗费用都不用我出。记得有位年轻的女工一直看护我,临离开沪时还送给我一个纪念章,可惜当时没有记住她的名字,但她所代表的上海人朴实热情的性格,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良好印象。</p> <p class="ql-block">在沪期间,有几件事却始终挥之不去,记忆尤深。其一是上海的小偷与众不同。临出门时母亲给了我10大元,我将钱跟学生证、无线电三厂的饭票用一个牛皮纸叠的钱包装着,放在学生制服下面口袋,口袋是敞口的,没有护盖,事后分析,应该是在南京路我趴在商店玻璃柜台看商品时被小偷顺走的,等我发现时早已人去兜空。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钱包竟然原封不动被寄回了厂里,学生证和饭票都在,只是没了10大元。这件事让我不得不佩服上海的小偷就是有职业道德。</p> <p class="ql-block">其二,哪个小孩儿不嘴馋?到了大上海岂有不找好吃的。说起上海的美食,当年印象最深的非粢饭莫属,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还有这种吃法,粢饭是把一根油条包在捻开的江米饭里,揉成一个椭圆形的饭团,接过来咬一口,外粘里柔,有咸有甜,口味一流,别提多好吃了!我只尝了一次就成了最爱。以后的数十年,只要到上海,粢饭是必吃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在沪期间还有一件趣事,我从小到大没见过海,总以为上海肯定靠海,到了上海就可以看见大海了,于是在上海市地图上四处寻找,当终于发现了【复兴岛】这个地名后高兴坏了,我俩迫不及待坐上无轨就往那儿赶,谁知到了地方才知道,原来复兴岛只是黄浦江里一座小岛,大海远在吴淞口外,距离市区还有许多公里,而且不通公交。我们不死心,又在地图上找带“渡”的地名,找了许多,结果都是苏州河上的渡口,这才作罢。看到真正的大海还是12年后的1978年,我为落实政策搞外调去了山东烟台,才实现了看海的愿望,那是后话了。</p> <p class="ql-block">随着岁月如流沙般从指缝间滑落,倏忽间58年过去了,如今的上海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世界观察中国伟大复兴的一个窗口,银川至上海的高铁10个半小时即可抵达,再也不用在车上折腾一个星期了。抚今追昔,那个荒唐年代早已不复重现,但少年时代的这段串联经历却值得永远铭记,因为它是我独自旅行的开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