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末,世界格局纷纭变幻,在常州武进县青云坊老屋里(现常州市双桂坊内),刘海粟(1896-1994)出生了。在这里他度过了少年时代,也开启了他九十余年既充满个性又饱含家国情怀的艺术人生。</p><p class="ql-block">自十七岁时,他取苏东坡“渺沧海之一粟”词意,自命为海粟(原乳名槃,字季芳),是年与友人创办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所正规美术专门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起,无论在美术教育实践、艺术理论亦或是艺术创作上,他始终以敢为、无畏的精神,以不屈、坚韧的斗志,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壮阔雄奇”的艺术波澜,成为了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和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海老的油画借鉴了后印象派、野兽派,并综合了中国写意美术注重意象、“散点透视”的美学风格,呈现出了色彩丰富、笔触自由、结构律动的独特油画风格;他在国画上倾慕石涛、八大等个性独特的画家,早年将他们作为师法的对象,成熟期从长年累积的“师法自然”中获得自由,尽情发挥,其中“黄山”系列最为能表现他“大红大绿,亦倚亦庄”的泼彩泼墨;而海老在绘画上惊人的表现力,则得益于他把书法作为其一生的“功课”,书法成为了他的艺术内核,以书入画、中锋用笔的线质使其绘画真正达到以心写物的外化境界。</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遴选了刘海粟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展示他走过的艺术道路、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私回报。</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来缅怀乡贤,激励同仁,也期望有更多观众走近和了解这位常州名宿和艺术大师!</p><p class="ql-block">在此,诚挚感谢社会各界对我馆的支持,也感谢兄弟馆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在展览内容、文献资料等方面的大力帮助!</p><p class="ql-block">常州美术馆</p><p class="ql-block">因刘海粟先生作品正在例行典藏维护中,本次展出作品均为高清复制件。</p> <p class="ql-block">冶炼期 1937-1948 </p><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硝烟四起的岁月中,刘海粟坚持正义的言行表现,他是一位有民族气节和民主思想的爱国主义者。他认为自己的生命和艺术都是属于祖国和人民的,上海美专建校以来历次学生爱国运动,他都积极支持,多次组织领导展览宣传和义卖等活动。早在1915年袁世凯签订了卖国条约,群情激愤之际,他同师生自办画报,运用艺术武器,严加声讨。1925年“五卅惨案”,师生慨然举办义展义演,进行反帝爱国宣传活动,集资支援罢工工人。</p><p class="ql-block">1937年“八·一三”抗战炮声在淞沪打响,上海军民同仇敌忾。刘海粟为孤军固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的八百名壮士英勇事迹所感动,在战火纷飞中作油画《四行仓库》,宛如火山熔岩喷薄而出的激越线条和色块,构筑了这座坚固的抗敌堡垒。屋顶上飒飒飘扬着一位女少年冒险泅渡苏州河送去的国旗,大大鼓舞了士气,振奋了人心。这是一幅难得的火线纪实和抗日颂歌。</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初期,上海美专困处“孤岛”(上海租界)坚持抗战教育。他为战争流离失所的儿童,发动师生举办“上海美专师生救济难民书画展览会”,筹款建筑难童教养院院舍;又为上海医师公会筹募伤病医疗费;旗帜鲜明地以“展览先民遗迹,发扬民族精神”相号召,征集上海著名收藏家收藏,举办“中国历代书画展览会”给“孤岛”人民以精神食粮和爱国主义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行仓库》71cmx91cm 油画 1938年刘海棠美术馆(上海)藏</p> <p class="ql-block">1939 年底,刘海粟为摆脱魔爪,决然应侨胞之情,挟画远走南洋,在爪哇各埠和新加坡一带巡回举办“筹赈画展”。所得巨款,悉数由当地爱国侨胞组织,汇给贵阳红十字会支援抗战。同时,此举弘扬了祖国文化,传播了艺术种子。</p><p class="ql-block">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囊括东南亚各地。刘海粟从新加坡出走,流落万隆。后又迁避巴城(今雅加达)郊区,隐姓埋名。1943年5月被日寇发现,俘虏回沪日伪屡欲拉拢利用,均被拒绝。他闭门谢客,潜心于古代书画的研究,过着隐匿修炼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的国画创作有《虎踞图》《群牛图》《斗鸡》《乱点红梅》等,油画作品有《四行仓库》《碧海椰林》《巴厘舞女》《双马》《万隆火山》等,在南洋各埠举办“筹赈画展”期间,他夜以继日作画,为海外侨胞留下了不少书画作品。东南亚沦陷到抗战胜利期间他过着隐匿修炼的生活,更多时间放在读书写字和古画的摹写研究上。</p><p class="ql-block">《万隆火山》72.5cmx104.5cm油画 (万隆瀑布》油画 </p><p class="ql-block">1940年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藏 1940年刘海棠美术馆(上海)藏 </p><p class="ql-block">巴厘舞女》92cmx74cm 油画 《花》97cmx78cm油画 </p><p class="ql-block">1940年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藏 1940年刘海蒙美术馆(常州)藏</p> <p class="ql-block">陶铸期1949-1956</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刘海粟的心情无比舒畅,“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实现了他的夙愿。在战争年代漫漫长夜修炼的深厚功力,插上新时代生活的翅膀,交融陶铸,开始了刘海粟艺术的新生期。</p><p class="ql-block">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上海美专与山东大学艺术系和苏州美专三校(系)合并,建立了华东艺术专科学校,他被任命为校长。这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绘画创作上。连年登山涉水,走向生活,行踪遍及华北、西北、中南和华东各地。祖国的壮丽河山和各族人民忘我劳动的英雄气概,无时无刻不激励着他,吸引着他,冒严寒,战酷暑,夙兴夜寐,创作了大量新作品。光是中国画图卷就有《太湖胜慨》《黄山西海门》《洞庭渔村》《莫厘缥缈图卷》等八大卷,都是难得的长卷精品。此外还有《鼋头渚》《严陵濑》《莫干山剑池》《庐山青玉峡》《黄山纪游写生册》等水墨、青绿、浅绛山水;再加上写意和工笔重彩花鸟,真是丰富多彩,展现了崭新的面目,开辟了运用传统笔墨技法表现现实生活的新途径。</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的油画创作有《复兴公园之夏》《白塔》《渔舟》《佛子岭水库》等。这一时期他在各地创作的中国画和油画,总数不下三百幅。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他第一次艺术大丰收、大飞跃。</p><p class="ql-block">侧幢倫禄技狼路藏</p><p class="ql-block">《黄山清凉台》70.4cmx68.2cm 国画 《佛子岭水库》70cmx90cm 油画 </p><p class="ql-block">1954年 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藏 1957 年 刘海粟美术馆(常州)藏 </p><p class="ql-block">《白塔》60cmx72cm 油画 《复兴公园之夏》61cmx78cm 油画 </p><p class="ql-block">1953 年刘海震美术馆(常州)藏 1949年刘海粟美术馆(常州)藏</p> <p class="ql-block">磨砺期 1957-1976 </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刘海粟的艺术生涯进入到一个沉寂期。</p><p class="ql-block">此时的刘海粟看似落寞了,社会活动和应酬少了,却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思考,反复琢磨艺术的创新问题,他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水和章法、意境等等,做了多方面的探索研究,从而把泼墨泼彩技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他早在一个收藏家那里看到董其昌临张僧繇4幅没骨青绿山水,设色奇古、简直同油画色彩不谋而合,很受启发。他的泼彩技法就是在青绿和泼墨的基础上,汲取油画之长,融会贯通创作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在 1960年大病初愈的若干年间,他画有《东风吹开朵朵红》《富春江七里泷》《九溪秋色》《鸡冠花》等油画力作。1976年他到无锡作油画《太湖》和《蠡园晚霞》,并为太湖饭店作中国画《鲲鹏展翅》。这</p><p class="ql-block">一时期的十九年来,他战胜了忧患和疾苦。变压力为动力,把坏事转化为好事,在困难中不断创造开拓,奋勇攀登,</p><p class="ql-block">刘海粟夫妇在上海复兴公园写生煌期”。终于迎来了“辉1960年刘海粟美术馆(常州)藏《东风吹开朵朵红 》94cmx62cm 油画</p><p class="ql-block">《渔舟》59cmx81cm 油画 富春江七里泷》60cmx72cm油画 </p><p class="ql-block">1956 年刘海粟美术馆(常州)藏 1962年刘海荣美术馆(常州)藏</p> <p class="ql-block">辉煌期 1977-1988 </p><p class="ql-block">1977年他开始了艺术的第二个飞跃。这一年的春节,海粟老人的心情格外激动,立愿“要画超过以往65年的一连串杰作,使它为人生自我的赞美,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歌颂”。自此,他的思想更加解放了。这一年,他开始在书画作品上题“年方八二”,用“方”字冠于岁数,作为新我新画的纪年,以示丹青未老、对美的追求方兴未艾的一片童心。</p><p class="ql-block">1979年刘海粟不白之冤得到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和一级教授的待遇,重新出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十二年来,海粟老人以耄薹高龄,不辞跋涉,应邀历游粤、桂、辽、苏、皖、闽、鲁、黔等省,风尘仆仆,作画,讲学,参与会议和艺术活动,所到之处备受热烈欢迎和特殊礼遇。</p><p class="ql-block">他阔别黄山 26年载,在1980-1982年三年间却连续登临3次。到1988年不顾93高龄,仍登上黄山,“白发黄山看争高”。1988年秋,上海市隆重为他举办了“刘海粟十上黄山展”,展出 1935年四上黄山到1988年十上黄山作品上百幅。画展由江泽民同志撰写序文,并到会祝贺,对刘海粟教授年方九三,十上黄山,吞吐黄岳,</p><p class="ql-block">尽兴挥洒,使人山合一,山笔交辉的艺术成果更加赞赏有加。展览由汪道涵市长主持并举行“庆祝刘海粟从艺75周年学术座谈会”,对刘海粟的艺术创作、美</p><p class="ql-block">滄海一票 学思想、艺术教育观等专题做了全面的深人研讨。 </p><p class="ql-block">壮丽一生美国世界大学授予其文化艺术博士学位,以及欧洲各这一时期,他被意大利国家艺术院敦聘为院士,</p><p class="ql-block">国文化艺术团体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和奖章奖状,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九八三年六月十四 国内外为他出版画集、专著、传记:各地主要报 </p><p class="ql-block">刊为他出专版、专辑;不少书画作品以单幅、卷轴、年历、邮票、明信片等各种形式出版物陆续发行;中</p><p class="ql-block">1985年习仲勤为刘海粟题词 央和地方电视台摄制、放映他的平生和艺术的电影、 </p><p class="ql-block">电视剧、纪录片等接连不断。</p><p class="ql-block">这都是祖国和人民以及国际人士对他的景仰和推崇。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在中南海西华厅会见他和夫人时说得好:“我和恩来同志在30年代就知道您了。您在油画和中国画上的成就,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培养了许多人才,</p><p class="ql-block">1986年3月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 为四个现代化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做了许多贡献, </p><p class="ql-block">在中南海与刘海粟夫妇亲切握手 大家都尊敬您。我们的国家非常尊敬您这样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晚岁期1989-1994</p><p class="ql-block">这个时期是刘海粟“大耋之年,精力已衰”、仍“日日夜夜,孜孜不倦,志在报国,弘扬中华文化”的时期。随着年华的流逝,他的健康和精力已日渐衰退,绘画创作锐减,在作品上所题的“年方”二字已逐渐消失,但弘扬祖国文化教育的夙愿则是始终不渝的。</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他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将一生的创作、收藏和珍贵资料清点,合理分配给在建中的上海、南京、常州、香港等地的刘海粟美术馆和刘海粟艺术中心展览馆,以发挥各自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他期望自己能活到21世纪,亲眼看到香港、澳门的回归,看到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还想到国内外未曾到过的地方去,继续创作和奉献。</p><p class="ql-block">他预定4月份到南京、常州参加江苏早就准备好的“百岁庆典”活动,却未能如愿也来不及亲自参与上海、南京、常州、香港等地刘海粟美术馆的揭幕,便因劳顿不支,心力衰竭,卧病于华东医院。病中,老人竭力起床为香港赈济华南水灾义卖书写的“精神万古,气节千载”八个大字,成了绝笔。一生为艺术拼搏的艺术宗师、画坛泰斗刘海粟教授,1994年8月7日凌晨,功德圆满却又带着几分遗憾地放下如椽之笔,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1988年11月23日,刘海粟在创作书法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冯健亲探望病中的刘海菜 </p><p class="ql-block">刘海粟(右一)与谢海燕、刘抗、 20 世纪 90年代初刘海菜在香港 刘昌潮、陈大羽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刘海粟与“十上黄山”</p><p class="ql-block">从 1918年到1988年,从23岁到93 岁,70年间,刘海粟十上黄山,将眼中黄山、笔下黄山及心中黄山融为一体,这座被冠以“天下绝秀”的奇山更见证了刘海粟传奇的艺术人生。</p><p class="ql-block">从初见时朝气蓬发志在四方的青年,到终别时年方九三壮心不已的老儿,对于黄山来说,刘海粟可能只是那些醉心于其大美、热衷于用笔墨表现的一员。但黄山之于刘海粟却非同一般,是师长、是朋友,是他灵感的缪斯,是他历经沧海的精神寄托。一次次地登临,使他寻到了自我内心深处与之共鸣的“浓墨重彩”的回响。</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因安徽黄山奇山秀石怪松之名远扬,此地画家辈出,画派也自然应运而生,如“新安画派”、“黄山画派”、“徽派”等,都热衷于用自己的风格语言来表现黄山。刘海粟亦不例外,本版块以刘海粟“十上黄山”艺术事件为线索,展示其不同时期黄山代表作品。海老的黄山画、按描绘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表现黄山整体气象的,如画黄山云海等;第二类是表现黄山局部景观的,如画天都峰、狮子林等;第三类是表现黄山特色具体景物的,如画黄山松等。三类整体风格上是趋于统一的,是海老力图以苍劲老辣的笔墨、浑厚壮丽的色彩,来展现与黄山物我相通的豪情,其中尤以馆藏海老第十次上黄山的创作最为能体现。</p> <p class="ql-block">一上黄山 1918年 23岁 </p><p class="ql-block">秋,首上黄山。和一位家住歙县的美专学生一起登黄山。当时交通不便,走得比较仓促,未多作停留。据刘海粟回忆,当时只用毛笔匆匆勾了几张速写,记下一些印象,只作为草稿,准备以后用于创作。</p><p class="ql-block">(无存世画作)</p><p class="ql-block">自此,刘海粟对黄山“情根深种”,也促成了他之后七十余年在艺术上与黄山的“神交”。</p><p class="ql-block">二上黄山 19205 </p><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上山,沿途走得较为从容,在屯溪住过一夜,看了新安江。在歙县也曾小住,画过十六孔白玉石大桥.在师范住了一夜,有一位女图画教师是美专毕业的,对校长迎送甚恭。可惜这次登山写生的画稿全散佚了。"</p><p class="ql-block">--刘海粟《黄山谈艺录》</p><p class="ql-block">(无存世画作)</p><p class="ql-block">1929年 -1931年、1933期间,刘海粟分别于辦主府政市海上會覽展品作歐遊粟海奎栗海劉會覽展作近年-1935年两度赴欧学习、 1952 </p><p class="ql-block">考察和交流。这一时期刘海粟在艺术理论、艺术创作以及艺术教育方面硕果累累。</p> <p class="ql-block">三上黄山 1935年40岁 </p><p class="ql-block">松图》《朱松》《孤松》。《古松图》有蔡元培、11月上山,作油画《黄山》,国画《古美锋沈恩浮(1864-1949,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李仲乾(1881-1956,书画家,两江师范学堂校长、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李瑞清之侄)题诗。《朱松》是在“四瞩怖汗”的始信峰所作,后收进《海粟国画三集》里。《孤松》有陈独秀题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松图》76.9cmx105.1cm国画1935年刘海棠美术馆(上海)藏</p><p class="ql-block">四上黄山 1936年 41岁 </p><p class="ql-block">冬,上山,作国画《黄山耸翠》,题云“新世纪二十五年(1936)大寒游黄海,不唯人间绝迹,飞鸟亦罕,朔风刺骨,虽老游者少至焉。因知名山唯其与人世隔绝,故松气、石色、烟云、月光、俱自成古旷,与太清接草草提笔造斯图,未知其荒空之趣否?”</p><p class="ql-block">“一年之后,我四上黄山。现存的作品仅剩下三幅国画的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刘海粟《黄山谈艺录》</p><p class="ql-block">《未松》130cmx77.6m国画1935年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藏</p> <p class="ql-block">五上黄山 1940s </p><p class="ql-block">“五上黄山的画,一张也看不见了。我当时较欢喜的一张是《梦笔生花》,用四尺宣纸画的。”</p><p class="ql-block">--刘海粟《黄山谈艺录》</p><p class="ql-block">(无存世画作)</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刘海粟投身进名山大川,从事创作,以表现祖国山河与人的精神面貌。</p><p class="ql-block">六上黄山 1954年 59岁 </p><p class="ql-block">6月上山,行前刘海粟特地请老友钱瘦铁替他刻了一方印:黄山是我师。期间与李可染同游。</p><p class="ql-block">7月-10月作油画《黄山清凉台》《黄山西海门》《狮子峰望太平》《黄山散花坞烟雾云海》《黄山温泉》《黄山狮子峰》《黄山西海群峰》《黄山始信峰》《云海翻腾贯彩虹》等;国画《黄山清凉台》《黄山始信峰》《白鹅岭望天都其二》《黄山西海门图卷》等,曾自白:“通过我的感受,通过我的心灵深处,表达我对黄山的深厚感情。入黄山而又出黄山,我的黄山画中,有许多自己的影子。”</p><p class="ql-block">这一阶段的创作试验,为后来的大泼墨、大泼彩开辟了新径。</p><p class="ql-block">期间,刘海粟三次中风(1958年、1963年、1973年),历经社会动荡,在磨难中,他未被击垮反而沉淀下来,把时间和主要精力投入到对艺术创新的探索和研究上,而“黄山”则是他重要的创作对象。</p><p class="ql-block">我前事</p><p class="ql-block">钱瘦铁(1897-1967)刻</p><p class="ql-block">“黄山是我师” 黄山始信峰》60cmx73cm油画 </p><p class="ql-block">1954年 刘海泉美术馆(常州)藏</p> <p class="ql-block">七上黄山 1980年 85岁 </p><p class="ql-block">7月16日应安徽省书画院邀请,在阔别黄山 26年后,刘海粟在耄耋之年作七上黄山之游。从南京出发,经芜湖、泾县,参观了采石矶、太白楼、芜湖美术厂,泾县笔厂、宣纸厂。18日下午抵达黄山桃溪别墅。</p><p class="ql-block">7月至8月作中国画《黄山山上万峰奇》《黄山百丈泉》《桃花溪》《清奇古怪》等;油画《云谷晴翠》《青龙腾波》等。</p><p class="ql-block">《桃花溪》国画</p><p class="ql-block">1980年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藏</p><p class="ql-block">1980年刘海粟在黄山时与学生谈艺</p><p class="ql-block">《云谷晴翠》油画 《黄山百丈泉》 国画 </p><p class="ql-block">1980年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藏 1980年刘海泉美术馆(上海)藏</p> <p class="ql-block"> 八上黄山 1981年 86岁 </p><p class="ql-block">7月31日晨,乘汽车离开上海,作八上黄山之行。晚6时抵黄山人字瀑下的听涛居。</p><p class="ql-block">8月-10月作中国画《黑虎松》《望仙峰奇松图》《泼墨狂扫风云壮》《烟昏雾暝千山雪》等;作油画《天都峰朱砂峰云松》《清凉台写十八罗汉》《白龙潭》《黄山桃源》《汤口速写》等。</p><p class="ql-block">10月14日结束此行,由黄山温泉启程经合肥往南京。</p><p class="ql-block">《黄山桃源宾馆》 国画 1981年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藏</p><p class="ql-block">《天都峰 朱砂峰》 油画 1981年刘海粜美术馆(常州)藏 《烟昏雾暝千山雪》国画 </p><p class="ql-block">1981年刘海栗美术馆(上海)藏</p> <p class="ql-block">九上黄山 1982年 87岁 </p><p class="ql-block">8月8日应安徽省文联和黄山管理局邀请九上黄山。</p><p class="ql-block">8月-10月作中国画《壁裂千仞》《光明顶速写》《雷瀑奔腾图》《天都莲花峰》等;作油画《紫霞天都云泉》《方家村晴翠》《白龙潭》《曙光亭看始信峰》等。</p><p class="ql-block">10月6日结束行程。由黄山抵南京。</p><p class="ql-block">许明农(1908-1997) 徐云叔(1947-) 王少石(1940-)刻冯其庸题 </p><p class="ql-block">刻“八上黄山”朱文印 刻“九上黄山”朱文印 “九上黄山绝顶人”自文印 </p><p class="ql-block">1982年刘海棠九上黄山 九上黄山时刘海栗在写生 </p><p class="ql-block">《紫云天都云米》油画 《白龙潭》油画 </p><p class="ql-block">1982年刘海泉美术馆(上海)藏 1982年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藏</p> <p class="ql-block">十上黄山 1988年 93岁 </p><p class="ql-block">7月12日上午9时,冒着酷暑乘车离开南京前往黄山。行前赋诗一首:“年方九三何尝老,劫历三千亦自豪。贾勇绝顶今十上,黄山白发看争高。”中午在泾县略事休息,晚八时半抵达黄山云谷山庄。</p><p class="ql-block">7月至9月作中国画《金笺黑虎松》《墨牡丹图》《金笺牡丹图》《文光亭泼墨图》《十</p><p class="ql-block">艺术大师刘海粟七十年十上黄山庆祝会</p><p class="ql-block">上黄山白鹅岭写天都峰莲花峰》《云山缥缈图》《乔吐黄山壁裂千仞》《丞相源图》《清凉顶》《龙虎斗》《凤凰松图》等50余幅;</p><p class="ql-block">8月13日设便宴为刘抗(1911-2004,刘海粟的得意门生,开创了“南洋画”派,新加坡画坛泰斗、大宗师)、陈人滨( 1914-2007,刘抗妻子)和新加坡摄影家蔡斯民(1932-)洗尘。</p><p class="ql-block">8月16日黄山管理局和黄山市在散花坞精舍联合举行艺术大师刘海粟七十年十上黄山庆祝会。</p><p class="ql-block">9月9日结束了近两个月的十上黄山之行,回到上海。随后出席了上海市文化局、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和上海市公共关系会在上海美术馆主办的“刘海粟十上黄山画</p><p class="ql-block">展”开幕式。江泽民为画展撰写序文并到场 1988 年江泽民为“刘海粟十上黄山画展” </p><p class="ql-block">祝贺。 撰写序文 </p><p class="ql-block">刘海粟第十次登上黄山,实现了他十上黄山的人生夙愿,也完成了他一生探索艺术的历程,攀登上了他心中的“天都峰”。</p><p class="ql-block">杜甫谓人生七十古末稀我们说而今九</p><p class="ql-block">十不稀奇劉海棠教授年方九三十上黄山</p><p class="ql-block">啸煙霞摇琴鼠舆奇峰对语临古松长呤</p><p class="ql-block">擁抱黄山人山合一跳出云海吞吐黄薇古</p><p class="ql-block">所未闻令亦催见史能抒健笔化情为墨</p><p class="ql-block">色打破古令中西界限尽兴挥淀蕴藉無躬</p><p class="ql-block">为昔日师专立传会朝良友寫真小笔交</p><p class="ql-block">挥公之枪家与国内外朋友同享神游之樂</p><p class="ql-block">谨为小序</p><p class="ql-block">江泽民</p> <p class="ql-block">“正道”的“叛徒”</p><p class="ql-block">在刘海粟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最具光彩的一段,当属震惊中外的模特事件。</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旧中国封建礼教观念依然浓重,上海美专(原上海图画美术院)率先实行男女学生同校,聘用男女模特,让男女学生共作人物裸体写生,并公开展出这类作品,从而引起了社会新旧思想之间的剧烈冲突。</p><p class="ql-block">1915年3月,美专开办模特儿写生课程后,由于无人应聘,学校只好雇用了一名15岁的男童,名叫“和尚”,“是为中国有人体模特儿”之始。但学生不能只画小孩,为招来成年男女模特儿,学校一再提高报酬,晓之以理,但还是不能如愿,好不容易有了第二个进入课堂的模特儿,仍是一位男性。模特写生课程难以推进,除了因为东西方社会观念的不同,还源于当时上海的一种迷信看法,“以为为人写照,能损人精神,减人气运。镇日危坐,供学生描写,其精神气运之暗耗将不可以数计,故多不敢尝试也”。直至后来,学校设法找了一名流落在沪的白俄妇女充模特儿,自始美专有了女模特儿写生,美专师生的人体习作也陆续在社会上展出。</p><p class="ql-block">1917 年夏天,在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的倡导下,美专学生在上海举办了一个50余幅参展的画展,其中几幅人体素描作品引起了社会上封建守旧势力的强烈指责和疯狂谩骂。上海女子学校校长更公开责骂刘海粟是“教育界之蟊贼”,专门上书江苏省教育厅下令制裁。刘海粟毫不妥协,团结志同道合者于1918年再一次展出了人体油画作品,也再一次掀起了社会上的轩然大波。</p><p class="ql-block">人体模特写生课现场</p><p class="ql-block">《坐姿裸女》80cmx60cm油画1931年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藏</p> <p class="ql-block">刘海菜(右一)在上海美专</p><p class="ql-block">作人体写生与雕塑 《女人体侧卧之裸女》50cmx100cm 油画 </p><p class="ql-block">刘海震美术馆(上海)藏</p><p class="ql-block">斗争最激烈时,五省联军总司令、军阀孙传芳于1926年给刘海粟亲笔信,态度还算客气地说,“惟中国则素重礼教,四千年前,轩辕垂衣裳而治”,并“望即撤去”,要求上海美专停止开设人体写生课。刘海粟却不畏强势,依然故我,从而激怒了孙传芳,下令关闭上海美专、逮捕刘海粟。然而,孙传芳在当时的军阀混战中节节败退,一场长达数年的斗争因此偃旗息鼓。</p><p class="ql-block">虽然当时斗争已经逐渐平息,但为刘海粟鸣不平的声音还时不时响起。鲁迅在《马上支日记》中写道:“这是真的,要证明中国人的不正经,倒在自以为正经地禁止男女同学,禁止模特儿这些事件上。"</p><p class="ql-block">刘海栗于1925年9月23日 1922年9月17日开始连载 1924年8月29日-9月1日的《时 </p><p class="ql-block">在上海关专举行题为《人体 于《学灯》的《上海美专十 报》连载了刘海粟《记雇用活人莫 </p><p class="ql-block">模特儿》专题演讲,由上海 年回顾》,据文中记载,某 特儿之经过》,据文中记载,参观 </p><p class="ql-block">开洛公司作现场无线电广播 女校校长病斥刘海粟是“教 上海美专人体成绩展览会的女校校 </p><p class="ql-block">相继发表于10月10日《时 育界之蟊贼” 长只痛斥刘海粟是“教育界之蟊 </p><p class="ql-block">事新报》“双十增刊”、12 贼”,并没斥责他是“艺术叛徒” </p><p class="ql-block">月1日《晨报七周年纪念增刊》,以及12月4日的《艺术周刊》</p> <p class="ql-block">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撰文声援:“人体美在中国不被欣赏,简直被侮辱了。这在人体美的本身,虽然没有多大关系,但有美而不知欣赏的人,的确再可惜也没有了……现在官厅也出来饬禁了,然而我对此并不觉得奇怪,因为在礼教统治下的民族,有此现象,是当然的。”</p><p class="ql-block">上海《小公报》刊发了署名“摩得乐”的文章,题为《孙传芳两大禁令--旗袍和模特儿》:“我记得他(指孙传芳)从前禁止妇女穿旗袍,可是他那位贤内助去杭州降香,穿的却是旗袍,人都看见了。这次刘先生纵然被其征服,封禁模特儿,恐怕他的尊夫人援旗袍之旧例,给他个反加提倡,或者以身作则,本身先做个模特儿,给他一人看不算稀奇,还要供大家赏览。喂,那才好玩得很呢,看孙大司令还维持礼教不?”</p><p class="ql-block">《申报》发表文章对此事评价说:“刘海粟三个字在一班人的脑海里、心头上,已经是一个凹雕很深的名字。在艺术的圈子里,他不但是一个辟荒开道的人,并且已是一个巍巍树立的雕像。"</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在1965年7月18日,毛泽东主席还专门批示:“男女老少裸体 Model,是绘画和雕塑必须的基本功,不要不行。”人体艺术的合法性得到最高层领导的确认。</p><p class="ql-block">人体模特事件,无论在当时掀起的轩然大波,还是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都超越使用人体模特儿本身,此事件反映了新旧思想在社会文化领域的激烈斗争,成为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刘海粟在引进西洋美术教学体系和方法、坚持新美术办学中,始终有一股敢于冲破旧势力束缚、敢于背叛旧观念的创新精神,模特儿事件正是这一精神的具体体现刘海粟因为这一事件从此名扬天下,并以胜利者的姿态走进了中国美术历史,成为影响深远的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四大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刘海粟与家乡常州</p><p class="ql-block">1896年3月16日,刘海粟生于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今常州市)青云坊28号刘氏故宅,落胎时脐带盘于腹上,故乳名槃,字季芳,家中排行第九,是最小的孩子。刘家是官宦世家,也是常州的名门望族。父亲刘家凤年轻时曾参加过太平军,因此在乡民们的眼里很有几分神秘;他无意仕途,长期在族中经营钱庄,家道颇为殷实。母亲洪淑宜为清代大诗人洪亮吉之后,性格豪爽,通晓诗文,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p><p class="ql-block">刘海粟自幼天资聪颖,个性极强,很小便流露出率性不羁、好征服、好风云的气质。他母亲对这个幼子有个四字评语,叫做“倔强多情”。综观他的一生,可谓知子莫若母!刘海粟6岁进家塾,也是从《三字经》读到《论语》,兼习书法和绘画。10岁进新式学堂“绳正书院”,又学经学、史学及西学等课程。但对他心性塑造最起作用的,恐怕还是母亲和姑父著名史学家屠寄常常给他讲的那些古文名篇,他印象最深的是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p><p class="ql-block">14岁那年母亲病故,是他人生所经历的第一个打击。他大病一场,情绪低落到极点。有一天,他偶然从绳正书院教师谭廉口中听说了上海周湘的传习所。为了散散心,他征得父亲同意,于1911年7月,来到设在上海八仙桥的“背景画传习所”学了三个月。</p><p class="ql-block">回到常州,他凭着一股少年热情也办起了图画传习所图画专修馆,并爱上了来</p><p class="ql-block">此学画的表妹杨韫(即后来发明常州乱针绣的杨守玉),但这段宝黛式的初恋持续没几个月就以悲剧告终。年底,他迫于父亲与丹阳富商</p><p class="ql-block">馆念纪田南饵</p><p class="ql-block">之女林佳结了婚。新婚不久,他就向父亲表示要像兄长一样去日本留学,“父亲内心极矛盾,既不想我走得太远,又怕我太抑郁。最后,仍然给了我几卷龙洋,只准我去上海,不许我去东洋。”1912年冬,他来到上海,并取苏东坡“渺沧海之一粟”词意,自命为海粟,也开启了他注定不平凡的一生。他很快成为新美术运动中的急先锋!17岁的刘海粟与友人创办了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校长并于1919年7月起担任第三任院长(校长)。办学期间.他奋力反击封建军阀势力的诋毁和围攻,首创</p><p class="ql-block">刘海栗为常州恽南田纪念馆剪彩 男女同校,采用人体模特儿教学和旅行写生, </p><p class="ql-block">开创了中国美术教育史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刘海粟夫妇及子女、亲属数次返回故里,在旧居青云坊及天宁寺、红梅公园、西野草堂等处重温思乡之情。曾经沧海水,月是故乡明。月季园中花正艳,天宁寺里钟声依旧,西野堂前重忆往事,南田墓前魂系古人。邀著名画家黄胄先生在故里未园尽兴挥毫留墨宝。1992年刘海粟听说家乡常州要建刘海粟美术馆后非常高兴,致函常州市人民政府几领导,并亲笔题写“刘海粟美术馆”和“沧海一票”馆额,于海外回国不久即将个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30幅郑重赠给家乡。1998 年海粟夫人夏伊乔及子女再次拿出20 幅海粟晚年倾心之作捐赠我馆,体现了海粟及其亲属对故乡的赤子心、桑梓情。</p><p class="ql-block">刘海栗夫妇携子、媳在常州市公园路 1980年5月,刘海粟夫妇在旧居青云坊与老街坊畅叙, </p><p class="ql-block">招待所前留影 当年的老邻居一眼认出他:“你就是刘家的九儿!" </p><p class="ql-block">1980年刘海粟夫妇携女儿、外孙女在 刘海栗夫妇在天宁寺留影 </p><p class="ql-block">红梅公园合影</p><p class="ql-block">刘海栗夫妇在恽南旧墓前悼念 1983年12月刘海乘夫妇在常州工 1980年5月,刘海秉夫妇在青 </p><p class="ql-block">艺美术研究所参观,图中肖像为乱 云坊旧居前合影 </p><p class="ql-block">针锈《刘海栗像》刺绣者为沈莲英,</p><p class="ql-block">设计者为李平秋</p> <p class="ql-block">艺术生涯</p><p class="ql-block">刘海粟一生历经了中国新、旧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在时代洪流中,他的艺术生涯有高峰,也有低谷,但其始终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胸怀去迎接和面对,也成就了他长青的艺术生涯。他传奇的艺术人生主要分为八个阶段:</p><p class="ql-block">1、萌发期(1903-1911)一从初学、自学到教学尝试,9年左右。</p><p class="ql-block">2、奠基期(1912-1928)一从创办上海美专到欧洲之行,17年左右。</p><p class="ql-block">3、拓展期(1929-1936)一从第一、二次欧游到抗日战争前,8年左右。</p><p class="ql-block">4、冶炼期(1937-1948)一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12年左右。</p><p class="ql-block">5、陶铸期(1949-1956)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8年左右。</p><p class="ql-block">6、磨砺期(1957-1976)一从反右到“四人帮”被粉碎,2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7、辉煌期(1977-1988)一从改革开放到十上黄山,12年左右。</p><p class="ql-block">8、晚岁期(1989-1994)一从德国展览到香港归来,6年左右。</p><p class="ql-block">萌发期 1903-1911 </p><p class="ql-block">刘海粟,1896年3月16日生于江苏常州青云坊的一个大家族里。原名槃,字季芳。幼年禀受母教谙习诗文,耽爱书画。8岁即延师课授恽派工笔花卉白描。课业之余,更喜随意涂抹,画日常所见景物、花卉、蔬果、虫鱼,被老师斥为“乱涂”、</p><p class="ql-block">14岁时,刘海粟母亲洪淑宜不幸</p><p class="ql-block">病故。他非常悲恸,在父亲刘家凤的支 刘海粟(右一)与家人合影 </p><p class="ql-block">持下决定去上海学画。当时上海只有画</p><p class="ql-block">家周湘在八仙桥开办的一个“布景画传习所”、便报名人学,在学习中初步领会西洋画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技法。同学中他和陈抱一年纪最小,但学习认真,作业也很出色。老师的教学示范未能使他们满足,经常跟年长的同学到外滩“别发”和“普鲁华”几家外文书店,翻阅进口的美术图书,当买到《欧洲名画集》和西班牙17世纪画家委拉斯贵兹的专集,如获至宝,孜孜临摹研究。在沪学习半年后便回到常州.在青云坊办起一所图画专修馆,报名就学的十多个女童皆是亲戚家的,刘海粟与她们一起作画、互相评画、读画论,同时研习文史。</p> <p class="ql-block">奠基期 1912-1928 </p><p class="ql-block">这是刘海粟开拓艺术教育事业并在艺术创作实践上不断长进、形成他在新美术运动中先锋地位的时期。</p><p class="ql-block">刘海粟在民族民主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西学东渐、新思想如火如荼的社会变革时代,他深感培养新一代美术人才的迫切需要,于民国纪元,他联同乌始光等几位画友,经过一番筹划,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艺术院校--上海国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图画美术学校,即上海美专的前身。这时的刘海粟才17岁。</p><p class="ql-block">1912年创办上海美专 上海国画美术院外景 上海美专外景 </p><p class="ql-block">时的刘海栗</p><p class="ql-block">上海美专校徽 上海美专校色 上海美专校训 上海美专《校歌》 上海美专《视歌》 朱希圣作曲 宋寿昌麋鹿萍作曲版 </p><p class="ql-block">上海美专写生课讲义水彩画讲义上海美专讲习会同学录上海美专艺术师范上海美专函授学校讲义上海美术学院图画科讲义。</p> <p class="ql-block">此后,在著名的教育家、近代美育倡导者蔡元培的思想影响和大力赞助下,上海美专坚持思想开放、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历经变革,逐步发展,为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艺术人才</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他曾经两次去日本。第一次是1919年秋,他同教授汪亚尘等一行到日本参观帝国美术院第一次美展,并考察东京和京都等地的美术教育。回国后写了《日本新美术的印象》一书。针对当时中国画坛日益衰微的现实,就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绘画传统、批判地学习汲取中外美术的精华、推进新文化艺术运动和培养人才等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1927年第二次东渡,则因他为裸体写生教学与封建卫道士和军阀斗争,博得了个“艺术叛徒”的称号,加之因美专学潮被扣上“学阀”的头衔后面出走日本。这时他已是崭露头角名闻于世的画家了。东京朝日新闻社在新厦为他主办个人画展,同时举行《石涛与后期印象派》的学术演讲,这篇报告和另一篇论文《石涛的艺术及其艺术论》在小室翠云主编的《新南画》和《书道画道》杂志发表。刘海粟以其独到的见解,引起了日本画坛的注目。他的国画作品《泰山飞瀑》《月落乌啼丛林寒》《峦树草堂》《彤云素羽》等为日本朝野所购藏,第一次赢得了国际声誉。因此,刘海粟被称为“东方艺坛的狮子”</p><p class="ql-block">早期的素描作品散见于1914年《上海振青社书画集</p><p class="ql-block">《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 人体写生谋 </p><p class="ql-block">武進劉每票编輯</p><p class="ql-block">日本新美術的新印象</p><p class="ql-block">上海商務印書馆出版</p> <p class="ql-block">早在1921-1922年间,刘海粟应蔡元培之请,到北京大学讲学并举行个人画展展出油画近作《前门》《雍和宫》《回光》等36幅。蔡元培在《介绍艺术家刘海粟》一文中指出:“他的艺术倾向于后期印象主义,喜描写外光。他画面上的线条、结构、色调都充满着自然的情感,有强烈的表现。他是一位个性强烈、处处可看出他总是自己走自己道路的画家”。可谓真知灼见。</p><p class="ql-block">《北京前门》64.4cmx79.8cm油画 1922 年所作油画《日光》与1924年油画《夫子庙前》 </p><p class="ql-block">1922年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藏 可见其画风从印象主义到后期印象主义的过渡 </p><p class="ql-block">刘海粟为《大共和画报》 《明星画报》中收录的 </p><p class="ql-block">所作铅笔画 刘海粟素描作品 </p><p class="ql-block">刘海栗 1914-1920年间 《世界画报》1919年 </p><p class="ql-block">印行的素描作品 第8期西湖雷峰塔 </p><p class="ql-block">1914 年作《少女》 刘海粟在《图案画》中所 刘海粟在《色粉画》中 </p><p class="ql-block">是目前可见其存世最早的油画作品 绘的工商美术图案画范围 所绘的静物图</p> <p class="ql-block">自1923 年《九溪十八涧》和第二年的《言子墓》相继问世,在艺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前一幅题有郭沫若的诗评:“艺术叛徒胆量大,别开蹊径作奇画,落笔如翻扬子江,兴来往往欺造化……”后一幅《言子墓》,吴昌硕以惊奇之笔题上:“海粟画此有神助耶!”赞赏他非凡的画才。</p><p class="ql-block">从此,他一手拿国画笔,一手拿油画笔,始终不辍,使中西绘画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共瑧画境。不过,在他“奠基期”,油画画得较多,“扩展期”油画、国画大略相等,以后则以国画占多数罢了。</p><p class="ql-block">1924年创作的油画《祖宗》也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较为少见的人物肖像作品。也是他早期作品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1921年刘海粟为病中的蔡元培作肖像写生</p><p class="ql-block">(言子墓》49.6cmx79.7cm 国画 1924年 《祖宗》90cmx60cm 油画1924年 </p><p class="ql-block">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藏 刘海棠美术馆(常州)藏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扩展期 1929-1936 </p><p class="ql-block">这个时期正当海粟盛年,是他走向世界,并在著述、创作和艺术事业等各方面取得累累硕果的时期。</p><p class="ql-block">在这期间,刘海粟多次向文化艺术团体和大学演讲有关中国美术史论各方面的问题,并与各国艺术家、教授、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宣传中国文化艺术,引起人们研究中国绘画的兴趣,改变了欧洲东方文化学者和美术史家普遍认为“元明以后,中国绘画一蹶不振”以及“现代东方艺术惟有日本足为代表”的偏见,柏林人文博物馆于展览结束后,特别开辟“中国现代画厅”,陈列中国现代名家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欧洲归来(分别于1929-1931年、1933-1935年在欧学习、考察和交流),他把</p><p class="ql-block">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校的调整、整顿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并亲自讲授《现代艺术思潮》课程,详述艺术创作上的问题,如思想、技术、品格以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用历史作纵剖面的解释,以社会作横剖面的解释,阐明艺术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要站</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欧游时期刘海粟、张韵士及傅雷、刘抗等人与各 在时代前面,敢于创造,敢于为 </p><p class="ql-block">国艺术家进行学术交流 艺术献身。 </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出版的著作和画集,除《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欧游随笔》和著作《海粟丛刊》(国画苑、西画苑、海粟国画、海粟西画)外,另有画集5册,编译的美术论著和画集11册,总计不下二十余册。</p> <p class="ql-block">这8年间的绘画创作,油画有《巴黎圣母院》《卢森堡之雪》《威尼斯》《罗马斗兽场》《向日葵》《威士敏斯达夕照》等;中国画有《寒林》《飞瀑》《黄山古松》《五大夫》《啸虎》等,在国内外先后举行个人展览8次。可以说,他在艺术教育事业、绘画创作和艺术理论著述方面,获得了全面大丰收。</p><p class="ql-block">巴黎圣母院夕照》113cmx88cm油画 《向日葵》92cmx64.8cm 油画 </p><p class="ql-block">1930年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藏 1930 年刘海栗美术馆(上海)藏 </p><p class="ql-block">《旧街》60cmx73cm 油画 1930年5月刘海棠获邀参展 </p><p class="ql-block">1931年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藏 蒂勒里沙龙的作品《夜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