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收到了“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快递过来的《红土拾影》,心潮澎湃。那段难忘的岁月,是我们永久会追忆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我和我的炊事班姐妹们,在我们17连食堂门口拣韭菜的照片,由我们九团《鲤鱼洲情怀》群主陈光荣推荐,被《红土拾情-上海知青老照片故事》编辑委员会录用。在此深表感谢!🌹🌹🌹</p><p class="ql-block"> 在投稿过程中,得到了我们原炊事班的司务长熊大哥、上司班长万大姐,炊事班长黄姐 ,以及亚男、紫燕、老唐、爱玉等姐妹们的大力支持和提供的大量回忆录,最后由我执笔成稿,在此一并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br></p> <h3>1971年4月,我被调到连队炊事班。我们炊事班几个姐妹黄亦红、龚亚南、姚紫燕、华志坚、孙月华在十七连食堂门口拣韭菜时拍的照片,庆幸被《情缘江西 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江西》图册录用了。</h3></br><h3>50年了,这张照片留下了我们的青春,记下我们拥有的曾经,藏着我们的欢乐与那个时代的精神。</h3></br><h3>1972年底,被大家称作“五七大军”的南昌向塘铁中知青,被招工进厂,我们炊事班有两位大姐姐也离开了,当时炊事班留下了“建”“红”“亚”“燕”“哗”。为了补充炊事班的力量,司务长由“熊”接任,“坚”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这样,除了司务长“熊”和上司班长“建”两人是南昌知青外,其余五人都是上海知青。</h3></br><h3>别看这些18、19岁的上海姑娘,刚下去时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现在则大不相同了。</h3></br><h3> 当时的鲤鱼洲的土路有一首打油诗:“天晴一块铜,下雨一包脓”。形象的描述出道路的状况。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十七连到四分场长长的土路上,总有一行挑着米担的队伍,她们在司务长、上司班长的带领下稳步挑担前行,累了就哼着劳动号子,是她们为连队战友提供了饮食保障。</h3></br><h3> 在炊事班北边有一条河,由北向南流,经酒厂、15连、天子庙、19连、四营部,到17连时拐弯向东南流,经18连、23、24连到东南的程家池(北大五七试验农场)。这条河经过的地方给两岸连队的人们带去了生机。这条河当初没名字,直到1988年五星农场才命名为“天子河”。这条河里的水成了我们17连的水源,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姑娘们每天排着队,担着水桶,依次从河里把一桶桶水挑回食堂,保证了食堂的饮食供应,并为辛苦了一天的战友们供上一盆滚烫的热水。河边高高的“级坡子”还是我们淘米、洗菜的主要地方,夏天有时河水漫过了“级坡子”,姑娘们就挽起裤脚,在水里面淘米,有时还有小鱼在脚边跳跃起舞,欢声笑语常常荡漾的河边,这地方给炊事员留下了美好的回忆。</h3></br><h3>人们常常可以看到,无论在春播、双抢、秋收的田间,还是冬季的挑大堤战役,姑娘们挑着开水、点心,把温暖送给了战友们。</h3></br><h3>1972年底,为了防备瑶湖的水下泄,使靠近九团二营7、8、9、10连至四营16连队旁边的大堤受到影响。九团领导决定开展冬修水利,加固大堤。当时我们连分配的任务是16连前面与新联乡接壤的大堤加固任务,刚上任的连队副指导员唐厚荣同志任现场总指挥。每天,全连吃完早饭上大堤,中餐便在大堤工地上吃。炊事班的任务是不管刮风下雨,均派人送午餐上大堤。记得有一天风雨交加,炊事班四位上海女知青送饭时为了不让饭菜被雨侵触,她们把自己身上的衣披脱下盖住饭菜桶,宁愿自己成落汤鸡也要保证挑大堤的战友吃上热饭菜。这次挑大堤战后,17连荣获了四营“死打硬拼的十七连”的荣誉称号。这与炊事班的后勤保障是分不开的,是这些坚强的姑娘们,用她们柔弱的双肩挑起了17连后勤保障的大梁。</h3></br><h3>炊事班除了照片中这六个娘子军以外,还有司务长“熊”,他是炊事班唯一的男生,要统筹炊事班的事务,安排每天的菜单。他做人正直,不谋私利。有二件事,至今在他心里还是抹不去。一件是,有一天连长和指导员从营部开会回来,正值连队开午饭,由于食堂位置是处在营部回连部的必经之路上,所以连长和指导员就顺便打了饭菜回连部,由于身上没带饭菜票就告诉食堂当班的炊事员,说过后会马上送饭菜票过来。连领导可能是工作忙没及时向食堂付清饭菜票。事后,炊事班战士向班长汇报,班长“红”向司务长汇报后,司务长立刻去连部向连领导讨回了饭菜票。还有一件是他的一位铁兄弟,想要一只空的榨菜坛子拿去做水缸用。司务长当即拒绝,表现出公私分明的立场。这二件事,对当今的社会风气和一些年轻人看来,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小事,但留在司务长心中却是抺不去的痛点。要我说,其实他当初是傻得多么可爱!多么的纯真啊!</h3></br><h3>照片里左一是我们的班长“红”,她是令我们尊敬的好班长,性格和蔼,大度,在工作中即使遇到困难,她总是含笑应对。当时炊事班是自负盈亏,平时的饭菜供应都有量的限制。打饭打菜是最艰难的一项工作,操作得不好会使后来的战士没有吃。“挖、抖”是姑娘们经常听到的非难她们的文字。而食堂里最常见站在这个岗位的就是班长“红”,她秉公办事,对战友一视同仁,坚持原则。为了战友们能吃得好点,我们炊事班的每位战士个个开动脑筋,想尽办法,争做一位无米之炊的巧媳妇。记得一天的傍晚,正逢雨后,司务长和炊事班长“红”去田间小路抓青蛙。司务长拿着手电筒,“红”提着蛇皮袋,司务长看到青蛙,拿手电对着青蛙一照,青蛙就不动了。“红”马上顺手一抓,青蛙很容易就被抓到了,胜利的喜悦洋溢在他们脸上。他们为的是搞好食堂的伙食,尽力让战友们吃得饱,吃得满意,让大家能吃上带荤的菜肴。</h3></br><h3>照片里左二是我们炊事班的上司班长“建”,她是司务长的得力助手。饭菜票的进出,物资的进出计量,她都认认真真,一笔一笔认真完成。记得1970年食堂从连部旁边的草房迁到新建在连队东边的食堂,第二任司务长“邹”与上司班长“建”从团部买回来一块重300多斤的大案板,当时他们二人从团部仓库抬到停在河边的小船上,运回连队。想想一个姑娘和一个中年男人抬着300多斤重的大案板,在没人帮忙的情况下,这个姑娘只有拼着命硬扛了,这事让“建”伤了腰,并落下病根,至今“建”只要不慎,腰病就时常会发作。看照片上,“建”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会来食堂和姑娘们一起拣菜呢。</h3></br><h3>照片右边的四位姑娘,依次是“哗”“亚”“坚”“燕”,这些姑娘在炊事班学会了一手好技艺,“哗”的炒红薯糯而不糊,“亚”的红烧肉香气扑鼻,“坚”的炒萝卜干香脆爽口,“燕”的炒韭菜青香诱人。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只能在农忙或者节日的时候会杀一头猪来改善伙食,平时都是以蔬菜为主。全连队一杀猪,姑娘们会去各个班收集一些脸盆,将可口菜肴装入脸盆,端放到知青宿舍前的场地上,战友们以班为单位围坐一圈,以示庆祝。姑娘们以自己最佳的精神状态,不管是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日复一日,忠心耿耿地为连队战友们服务,陪伴着战友们度过了那艰苦的岁月。</h3></br><h3>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往事只能回味。每一个留不住的岁月,都有一个忘不掉的故事。我难忘曾经的岁月,那是留给我们的青春记忆。<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h3></br><h3>作者简历:孙月华,女,原上海市黄浦区培光中学1969届初中生。1970年4月16日被分配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团四营十七连三排八班务农。1971年4月起,在连队曾任炊事员、饲养员,上司等职。1979年返沪,先后在新立电讯厂、沪光电器设备厂、上海海众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曾任质检科长、技术科长、电器部门主管。2013年退休。</h3></br><h3>公众号编辑:周培兴<br></br></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0pYdpC0CBRjZYlHugjOmC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