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蒋村香山寺
——观世音菩萨化现的道场 <p class="ql-block">香山寺座落在盂县东梁乡北蒋村往西大约一公里处的凤凰山上。始建年代不清,据现存石碑记载,从从元代始,经明万历,清朝康熙、乾隆、嘉庆至民国先后历经多次重建。最早重建于大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经678年。</p><p class="ql-block">如今的香山寺是(从2010年——至2013年)历经4年在原址的基础上重新修建的。</p><p class="ql-block">从凤凰山东面的石圈(上部镌刻有古寨两字)山门进去,有个一照壁矗立面前,上面彩绘着大肚弥勒佛。从此处绕道往南,走上石阶台,座北朝南,建有正殿三间,名为“圣母殿”,红墙琉璃瓦,单檐前飞两角檐,立卧栏重笔彩绘。正殿右侧偏殿三间,名为“观音殿”;左侧偏殿三间,名为“迦蓝殿”。院正殿对面建有上下两层南楼,上层为戏台。钟楼、鼓楼分别建在戏台后左右两侧。以上均为仿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照壁彩绘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伽蓝殿</p> <p class="ql-block">戏台</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东梁乡北蒋村香山寺的存在不仅具有深厚的宗教信仰情怀,而且具有久远的历史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北蒋村香山寺是阳泉地区唯一个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据百度查找显示:山西地区还有两座香山寺, 晋中市和顺县大佛头村有一座香山古寺,高平市香山顶仅存一座香山寺旧遗址);二是据现存碑文考证建寺应在大元至正六年(1346年)之前,年代比较久远。</p><p class="ql-block">据百度查找资料显示,全国有“香山寺”有60多家。像北京香山寺、洛阳龙门石窟香山寺、平顶山香山寺等,是属于规模较大的;规模较小,但有案可稽、有迹可循也有一定数量。盂县东梁乡北蒋村的香山寺从地势、规模、建造来看显然属于后者。但是“普天之下多有香山,香山之上皆供观音。”</p><p class="ql-block">香山寺院内曾遗存有一块名为“醮盆”的石碑(现已丢失),座底部为莲花形状,中间部分呈八棱状 上缺“醮盆”部分。碑青石质,高58厘米,宽17厘米,周长94厘米。碑文楷书。正文20行,满行24字,共469字。</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醮盆</p> <p class="ql-block">碑文原文:</p><p class="ql-block">香山寺醮盆记 石匠提控神泉里赵仲贤刊</p><p class="ql-block">原夫大悲菩萨者,迺曩昔帝释妙庄严王之幼女妙善公主也,好修佛道,莊王不许,数以凶害,其心不回。王怒赐死,刑之以刀,刀寻段,段而壞,绞之以练而死,弃尸於市,虎负其尸於尸陀林,□以幽冥之故还活,遂入香山结願事佛,世号天仙 。厥后王病,疾篤,遇僧医云:願得仙人手眼可痊。王命使求之於香山天仙处,得手眼以馈。王服之立逾。王与后夫人就彼抱恩,问以何因缘而至于是?仙人具达其旨。遂悟,兹乃幼女妙善公主也!后与王感痛,悲号气绝,方甦仰祝於天,願女复得手眼以全其身。於是佛感弘誓大願,勑天龙八部显三昧神通之力,以妙善得证果仁孝大慈悲无上菩萨正道,示现法报,化形手千眼千,同□极乐世界,有妙法莲花品传於世。</p><p class="ql-block">今盂州玉泉乡梁蒋村西妙香山是其遗迹焉。从古建寺迄今,邻郡方左人民嵗时致祷□,祈嗣或拜药,咸如其願,无不感应。至正丙戌中元吉日,河东山右道广教总管府橼陈铎撰文□余曰:香山寺祀繁雜□□□□焚毁,殆非诚敬之礼。余誓以醮盆求工得其翠琰,□□已精,命余誌其岁月,余谓佛教宏深,非儒者之所知,固辞不獲,询诸父老高僧,得其梗槩,疣赘数言以,待识者述其本末,不亦宜乎?是年,松岡处士栗永贞撰,平定州儒学正范惟节書。</p><p class="ql-block">峕大元至正六年岁次丙戌八月吉日 郡人在市陈铎建 </p><p class="ql-block">士夫在城米寿 张胜 范执中 范守中 范时中 范用中 范思忠 段守廉 </p><p class="ql-block">范秉中 范德中 张闰夫 辛庄王仲亨</p><p class="ql-block">东关张德禄 王亨 李谦 郭友贤 高思礼 李彦忠</p><p class="ql-block">在府大寺街常伯达 东局张六 张仁美 興贤坊李思恭 李仕</p><p class="ql-block">永宁寺住持讲经律论赐经沙门僧福成 讲主智锦 监寺智祥 妙金</p><p class="ql-block">乡耆梁村西 王仁美 赵彦温 李仲文 范友 赵彦明 张思□ 范仲才 白仲玉</p><p class="ql-block">范仲容 范君友 王思聪 阎良□ 郭思恭 王思恭 周思让 王思忠 白君义 王仲成 王仲喜 王忠智 范仲恩 范君美 王思温 周思敬</p><p class="ql-block">梁村东任仲达 武子宽 田子温 田子荣 范希颜 马伯先</p><p class="ql-block">温家山温润夫 温仲潭 温才良 温才铭 温茂才 温良右</p><p class="ql-block">蒋村武元亨 袁玉秀 呉丗广 杨彦卿 李思敬 吴 聚</p><p class="ql-block"> 张仲文 宋祥甫 郝得用 范遵道 宋子和 袁祥甫</p><p class="ql-block">梁村社长李友文 蒋村社长赵子良 梁村西山袁广男友</p><p class="ql-block">本院住持讲经律论赐经沙门僧妙迢 门人普庆 王子良</p><p class="ql-block">施醮盆主河东山右道广教总管府橼陈铎妻 张氏 李氏 □□妇魏氏</p><p class="ql-block">榆次县儒学教谕 陈遵道姪陈舜咨 舜文</p><p class="ql-block">云南诸路道肃政廉访司译史 陈允中 弟 陈孝元</p><p class="ql-block">敦武校尉成都路河东翼管军千户陈景福 姪陈时中 秉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醮盆记拓片</p> <p class="ql-block">以上碑文意译如下:</p><p class="ql-block">原本大悲菩萨,就是从前帝释妙庄严王之幼女妙善公主。妙善公主好修佛道,妙庄王不允许,屡次伤害她,妙善公主不改其心。妙庄严王发怒赐妙善公主死,行刑的人一举刀,刀立即被断为几截,用白绢把妙善公主缢死,把她尸体抛在闹市。一只白虎出现把妙善公主尸体驮到僧人的墓地,妙善公主神识进入幽冥之地,却又神奇还魂了,从此,她进入香山发大愿虔心修行佛道,世人尊称为“天仙” 。</p><p class="ql-block">其后,妙庄严王患重病,遇到僧医说:你若能如愿得到仙人的手、眼服用,就可以痊愈。</p><p class="ql-block">于是,妙庄严王命人到香山向“天仙”去求。“天仙”剜下自己双眼,断除自己双手,送给来人拿走。</p><p class="ql-block">妙庄严王把手、眼服过后,重病立即痊逾。</p><p class="ql-block">妙庄严王与王后夫人来到香山谢恩,问:因何种因缘而会是这样的情况?</p><p class="ql-block">仙人一一回答。王后夫人顿时醒悟,原来仙人就是幼女妙善公主啊!</p><p class="ql-block">王后夫人与妙庄严王顿感心痛欲绝,悲伤地哭起来,一度昏厥在地。苏醒过来后跪地仰天祈愿:愿我女儿再次得到手、眼,以还原她完整的身体。</p><p class="ql-block">于是,佛感妙善公主弘誓大愿,敕天龙八部显三昧神通之力,护持妙善公主修行证果仁孝大慈悲无上菩萨正道,示现法报身,化形手千眼千观音,同时证得极乐世界,有《妙法莲花品》传于世。(现有《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p><p class="ql-block">今盂州玉泉乡梁蒋村西香山是妙善公主修行的遗迹。从古建寺至今,邻近左右县的人们逢年过节时也会来供养祈祷,祈求子嗣或药,都能如其所愿,无不感应。</p><p class="ql-block">至正丙戌中元吉日河东山右道广教总管府橼(属员)陈铎撰文:香山寺已经焚毁,岂不是对菩萨的不诚敬?我发誓用无瑕的石材,求最好的工匠雕刻醮盆。精美的醮盆完工后,乡耆让我撰写碑文。我说佛教宏深,不是儒家学者所能知道的,所以坚决辞谢,不获批准,于是询问一些父老乡亲和高僧,才得知梗概,疣赘数言,等待有识之士书写记述本来的历史,不也是合清理的?这年,松冈处士(有德才不愿做官的而隐居的士人)栗永贞撰写碑文,平定州儒学正范惟节书。</p> <p class="ql-block">从《香山寺醮盆记》记载看,香山寺是在大元至正六年重建的,碑文中妙善公主修行的典故部分由松冈处士栗永贞撰写;最后介绍修建原因由河东山右道广教总管府橼陈铎撰写。碑文记载了香山寺是妙善公主修行的道场。</p><p class="ql-block">而万历元年《重修香山庙记》是应明撰碑文。不知何种原因,在碑文中仅提到“香山是庙庄王之女修行的道场,而且把“香山寺”改成“香山庙”,把“菩萨”变为了“神”,还把“妙庄王”改为“庙庄王”。也许与明代“崇儒重道”之政治气候有关?</p><p class="ql-block">到了大清乾隆三十三年《新修香山殿院记》碑文称“香山圣母祠”,并且是善人张大宝募化而修,并未提及有僧人居住,可见当时庙院虽然“香烟绵邈”,但说法上与佛、菩萨相去更远了。因为乾隆年间,皇室是非常崇尚佛教的,皆以佛陀的理论教悔来治国平天下。笔者认为应该主要是撰碑文者缺乏佛学知识,也缺乏必要的考证、草率执笔所致。</p><p class="ql-block">其后的一、二百年来佛教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普通大众对寺庙的认识很模糊,对于佛教有很大的误解。</p><p class="ql-block">附:寺、庙和祠的区别</p><p class="ql-block">寺在古代是行政单位。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它的目的就是翻译经典,再一个就是指导大众共同修行。历史上的佛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里面有藏经楼,起到了现在公共图书馆的作用。里面不单单有佛教经典,儒家道家的经典都有收藏。很多读书人,像王阳明、朱熹、范仲淹这些大儒,都曾长时间在寺院里挂单读书。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讲座,当地老百姓都可以去听,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众共同修行的一个场所。寺院里的出家人,相当于现在大学里的专职教授。 </p><p class="ql-block">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家有太庙,民间有土地庙,龙王庙等等。</p><p class="ql-block">祠堂是同族人共同供奉祭祀祖先的房屋,还有就是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p><p class="ql-block">所以说寺院是佛家教育的地方,是大众共同修行的一个场所。俗称的庙,是供养鬼神的,祠堂是供奉祖先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所以说寺、庙和祠在古代是有严格的等级区分的。</p> <p class="ql-block">姊妹松</p> <p class="ql-block">神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