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篇 <p class="ql-block"> 陪着老伴回祖籍山西老家…万荣县张家院村,此次故乡行,既了却他几十年以来一个心愿,又完成了一个做为长子的一个使命。</p><p class="ql-block"> 他虽然出生在内蒙古,但祖籍作为一种根脉胎记,永远镌刻在内心深处、永远有一种寻根问祖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 在老伴战友张麦龙的精心安排下,我们踏上了回乡的路,一路上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巨变。</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看到这平坦的黄土高坡,在绿植的装扮下,充满了生机。颠覆了以前留在脑海中那苍凉并光秃的黄土高坡的印象。一路走来,颇有感触:当地的世代先民们,在这片沟壑纵横、贫瘠而粗犷的黄土地上靠着辛勤的劳动,泛起人间烟火,改变着贫瘠的地貌;在这里孕育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同时也孕育了辉煌璀璨的华夏文明历史。</p> <p class="ql-block"> 近处是刚收割完的麦子地,黄灿灿的耀眼;远处便是身披绿植的黄土高坡,一片生机盎然;天空中腾空出世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犹如仙境落凡尘。</p> <p class="ql-block"> 彩云一路伴随着我们,也许预示着瑞气纷至而來。</p> <p class="ql-block"> 老张家的祖宅外貌,院子还是原来那么大,只是旧貌换新颜,原来的黄土墙变成了青砖墙,黄土房变成了砖瓦房。</p> <p class="ql-block"> 老伴在“老院子”新房子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老伴的父亲在团中央参加工作后,五十年代为了支援内蒙古建设从北京到内蒙古工作。为边疆建设奉献了一生。回老家的机会有数的几次,对家乡一直有着深深的眷恋。所以,老伴计划在他父亲去世十周年之日,将从家乡老院里取回的黄土,培在老父亲墓地的柏树下,也算是落叶归根吧!</p><p class="ql-block"> 昨日,兄妹四人来到墓地祭奠了父母亲。在父亲逝世十周年纪念日里终于了却了老父亲生前思乡的情愫。愿老父亲和母亲日后在天堂,有着家乡土的陪伴,不再会有乡愁🙏🏻🙏🏻。</p> <p class="ql-block"> 五十五年老伴后再次回到故乡,他同辈份的只剩下三个亲人。但后辈们人丁兴旺,赓续着老张家的血脉,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有从政、有从商,个顶个的,一个更比一个强。</p> <p class="ql-block"> 外甥女冯青娟是个女强人,在运城是几个连锁饭店的四大股东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主打鸽子的饭店装潢很上档次。鸽子的各种吃法很讲究,味道独特又美味。</p> 古迹篇…探秘运城 <p class="ql-block"> 滔滔黄河水,自晋陕大峡谷奔腾南下,于中条山南麓折向东流。山河环绕间,便是河东大地——运城。</p><p class="ql-block"> 运城,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而得名,华夏民族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史载活动中心就在此间。</p><p class="ql-block"> 这片积淀着5000年华夏文明的土地上,遍布宝贵遗产。一个地级市的运城,光不可移动文物达到6205处,其中“国家级保护文物”有102处散落其间,满载着文明记忆,诉说着上下5000年的盛世轮回。让我们在老战友张麦龙的陪同下走近运城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后土祠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建在运城市万荣县境内黄河和汾河交汇处东南岸的山坡上,是中国最古老的祭祀土地的寺庙,华夏根祖文化留下的遗迹。</p><p class="ql-block"> 后土祠供奉的是后土圣母,即大地之母。是历代帝王祭祀大地、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场所。从汉朝至宋朝,有9位皇帝先后24次亲祀后土的记录,祠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宋代宋真宗御书的萧墙碑、汉武帝刘彻留下的《秋风辞》等。到明、清两代,皇家的祭祀活动才改在北京“天地坛”举行,后专门建了地坛,天地坛改称天坛。</p><p class="ql-block"> 后土祠不仅是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也是全球华人的祭祖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 秋风楼是祠内的标志性建筑,高32.6米,因藏有汉武帝的《秋风辞》碑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秋风辞》是西汉武帝刘彻的作品。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阴县祭祀后土,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秋风辞》。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音韵流畅,且适合传唱,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佳作,历来受到赞誉。</p> <p class="ql-block"> 秋风辞</p><p class="ql-block">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p><p class="ql-block">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p><p class="ql-block">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p><p class="ql-block">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p> <p class="ql-block">站到秋风楼上,在晚霞的映衬下,黄河和汾河的交汇处格外明显。</p> 鹳雀楼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西侧黄河东岸,这座楼始建于北周,兴盛于唐代。因时常有鹳雀栖于其上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的建筑风格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座南朝北,北依黄河水,南枕中条山。远可眺舜都遗址,近可瞰黄河之水天上而来。鹳雀楼不仅是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点,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p><p class="ql-block"> 《登鹳雀楼》</p><p class="ql-block"> “白日依山尽,</p><p class="ql-block"> 黄河入海流,</p><p class="ql-block"> 欲穷千里目,</p><p class="ql-block"> 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描绘了鹳雀楼的壮美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鹳雀楼也因此成为诗人们抒发豪情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战友情深,二十多年未曾谋面,一见如故。共叙军营往事,再续战友情谊。</p> 永乐宫 <p class="ql-block"> 永乐宫,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原名大纯阳万寿宫,是一处为纪念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的道教宫观。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之一,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永乐宫的建筑艺术及壁画艺术驰名中外,体现了元代特色,斗拱、彩画、造景琉璃、木雕泥塑等都是具有时代艺术代表性的精心杰作。</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震惊的是永乐宫的壁画,面积之大超出想象,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最吸引我的是以工笔重彩人物和工笔山水连环画等多种风格的壁画。有故事、有情节,有趣味。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的小人书。特别是三清殿的朝元图,以其精湛的画技和丰富的内涵,被誉为世界绘画史上群像构图发展的顶峰,堪称国宝。</p><p class="ql-block"> 永乐宫的历史沿革也极为丰富,始建于公元1247年,1358年竣工,历时111年。1959年至1965年,因黄河三门峡水库建设,永乐宫被整体搬迁至现址,在现场看到这么大面积的壁画在原墙壁上,通过分体剥离,再安装在新址墙壁上。为了保证壁画的完整及艺术价值,文物专家及业内人士反复研究、多次修改方案,最终才做出具体的搬迁决定。搬迁工程耗时六年。与埃及的“阿布辛拜勒神庙”的移筑并称为世界文物史上人工搬迁的两大奇迹。</p><p class="ql-block"> 此外,永乐宫还是中国道教三大祖庭之一,与北京的白云观、陕西鄂邑区的重阳宫并称。它的建筑风格和壁画艺术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范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宝贵遗产。永乐宫不仅是一座艺术的殿堂,也是了解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参观永乐宫壁画,禁止拍照,只能借用网上图片展示一下局部画面。让我们一同欣赏万千工匠为后人留下的杰作,是他们用智慧和劳作为后人传递出历史的厚重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 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元代壁画《朝元图》,290位神仙,浩荡朝拜道祖,满壁风生帝景。南极大帝、救苦天尊,天帝群像…。壁画以其精湛的画技和丰富的内涵,被誉为世界绘画史上群像构图发展的顶峰,堪称国宝。</p> 关帝庙 <p class="ql-block"> 参观关帝庙的门票上特别注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为啥叫关公信俗?即指对关公的信俗已经形成为一种文化,政界褒奖他的忠义品质,商界推崇他的诚信精神,学界尊崇他的伦理道德,各界敬仰他的英雄气概与民族气节,关公庙宇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商家,过年或是开业,请一尊关公像,虔诚膜拜,以期关老爷佑护家人平安、生意兴隆,这种对关公的共同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一种被推崇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当年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的地方…结义园。</p> <p class="ql-block">树竟然长成了一条龙的样子,有龙头还有龙尾。</p> <p class="ql-block">由于赶到此地就到了闭园时间,匆忙打卡而已,留下遗憾!</p> 李家大院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有200年历史。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作坊、马房等。步入李家大院,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微式建筑错落有致;欧式风格造型挺秀;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堪称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的由来与其家族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李氏家族最初以农业为生,后逐渐发展成为晋商,其商业活动涵盖了内蒙、宁夏、陕北等地,并通过贩运土布赚取丰厚利润。到了李文炳和李文阶、李文尉这一代,家族达到了经商的鼎盛时期,创建了“敬信义”总商号,并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分号,总资产达到数百万银元。李道行一代开始接受西方文明教育,从英国留学归来后,在家乡办纺纱厂,实现了从商品贸易向兴办实业的转变,成为早期的民族资本家。</p> <p class="ql-block"> 李家三代十位当家人百年行善闻名于世,给千秋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先祖为了让后代不忘行善积德,修建了一面“百善壁”,以不同字体书写了365个“善”字,寓意“日行一善,日日行善,方能积德”。这些义举不仅体现了李家人的慈善精神,也使得李家大院在民间极有威望。</p> <p class="ql-block">李家一子在英国留学期间,娶英国妻子回国,为了让妻子能适应这边的生活环境,他的院落建筑风格采用了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展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艺术特点。</p> <p class="ql-block">窗户有西式和中式同时并用。</p> <p class="ql-block">雕梁画栋</p> <p class="ql-block">防盗门几道机关,设计不亚于当今的防盗门。</p> 普救寺 <p class="ql-block"> 谈情说爱可以在寺庙里,一段美好而又艰难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 ,因此有了《西厢记》。</p> <p class="ql-block">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作之一,其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p><p class="ql-block"> 故事发生在唐朝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后,夫人郑氏带着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三十余人,护送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在途经河中府普救寺时,他们暂时居住下来。此时,河南洛阳的书生张生(字君瑞)为了赶考,也来到普救寺游览,并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钟情,但由于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的束缚,他们无法直接表达爱意。</p><p class="ql-block"> 崔莺莺的美貌引来了叛将孙飞虎的垂涎,他率兵围住普救寺,要求交出莺莺。崔夫人为了保全女儿和寺庙中其他人的性命,承诺将莺莺嫁给能退兵的人。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求援。杜确及时赶到,解救了普救寺,孙飞虎兵败被擒。然而,崔夫人却食言赖婚,不愿将女儿嫁给张生。但真心相爱的两个人经常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私密约会。</p><p class="ql-block"> 崔夫人得知此事后,愤怒地拷问红娘,但被红娘巧妙地说服。崔夫人虽然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只有考中才能娶莺莺。张生与莺莺惜别后,上京应试,最终考中状元。然而,崔夫人的侄儿郑恒却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崔夫人再次赖婚,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而张生及时赶到,郑恒撞死,崔、张二人最终走到一起。</p> <p class="ql-block"> 张生为了能与莺莺私密约会,只能踩着树杈翻墙而过。</p> 黄河大铁牛 <p class="ql-block"> 黄河大铁牛或叫黄河大铁锚,是唐代黄河上的重要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些铁牛不仅是古代黄河渡口的固定设施,也是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和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铸造背景:黄河大铁牛铸造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每尊铁牛重达45吨至75吨不等,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这些铁牛是为了稳固蒲津浮桥而铸造的,因为蒲津桥是一座跨越黄河的浮桥,连接着秦晋两地,对于当时的交通和贸易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历史意义:黄河大铁牛不仅是工程技术上的奇迹,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团结和对外开放的一个象征。每个铁牛旁边都有一个铁人,分别代表着四个不同的民族,展示了大唐盛世的民族团结和对外开放的政策。</p><p class="ql-block"> 考古发现:1989年,在山西省永济市蒲津渡口遗址出土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和一组七星铁柱。这些发现为我们了解唐代黄河渡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运城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运城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运城之所以被称为“国宝第一市”,主要是因为该市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提供的信息,运城拥有10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首位,因此被誉为“国宝第一市”。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涵盖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包括古遗址、古建筑等,见证了运城乃至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 在中央电视台曾经看到过的—— 刖人守囿青铜挽车</p><p class="ql-block"> 年代: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p><p class="ql-block"> 出土地点:山西省闻喜县桐城镇上郭两周墓地 。</p><p class="ql-block"> 一件精巧的青铜厢式六轮车,车身为长方形箱式。整个器物可转动的部位有15处,采用了阴线雕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装饰有猴、虎、鸟等20多个动物。</p><p class="ql-block"> 车厢顶部有两扇可对开的方盖,盖的四角各有一兽首口衔盖轴,后盖镶有一只蹲伏状猴形捉手;提动猴身,便可打开车盖。顶盖开合时,安装在固定轴上的四只刻画入微的尖喙小鸟便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转动;车厢四角各附一兽;门扉嵌有受过刖刑的人,刖人左手持拐杖,门栓从其右臂腋下穿过,控制车门开闭。</p><p class="ql-block"> 这件器物虽有六轮可以辗转而动,却不同于一般的车。它无轴辕,不可驾马。车后只有一个能动的兽面衔环,用于倒拽牵引及正面推转。做工精致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算得上千年前的高端青铜器车模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个在地下沉睡了六千多年的彩陶盆,经过修复,物器本身完整如初。彩绘经过高温烧制没有脱落,仍旧绚丽如初。无论是色彩还是图案都引人注目。器身以棕红色陶衣为底色,用黑色绘出三角形几何纹,组成了有节奏、优美流畅的装饰。从不同角度看,便会产生菱形格、“米”字格和回旋纹的变化。令人感叹古代工匠的技艺和艺术创作能力。</p> <p class="ql-block"> 前庄方鼎——商代孕育发展了我国灿烂的青铜文化。在平陆前庄遗址中出土的前庄方鼎通高82cm。从鼎身的接缝处,我们可以想象,方鼎的铸造方法像搭积木一样,是拼装合成在一起的,质朴原始。是祭河之器。</p><p class="ql-block"> 前庄遗址还出土了一批商王室才有的青铜重器。它们却在交通偏僻的黄河岸边被发现,这又是为什么呢?平陆前庄所在的黄河北岸,居高临下俯瞰黄河,视野极好,是一个理想的祭河之地。</p> <p class="ql-block">商代的青铜器制作水平达到很高水平。各种雕刻精美花纹的青铜器很吸引人。</p> <p class="ql-block">因为季节的原因,没有看到心心念念的五彩盐池。只能寂寞收场。</p> 司马光祠 <p class="ql-block"> 说起司马光,让人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浮现在眼前,他从小的聪慧机智让人佩服。踏入仕途之后,不仅在政治上有着显著的成就,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p><p class="ql-block"> 《资治通鉴》是一部跨越一千多年的历史巨著,涵盖了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和人生哲学。其中“亲贤臣,远小人。”这六个字强调了君主在用人方面的基本原则,即亲近有德行之才,远离品行不端之人。远小人:对于那些品行不端、心术不正的人,君主应该保持警惕,避免让他们掌握重要权力,以免他们利用职权为非作歹,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p><p class="ql-block"> 这部书不仅是帝王的必修课,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学会辨别身边的人,亲近那些正直、有德行的人,远离那些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的人。</p><p class="ql-block"> 这个有着家国情怀的古人,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名言,句句有深意。至今对后人以无数启示和影响。司马光还是一个文学家,他的许多诗句,都是以诗言志,有着满满的正能量,对许多有志青少年有着很好的引领作用。真心希望在今后的课本里多多出现。</p> 黄河大梯子崖 <p class="ql-block"> 黄河大梯子崖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下化乡半坡村,北望石门,南眺龙门,西临黄河,东居吕梁,山河壮丽,风景独特。这里不仅有壮观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p><p class="ql-block"> 黄河大梯子崖的历史可追溯至北魏时期,当时为了军事目的而人工开凿。这个工程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技艺,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 景区内还有倚梯城,是北魏时期的屯兵之所,北魏孝文帝曾西巡至此视察军事并祭祀大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景区由365个台阶组成(象征一年有365天),垂直高度约120米,整体形态宛如一条修在绝壁上的“天梯”。</span></p><p class="ql-block"> “天梯”令我望而兴叹,没有攀登的体力,眺望眺望罢了!</p> <p class="ql-block">一条黄河跨两省,河对面就是陕西界。</p> 自然风景 <p class="ql-block">黄土高坡的沟壑。</p>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当地方言,猜猜看都是啥意思?</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地下文物在陕西,地上文物在山西,山西文物在运城。</p><p class="ql-block"> 走进运城,发现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历史文脉厚重的城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这里源远流长。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p><p class="ql-block"> 编辑:心若向阳</p><p class="ql-block"> 图片:心若向阳</p><p class="ql-block"> 文字:心若向阳、度娘</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21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