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记忆

绿水沱的影子(王德胜)

<p class="ql-block"> 二、话说三王庄</p><p class="ql-block"> 家乡,根据你所处的位置,概念可大可小,假如我在北京,江苏是我家乡,假如我在南京,滨海是我家乡;我现在赋闲在家,三王庄是我的家乡。</p><p class="ql-block"> 追溯到二百多年前,三槐堂王氏一脉,始迁祖王鸿钧从苏州阊门迁至淮安府的山阳县岗墩套已历经三百多年,子孙后代已繁衍到十多代,后裔已迁徙到苏北地区的四十多个村庄,真可谓枝繁叶茂。话说居住在岗墩套的王氏第九世孙王以涛,官拜登仕郎,在当地德高望众,三儿子王一芹衍生三子:王绍西,王绍中,王绍聘,因家产殷实,大家庭子孙都供书上学,勘称书香门第,数年后王绍西已长大成人,虽是秀才,却无功名,一日,父亲王一芹对他说,"树大分枝,你是老大,后庄有六十多亩地,就分你到那个地方去住吧!"就这样,绍西老太爷居住到指定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三王庄这块宝地。经过二百来年,已从绍西老太爷的11世发展到第二十世,我们三王庄虽然不算太大,但庄子整齐,原先,整个庄子居在东西长二百八十米,南北宽一百五十米的围子内,四面环水,东面枕着古老的运粮河,宽二十米,北边新挖一条河也有二十米宽,西面和南米是宽十多米的小河。房屋坐北朝南一字排开,每一户分家的屋基只有五弓四尺长,正前方围河上有一圩门,全庄所有人的进出都从圩门经过,这样的气魄和安全系数,在周围是极为少见的,多少年后,家族旺盛,有些家庭只好向围子外迁移,如果你现在来到三王庄,打开百度地图,卫星定位的标注是"圩里"再移动移动就变为“圩外"。目前圩里圩外已有五十多个居户。(初步统计,含在天津,上海、南京、苏州、无夕、常州、杨州、台湾、美国和县城东坎等地居住的家庭户已达到一百四十户)</p><p class="ql-block"> 一百多年,一个庄子一个姓,全部姓王,只到49年左右,潮河北一对母子逃荒要饭至三王庄,好心人看他们可怜,就收留他们住下。从我们记事起,才知道这对母子,儿子叫就张学财,母亲张大奶是个瞎子,可庄上的人们却都叫老痴奶。庄上还有一户他姓人,姓孟,叫孟宪华,是我们的家庭姑父,他是59年到新疆支教,后来因为不习惯,回到老家教书,在我们庄安家落户。</p><p class="ql-block"> 三王庄紧挨着岗墩套北边,再北边是大王庄,岗墩套主要姓王,我们庄姓王,大王庄也姓王,为与这两大庄区别,人们称“三王庄”或“小王庄”。</p><p class="ql-block"> 三王庄文化底蕴深厚,有55年考入上海复旦的王为佳大叔,62年考入吉林长春大学的王为俊,更有1944毕业于滨海二联中的我的父亲王为林,(二联中当时是抗日干部学校),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又增加十多人,有的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有的毕业于南京公安大学……(待续)</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