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特制作美篇10一10,学党史,悟思想,感恩党,学軍史,爱党爱国爱人民爱軍队,永远跟党走,毛泽东思想光芒万丈,指导中国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正确道路,中国迈向世界大国强国,国泰民安,人民生活幸福美好,千秋万代永不变色!</p> <p class="ql-block">请点击以上视频</p> <p class="ql-block">红军从延安到西柏坡的路线主要经过了以下几个地方:兴县、岢岚、五寨、神池、代县、繁峙、五台到聂营。 这一路线选择了一条可以通过大车的北路,确保了在转移过程中的物流和人员的安全移动。这次转移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进行的,途中经历了多个县和村庄,最终成功到达西柏坡,为后来的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同志到达西柏坡,与此前到达的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会合,西柏坡成为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辉煌的一页,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其孕育形成的以“两个务必”“赶考”等为主要内容的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西柏坡村旧貌↑</p><p class="ql-block">延安——陕北一座历史名城、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首府。</p><p class="ql-block">西柏坡——华北太行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p><p class="ql-block">历史上两地从无交集,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改天换地的革命,使两者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1948年4月21日,距中共中央机关主动撤离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西北人民野战军收复延安,这座光荣的城市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p><p class="ql-block">当延河欢唱、人们欢呼的时候,中共中央并没有再回到延安。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目光已经投向更大的格局;指挥战略决战、筹建新中国的历史重任,需要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p><p class="ql-block">鉴于此,她的指挥所从偏于西北的一隅走出来,选择更合适的地方,则成为一个历史的必然。</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个选择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p> <p class="ql-block">抗战结束时,中共中央新驻地曾首选承德,看重的是它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地理位置,便于与苏联建立联系。然而,由于国民党军队抢占了东北,这一计划被迫放弃了。</p><p class="ql-block">不久,距离南京200多公里的淮阴,又进入中共中央的视野。</p><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签订双十会谈纪要后,国内和平一度出现曙光,中共中央认为,如果建立联合政府,中央可考虑南迁,以利于共商国是。淮阴是华中解放区的首府、水陆交通枢纽,因此成为中共中央南迁的优选之地。毛泽东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南京太热,开会可以去,平时就住淮阴。但很快蒋介石撕毁会谈纪要,悍然发动内战,这个设想自然取消了。</p> <p class="ql-block">新的寻求并未终止</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29日,在国民党进攻延安的枪炮声中,中共中央在陕北枣林沟召开会议,决定以毛泽东为书记,与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央前委,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战争;以刘少奇为书记,与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委,东渡黄河,去华北完成中央委托的工作。</p><p class="ql-block">会后,刘少奇、朱德即率中央工委出发,渡黄河,过晋绥解放区,于1947年5月来到晋察冀解放区。</p><p class="ql-block">经聂荣臻司令员建议、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工委决定在此展开工作。</p><p class="ql-block">中央工委驻地设在哪里?刘少奇、朱德提出,要选跟全国各地联系较为方便的地方,却又不在大平原上。同时,要考虑到中央最后指挥大决战的适当位置。</p><p class="ql-block">1947年初夏的一天,河北平山县滹沱河沿岸,来了三位策马奔驰的年轻军人:朱德秘书潘开文、卫士长齐明臣、聂荣臻副官处长余光文。</p><p class="ql-block">他们一路上坡过沟,仔细观察,最后不约而同地看中了一个河水逶迤、绿树环抱的小山村。刘少奇、朱老总很慎重,又派中央工委秘书长安子文实地勘察,最终确认了这个叫西柏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从这一天开始,西柏坡这个名字,开始与中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后来这里发生的一切,使古老的中国面貌为之一新、世界格局为之改变,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拉开了帷幕。</p> <p class="ql-block">决胜千里:振翅扫遍全中国</p> <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21日,党的七大预备会议在延安举行,毛泽东在会上阐明七大的工作方针:团结一致,争取胜利。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作口头报告。他满怀激情地说:“像北平、天津这样大的三五个中心城市,我们八路军就要到那里去。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我们要做好准备,由小麻雀变成大鹏鸟,一个翅膀扫遍全中国”。快速发展的革命进程印证了毛泽东的判断。1949年3月,中共中央由西柏坡移驻北平香山。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终于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p> <p class="ql-block">从延安到西柏坡:党的七大和七届二中全会,接续描绘新中国蓝图</p><p class="ql-block"> 1945年4月23日,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被装饰一新,七大开幕典礼就在这里举行。</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七大举行全体会议,毛泽东向大会作政治报告。他写了《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报告,会前发给代表。这个报告,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总结抗战中两条路线的斗争,阐述党的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并指出中国人民应当争取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前途。会上,毛泽东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就其中的一些问题及其他问题作了口头报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路线问题。毛泽东说: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就是我们党的路线,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第二,政策方面的几个问题。毛泽东共讲了11个问题,着重阐述了发展资本主义及准备转变的问题,即由游击战转变到运动战,由乡村转变到城市。第三,党内的几个问题,实际上是党的建设问题。毛泽东特别提出“讲真话”问题,就是“不偷、不装、不吹”,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得就是不懂得,懂得一寸,就讲懂得一寸,不讲多了。毛泽东的口头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诙谐幽默,不时引起阵阵笑声和掌声,使大家加深了对《论联合政府》报告精神的理解和把握。这个报告,给在场的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大会指出:在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竭尽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反对黑暗的前途。“如果我们能够团结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并给以适当的指导,我们就能够胜利。”这也是七大的中心任务。听完毛泽东的报告,代表们对建立新中国充满必胜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七大后,全党紧密团结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贯彻七大路线,很快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之后,又面临着建立什么样的国家问题。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很快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改革,党领导的第二条战线斗争不断发展。1948年发出“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科学分析战争形势,当机立断,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一环扣一环、一个胜利接一个胜利地向前发展。</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在三大战役进行期间和结束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支持和策划下,发动了一场“和平攻势”。他们企图利用和平谈判的手段,达到“守江谋和,划江而治”的目的,以便争取喘息时间,伺机卷土重来。对于这场主要由桂系势力掀起的新的所谓和平运动,一部分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曾寄予希望。</p> <p class="ql-block">在危与机并存但机遇又大于挑战的形势下,带着筹建新中国的历史重任,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中共中央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全会清醒准确地判断了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形势,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全会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美好蓝图,提出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途径的规划,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构成及其经济政策。全会确定了不拒绝同南京政府谈判,但也不许讨价还价的方针。毛泽东要求全党“要准备一副清醒的头脑去对付对方采用孙行者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兴妖作怪的政策”。</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革命转折关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所作出的各项政策规定,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都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而与这次会议一起载入史册,成为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的,还有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p> <p class="ql-block"> 从西柏坡到香山:进京“赶考”,走向全国胜利</p><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17日晚,七届二中全会已结束而公报尚未发表时,中央书记处决定:3月23日启程向北平进发。</p><p class="ql-block"> 为确保中共中央机关的搬迁和安置做到万无一失,1949年初中央就成立了“转移委员会”,由周恩来主管,杨尚昆和曾三具体负责,着手进行“大搬家”筹备。</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驻地的选择。为选择中共中央迁移北平后的驻地,1月中旬,杨尚昆先后派李克农和范离到北平选址。经过实地勘察,并同叶剑英、彭真商量,他们建议中央机关迁移北平后暂驻离北平市区20公里的西郊香山。这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确保安全。二是香山的慈幼院有一批现成的房屋可以利用,双清别墅、来清轩可以供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临时居住。三是有利于机关干部逐步适应从农村到城市环境的转变。2月1日,杨尚昆将这一方案报告周恩来,周恩来表示同意。2月底,李克农来电报告具体安排方案。为了保密,中央机关对外用代号,称“劳动大学”。设立三个临时办事处:第一站设在城内弓弦胡同15号,称“劳大筹备处”,由赖祖烈负责;第二站设在城外青龙桥,由王范负责,称“劳大收发处”;第三站就是香山驻地,由边纪中、田畴负责,称“劳大招待所”。中央机关分驻在香山,中央军委机关分驻在西山一带,中央警卫和公安部门分驻在西直门、颐和园至香山一带。为了便于联系群众,工青妇等群众团体驻在城内。</p> <p class="ql-block">其次是安全警戒问题。北平曾是国民党华北“剿总”的所在地,特务机构林立,还有美英的国际间谍,另有从东北、华北和西北流窜进北平的暗藏特务。国民党北平的党政军机关虽然已被我军管或宣布解散,但社会政治环境一时还来不及清理。对此,周恩来十分重视,作了周密布置。四野派吴烈所部一个师进驻香山一带,并在香山制高点“鬼见愁”设立了一个高射炮阵地。杨尚昆还派一位扫雷专家和一位无线电专家与范离一起,作为先遣人员进驻香山。</p><p class="ql-block"> 再次是交通电讯问题。从西直门到香山,当时没有正规的公路,汽车上不去。杨尚昆从四野调来一个工兵连,用20天时间赶修了一条公路,汽车可以直上香山,到双清别墅,这是中央进北平前修的第一条公路。杨尚昆还特地请来廖承志,把电台广播的交替问题安排好。</p><p class="ql-block"> 3月19日,周恩来在西柏坡主持召集各单位负责人会议,由赖祖烈报告香山驻地的情况。会上宣布中央书记处在25日抵达北平,指定杨尚昆24日提前到达北平。与此同时,北平方面成立了迎接中央迁平组织委员会,由叶剑英负责,成员有聂荣臻、程子华、刘亚楼和李克农4人,并准备举行隆重的入城仪式。毛泽东知道后,主张缩小规模,减少浪费,改在西苑机场检阅驻平部队,会见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爱国人士。</p><p class="ql-block"> 3月20日,第四野战军派保卫部长钱益民、副参谋长苏静等人,带领一大批同志,开着130余辆各类汽车,从北平到西柏坡给党中央搬家。</p> <p class="ql-block"> 3月23日,新华社向全国发布七届二中全会公报时,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率领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向北平进发。出发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一行共坐了11辆小汽车和10辆大卡车,毛泽东坐的是第二辆中吉普。行车途中,毛泽东非常高兴,不停地与警卫人员谈天说地。</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一行本来是准备赶到保定住宿,因为路不好走,23日天黑以前就夜住唐县淑闾村。毛泽东住在村民李大明家里。毛泽东的卫士回忆:“这一夜毛主席没有休息,前半夜同村干部座谈;后半夜坐在小凳子上,趴在木板支的床上写材料。”24日下午到涿县,夜宿四十二军军部大院。25日凌晨2时从涿县上火车,清晨到达北平西郊的清华园火车站下车,到颐和园益寿堂休息。下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到西苑机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当夜,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机关在香山住下,毛泽东入住双清别墅。至此,“大搬家”圆满完成,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香山安顿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从香山到中南海:政治军事并驾,理论探索先行,为新中国奠基</p><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移驻香山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此时的形势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p><p class="ql-block"> 尽管各方面形势对我们十分有利,我们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指日可待,但为了早日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一刻也没有停止争取和平方式解决战争问题的努力。早在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就以中共中央主席的名义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以“惩办战争罪犯”“改革土地制度”等八项条件为基础,愿意和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和平谈判。在声明最后,毛泽东严正宣示:“对于任何敢于反抗的反动派,必须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歼灭之。”</p> <p class="ql-block">在毛泽东和周恩来到达北平的前一天,即3月24日,南京国民党政府宣布组成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和平谈判代表团。蒋介石已在此前的1月21日宣告“引退”,其“总统”职务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李宗仁政府的打算也是守江谋和。为了争取时间,国民政府愿意以中共所提八项条件为基础进行和平谈判。26日,中共中央正式通知国民党政府,谈判从4月1日开始,地点在北平,中国共产党方面的代表是周恩来、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4月1日又增加聂荣臻),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p><p class="ql-block"> 从4月2日到12日,由国共双方代表个别交换意见。经过国共双方多次交换意见、反复协商后,4月15日,中共代表团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并限4月20日前就协定表明态度。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一致同意接受这个和平协定,但国民党当局拒绝在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p> <p class="ql-block">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0日夜至21日,由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指挥,第二、第三野战军在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配合下,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国民党政府“划江而治”的图谋破产。23日解放南京,延续22年的国民党统治宣告覆灭。5月27日解放上海。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也于5月横渡长江,解放武汉三镇。随后,解放军各路大军继续向东南、中南、西北、西南各省进军,至9月解放大陆大部分国土。</p><p class="ql-block"> 形势如此喜人,住在双清别墅的毛泽东更为忙碌、兴奋。他每天和许多人民团体领导人、爱国人士、民主党派交谈,研究国事,广泛听取各方政见。王稼祥夫人朱仲丽就回忆:“毛主席的客人盈门。每逢客人的汽车在双清别墅的门前停下,人们就发现毛主席已笑容满面立于大门口迎接,亲热地拉着客人的手步入室内。”虽然忙,但毛泽东心中难掩胜利的喜悦,不仅身体胖了,而且他还抽空去戏院听听梅兰芳、程砚秋的京剧,侯宝林的相声。</p> <p class="ql-block">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总结中国近百年革命的历史经验,阐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他说:“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p><p class="ql-block"> 除了《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重要文章,从4月4日到9月16日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毛泽东还连续发表了《南京政府向何处去?》《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别了,司徒雷登》等10多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论著,解决了建立新中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p> <p class="ql-block">6月15日,因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毛泽东暂住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前夕,毛泽东正式由香山双清别墅移居菊香书屋。随后,中共中央和军委机关也陆续迁入北平市内。</p><p class="ql-block"> 总之,香山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挥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指挥部,继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党史重要时期后,香山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从延安到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p><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11月7日,中央机关到达瓦窑堡,1936年6月21日,迁往保安县城。1937年1月10日又迁驻延安,1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斗争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开幕。这次大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办公,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临行前,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毛泽东告别西柏坡进京,中途不让净街、深夜到达香山</p> <p class="ql-block">清华园车站遗址↑</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益寿堂↑</p> <p class="ql-block">(↑1949年,毛泽东(前)在西柏坡)</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这三年,毛泽东似乎和3月特别有缘。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转战陕北;1948年3月23日,由陕北吴堡县川口渡口东渡黄河,向华北进军;1949年3月23日,又告别居住将近一年的河北建屏县(今平山县)西柏坡村,向北平进发。</p><p class="ql-block">这一次,是进京“赶考”。</p> <p class="ql-block">告别西柏坡</p><p class="ql-block">司机周西林刚停下车,就有人跑过来转达周副主席的话:“陆定一同志一家乘坐的小吉普车,倒在坎下面了。”</p><p class="ql-block">上午11时许,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分乘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汽车团的11辆吉普车、小轿车及10多辆大卡车,离开西柏坡,顺着山间公路,向东北方向驶去。</p><p class="ql-block">第一辆小吉普车是先导车,机要室主任叶子龙坐在里面带路。毛主席在周西林驾驶的第二辆中吉普车里,与司机并排而坐。车内有两排长椅,坐着警卫排长阎长林、卫士李银桥和警卫员李德华、李凤华。李凤华负责拿着毛主席的文件包,李德华则小心翼翼地抱着苏联领导人送的座钟。第三辆中吉普里坐着警卫班副班长武象廷等警卫员。跟在后面的是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的车。再后边是5辆拉少数机关工作人员和行李的卡车,还有5辆卡车拉的是中央警卫团的手枪连和一个步兵排。</p> <p class="ql-block">春季公路翻浆,道路坑洼不平,车颠簸得比较厉害。但随卫战士兴致很高,不断站起来观望沿途景色。毛主席对卫士们说:“去年3月23日东渡黄河,今年3月23日我们向北平前进。明年3月份应该是解放全中国了。等全国解放了,我们再也不搬家了。”没一会儿,警卫员李凤华就晕车了。毛主席回过头关心地问:“凤华,怎么了?”卫士李银桥赶紧说:“他晕车了。”“给他个大苹果吃吧。”听了毛主席的话,李银桥递给李凤华一个苹果。</p><p class="ql-block">一路都是土路,尘土很大,车与车之间尽管拉开了一定距离,但车里还是进了不少尘土。为了挡挡尘土,卫士给毛主席戴上眼镜、口罩,还披上雨衣。</p><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后边传来汽车鸣喇叭声。司机周西林刚停下车,就有人跑过来转达周副主席的话:“陆定一同志一家乘坐的小吉普车,倒在坎下面了。”毛主席着急地问:“怎么样,没有伤着人吧?”警卫员跑到出事地点时,几名战士已经把吉普车抬上来了。还好,大人小孩都没受伤。</p><p class="ql-block">于是,周副主席提议就地休息,让大家吃点东西。毛主席说:“我早就想休息了。你们要走,我一个人休息也不好啊。”大家先到井边打水,洗去脸上的尘土,在地上铺上雨布,有的蹲着、有的坐着,吃起了干粮。</p><p class="ql-block">浩浩荡荡的车队继续沿着山间公路,在飞舞的烟尘中颠簸前进,经灵寺、行唐、曲阳,晚上到达唐县城东北约4公里的淑闾村。淑闾村抗战时期是八路军的一个兵站,群众基础很好。车队未到之前,打前站的同志早已到了该村,做好了宿营准备。淑闾村街道打扫得非常干净,不少人家门口写上了白黄绿等不同颜色的粉笔字。村子各路口设了固定岗哨,路口之间还有巡逻哨。村民自由活动,出村随便,但入村者则予以劝阻。</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住在抗日烈士李登魁老宅西院北屋。随行人员用门板临时搭了床铺,供毛主席办公和休息用。</p> <p class="ql-block">不要净街</p><p class="ql-block">周西林正要加速,毛主席却制止说:“不要开快了,应该慢点开。你们看,这里的人很多,开快车要出事的。万一伤着老百姓,那就不好了。”</p><p class="ql-block">3月24日9时,车队离开淑闾村向保定进发。听说保定要举行庆祝中共中央进北平大会,毛主席认为不妥,嘱周恩来电告中共中央华北局,要求立即停止北平及各地的庆祝活动。</p><p class="ql-block">离保定越来越近了,从车上依稀可以看见保定的城楼。毛主席对警卫排长阎长林说:“20年前我到过保定,也不知现在变成啥样子了?”中午,中吉普车越过铁路,来到保定城西门外广场,打前站的同志和中共冀中区党委书记林铁等人早已等在那里。毛主席对周西林说:“开慢一点,等等恩来他们。”一会儿,后边的车都跟上来了,十几辆车一起往区党委机关大院开去。</p><p class="ql-block">车辆多目标大,许多人便朝着汽车跑来。有的人边跑边说:“嘿,快跑!哪来这么多小汽车呀?”有的说:“这么多的小汽车,里头肯定有当大官的。”为了安全起见,阎长林对周西林说:“开快点,不然老百姓会把车围住的。”</p><p class="ql-block">周西林正要加速,毛主席却制止说:“不要开快了,应该慢点开。你们看,这里的人很多,开快车要出事的。万一伤着老百姓,那就不好了。他们想看就让他们看看嘛,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自己人坐的汽车。如果是日本人或国民党坐的汽车,老百姓不但不看,恐怕还会远远躲开的。”</p><p class="ql-block">开饭的时间到了,毛主席指着一盘清蒸鱼问林铁:“这鲤鱼是从哪里来的呀?”“是白洋淀的鱼。保定吃的鱼,大部分都是从白洋淀来的。现在市场上能买到鱼、买到菜,城里的饭馆也不少了。保定刚解放不久,但变化还是不小的。”林铁答道。听了林铁的回答,毛泽东很感慨:“敌人占领时期,这一带的人民群众可遭了大难呀。解放才几个月,看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今后还要抓紧,以后就好办了,人民群众的心情安定了,工作就好做了。”</p><p class="ql-block">饭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听取林铁的工作汇报:“由于我们长期在农村搞工作,不适应城市工作,一开始遇到不少问题,这几个月刚摸到点头绪。除了支前外,首先就是恢复城市工业生产、恢复商业,农业也要很好去抓,解决老百姓吃饭的问题。”他还谈道:“由于敌人长期反动宣传,有的群众对我党还抱着怀疑态度,特别是民族工商业者还有顾虑。恢复生产、保证市场供应,各方面问题不少。”</p><p class="ql-block">听完汇报,毛主席强调:“工作千头万绪,要抓党的领导,抓党对城市各项工作的宣传和实行。要使各界人士都认清形势,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同新政权合作,恢复和发展生产。”毛主席还提出恢复京汉铁路交通的问题,指出这不仅是战争的需要,也是和平建设的需要。周副主席补充说:“多宣传中央公布的城市政策,对民族资本家要保护,帮助他们恢复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为建设我们伟大祖国做出贡献。”</p><p class="ql-block">汇报会进行到下午3点多的时候,冀中区负责保卫的人员请示林铁:“街上有人认出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中央首长出发之前,是不是要停止一切行人通行,净街?”闻听此言。周副主席立即指示:“安全工作要布置好,要保卫毛主席和中央同志的安全。但不要净街,不要限制群众的自由,更不能影响商店开门营业,主要要把街上的交通秩序搞好。”又谈了一阵子后,周副主席对毛主席说:“该出发了,行动吧!”毛泽东说:“好,行动!”</p><p class="ql-block">车队出了保定继续前行。当汽车来到大沙河上一座桥时,周西林看见好几辆大卡车陷到河里开不出来了,就停下车说:“这桥可能不好过,得下去看看。”原来,大桥年久失修,载重汽车根本无法通过。于是,周西林想了个主意:“我有一个办法,车上的人都下来,把车上的东西也拿下来,我开着空车过桥。”这法子果然好使,周西林艺高胆大,把吉普车开过了危桥。过了河,大家上车,向涿州进发。</p> <p class="ql-block">哨兵不让车队进涿州城</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哨兵却不买账:“那不行!你们要等一等。我们领导说了,没有他们的允许,任何汽车也不能进城。”</p><p class="ql-block">车队继续北行,经徐水、定兴、新城(今高碑店)等地,掌灯时分来到涿州城外。在城门口,汽车被两名端枪的解放军战士挡住了。阎长林跳下车,对哨兵说:“这是首长的汽车,有紧急任务,你不要挡车!”没想到哨兵却不买账:“那不行!你们要等一等。我们领导说了,没有他们的允许,任何汽车也不能进城。”</p><p class="ql-block">不管阎长林怎么解释,哨兵就是不让进城:“不行!请你们等一等,我到里边找我们的领导去,领导来了才能定。领导是这么交代的,我们的哨兵没有权力改变。”一看这架势,阎长林也不好再说什么了。</p><p class="ql-block">一个哨兵进城门后不久,打前站的同志和当地领导跑来了,汽车方才进了城。一到驻地,周副主席对部队领导说:“这次挡汽车,你们不要批评哨兵,应当表扬他们,因为他们在坚决执行命令。应当批评的,是我们打前站的同志和你们这些领导同志。你们不应该在重要的时候,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发现素有“天下第一州”之称的涿州冷冷清清,还听到了“市场没回城,买卖难兴隆”的说法,便向县委书记王成俊询问情况。王成俊回答:“为了城防,国民党驻军把所有商户都赶到城外去了,不让人们进城。解放后接管工作头绪较多,一时没顾上把市场迁回来。”毛泽东当即指示:“工作要从群众最需要的抓起,应该学会掌握城市工作的规律,马上把市场迁回来。”</p> <p class="ql-block">当晚,毛泽东一行住在涿州粉子胡同解放军第42军军部。从北平带专列前来迎接的北平市市长叶剑英、中央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向毛主席汇报说,为迎接党中央迁到北平,准备搞个隆重的入城式。毛主席听后,认为没有必要:“我们进城,千万不要惊动老百姓,声势不要搞得太大。我们进入北平,不用宣传全世界也都知道,不必花银子搞仪式。”</p><p class="ql-block">看到叶剑英还要说什么,周副主席接过话茬:“他们已经准备好几天了,要不这样,我们不进市区,可以在郊区搞个小型的阅兵式,请社会各界代表参加,大家见个面,也算出个安民告示。”毛主席同意了这个方案。</p> <p class="ql-block">清华园车站悄然下车</p><p class="ql-block">预定的时间到了,专列却迟迟没有到。</p><p class="ql-block">25日凌晨3点,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登上了开往北平的专列。开车不久,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到了毛主席所在的车厢,叶剑英介绍说:“北平和平解放后,城里生产和生活一切照常,老百姓夸共产党伟大、解放军英明。”毛主席接着说道:“一切照常,这就好了。我们不但能解放大城市,还要能管理好大城市。”</p><p class="ql-block">从涿州到清华园约60公里、共有12个站,两小时即可到达。党中央转移委员会安排每站两名人员,一名守电话,一名盯道岔并监督车辆安全通过。为保证安全,还特意编了3组列车。第一列为压道车,挂8个客车,载少数干部及警卫部队、警卫人员,西直门站下车;第二列是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专列,挂8个卧车和一辆餐车,直开清华园车站;第三列车挂5个客车、3个行李车,开往前门车站。</p> <p class="ql-block">前门、西直门、清华园三个车站布控周密,但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究竟在哪一站下车?只有几个人知道这个秘密。四野207师负责清华园车站外部警卫,中共中央社会部便衣队负责清华园车站、颐和园至西苑机场一线便衣警卫,北平市公安局紧密配合。</p><p class="ql-block">北平市公安局秘书长刘尽中担负中央领导在平活动随卫工作。他从单位挑选8名政治可靠、技术熟练的汽车司机,又从缴获的汽车中挑选8辆较好的小轿车(其中一辆是防弹车,专为毛主席准备)。为了防止国民党飞机轰炸,还准备了一列火车,停留在清华园车站,由他调遣。如遇轰炸,马上把中央领导拉到昌平一带山区隐蔽。</p><p class="ql-block">天没亮的时候,彭真、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李克农、谭政文等领导已经早早来到清华园车站。清华园车站宣统二年(1910年)建立,是京张铁路出京第一站,站房女墙顶端镌刻有总工程师詹天佑亲自书写的五个大字——清华园车站。</p><p class="ql-block">预定的时间到了,专列却迟迟没有到。李克农、谭政文恐生变故,马上部署前门车站加强警卫,以防中央领导临时改道由前门下车。谭政文责令市局公安处治安科长朱寄云火速赶到前门车站,部署现场警卫。朱寄云立即电话通知各有关单位,迅速部署力量。侦讯处副科长闵步瀛、外一分局长邢相生带着身穿便服的干部、警察赶来了,市纠察总队二大队队长朱俊斌带着武装战士赶来了,临时接管了前门车站。</p><p class="ql-block">专列过了丰台车站,就依稀看到北平城墙的大致轮廓了。叶剑英说道:“我过去到过北平。那还是在军调部工作的时候。”毛主席也回忆起了过去:“我以前也到过北平,离现在整整31年了。那时,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点苦头,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他已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我真正的好老师呀!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3月25日晨6时,天大亮的时候,专列抵达清华园火车站。叶剑英陪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依次下车,与早已等候在车站月台上的彭真、林彪、聂荣臻、罗荣桓、李克农等一一握手。清华园火车站是毛泽东及党中央进京“赶考”落脚的第一站,这也意味着一个大转折时刻的到来。</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在清华园车站没有休息,刘尽中乘坐吉普车前面带路,车队径直开赴颐和园景福阁。</p> <p class="ql-block">西苑阅兵</p><p class="ql-block">到了香山,周副主席把刘尽中叫到一个没人的小树林,问道:“你为什么把主席的车打发走了?”</p><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万寿山东部山顶上的景福阁,初建于乾隆年间,叫昙花阁,是个礼佛场所。咸丰年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为单层三卷歇山式,改叫景福阁。慈禧太后曾在此观雨、赏月,接见外国使节。</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在景福阁聚齐后,便移师东边的益寿堂。益寿堂是一所四合院式建筑,5间北房,其中3间临时作为会客室和饭厅。席间,聂荣臻司令员说:“经过研究,阅兵在西苑机场比较合适。那个地方靠近山区,好防空,地方大,部队和群众都能摆开。下午5点钟开始,也有利于防空。就是离市区远了点,没有公共汽车,交通不方便。”</p><p class="ql-block">周副主席不顾疲劳,稍事休息,就同叶剑英等到西苑机场检查阅兵的准备情况。</p><p class="ql-block">以叶剑英为首,包括聂荣臻、程子华、刘亚楼、李克农等5人组成的迎接中央迁平组织委员会,对中共中央迁平的沿途警卫、对空警戒、阅兵等作了严密的部署。刘亚楼担任阅兵总指挥,第四野战军3个步兵团,1个摩托化团、2个炮兵团、1个坦克营及英雄模范功臣代表组成受阅队伍。</p><p class="ql-block">下午4点多钟,当毛主席、朱总司令、刘少奇、周副主席和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乘车前往西苑机场。下午5点,毛主席等莅临机场时,36门礼炮各鸣4响(演习弹),共144响,以示致敬。“塔山英雄连”等英雄部队手持红旗站在受阅部队前列,他们后边整齐排列着野战步兵、警卫部队、坦克部队、炮兵部队、高射炮防空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场面非常壮观。当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车队接近受阅部队时,指挥官发出“立正!敬礼!”的口令,毛主席频频向受阅部队挥手致意,并向指战员问好。</p><p class="ql-block">检阅部队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北平群众代表,场面十分热烈。代表们有的鼓掌、有的跳跃、有的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口号声一浪接着一浪。</p><p class="ql-block">车队来到100多位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民主人士面前时,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下车和大家亲切握手,热情问候。交谈半个多小时后,周副主席看看手表,对大家说:“朋友们,先生们,谢谢大家来这里欢迎毛主席、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天色已晚,请诸位先生早些回去休息吧,以后有机会再谈,以后见面的机会多得很!”</p> <p class="ql-block">5点45分检阅完毕,毛主席等又驱车回到颐和园。吃过晚饭,中央领导同志派人把李济深等十几位民主人士接来,共同商谈关于召开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事宜,会议一直进行到深夜12点。</p><p class="ql-block">散会之前,毛主席的司机肚子疼,刘尽中想已经深夜了,中央领导同志不会走了,没有请示就把司机和那辆防弹车放走了。没想到司机刚走,周副主席下令:“马上准备汽车去香山!”</p><p class="ql-block">刘尽中十分焦急,忙对周副主席说:“天这么晚了,荒郊野外这样大的车队出了问题怎么办?还是住在这里不要走了。”</p><p class="ql-block">“走!”周副主席的口气十分坚决。这时,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已经走出来了。没办法,刘尽中只好把毛主席让到周副主席的车上。</p><p class="ql-block">“怎么啦?主席的车呢?” 周副主席惊奇地问道。</p><p class="ql-block">刘尽中只好硬着头皮照实说了。周副主席气得一句话也没说,急忙上车,坐在毛主席身边,两眼非常警惕地盯着车外。</p><p class="ql-block">到了香山,周副主席把刘尽中叫到一个没人的小树林,问道:“你为什么把主席的车打发走了?”“我以为天这么晚了,路上不安全,住在这里就行了。”刘尽中解释道。</p><p class="ql-block">周副主席严厉批评刘尽中:“这么大的事情你为什么不请示报告、擅自做主?出了问题怎么办?”刘尽中无言以对,后悔万分,表示一定接受教训,不再犯类似的错误。</p><p class="ql-block">夜色朦胧,寒气袭人,北平西郊一片寂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车队安全到达香山。</p><p class="ql-block">当晚,新华社向全国、全世界广播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等胜利抵平的消息。第二天,《人民日报》印了第一份号外,7.5厘米大的套红标题:“毛主席已抵达北平”。</p> <p class="ql-block">请点击以上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