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的历史

卢化南

<p class="ql-block">漫话济源历史</p><p class="ql-block">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王屋二山,与山西阳城、晋城两县市交界。西与山西垣曲接壤,南临黄河,东接华北平原。地理坐标东径112。02’——112。45’,北纬34。54’——35。17’。市域略呈长方形,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是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p><p class="ql-block">全市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保护单位51处,其中有3处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区两处。</p><p class="ql-block">济源有悠久的历史,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至今保存多处旧石器、新石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和遗物,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有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曾在王屋山主峰天坛山顶祭天,求破蚩尤之策。著名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传说就发生在王屋山下的愚公村。四渎之一济水的源头就在济源境内,济源的名称就由济水之源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济水在历史上是三起三伏(三次入地三次冒出)流入大海,和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后因黄河改道汇入济水。《水经注》、《登泰山》这些名篇中都有记载。济宁和济南也因济水而得名。夏代,少康中兴,十八年迁于原(现址济源火车站),其子帝抒曾在此实施对全国的统治。西周时,先后有原国(现北海小刘庄)、樊国(现承留曲阳)、向国(现坡头佐山)、苏国(现克井原昌)存在,芮侯(现瑞村)、毛公(现邵原毛田)、邵公(现邵原)均曾食邑于此。春秋战国时期,郑、晋、韩、魏先后在此逐鹿(现在轵城),一度成为韩国之都。秦统一后,曾设轵县(今轵城镇)。汉代增设沁水县(今辛庄王寨)、波县(今裴城),并先后封公上不害为波侯,惠帝子朝和薄昭为轵侯。东汉大将吴汉率军在此大破青犊军。三国时有轵、波、沁水三县。西晋时撤波县。北魏时增设苌平县(今王屋),以封门口到黄河边为界筑长城,东属东魏、北齐,西归西魏、北周。北周时改苌平县为州、为郡。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轵县北部始置济源县(今济源城),属河内郡。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济源名称设县。至今已有1397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唐武德二年,济源升为西济州,境内有轵县、邵伯(今王屋)、溴阳(今梨林苗店)、燕州(今克井大社)、邵原(今邵原镇)、长泉(今下冶长泉)、大基(今蓼坞)七县。宋代时境内仍有济源、河青(今坡头河青)、王屋三县并存。岳飞于绍兴二年在河青大破金兵。元代济源县一度升为原州。明代境内数县并入济源县,属怀庆府(今沁阳)。明末李自成农民军曾攻破县城,与明军多次交战。清代建制沿袭。咸丰三年,大平天国北伐军经过封门口入山西。同治六年,捻军首领张宗禹率军入济源与清军激战。</p><p class="ql-block">1913年,济源划为河北道①。1932年,共产党领导原太寨起义。1937年建立杜八联和大河里抗日根据地。1943年山区设王屋县,同属太岳区第四区。1947年刘邓大军的一部皮定钧司令员率领部队从蓼坞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陈谢大军分别从关阳、长泉、小沟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同年7月,王屋县撤销,并入济源县,建国后属新乡地区。1986年属焦作市,1988年济源撤县建市,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p><p class="ql-block">卢化南 1998年7月1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