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泉山长城城障遗址探寻记</p><p class="ql-block">李廣平</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听诗人潘老师说颜万智先生去天泉山,发现了山顶上的城障遗址,相约去考察。今天潘老师放假了,又约了诗人郑文艺,三人同行,都是多年来翻山越岭的老搭档了。</p><p class="ql-block"> 早晨八点半到北门桥公交站汇合,乘六路公交车前往清水镇天泉山。天泉山当地人叫羊艮儿山,据考证出自藏语,意为吉祥美好之意。天泉山之名是近年来为开发乡村旅游,在山上修建农家乐、登山栈道和凉亭等设施,又因山上有泉水,故重新命名为天泉山。</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山路登上半山腰还很寂静的农家乐,再登木栈道,于接近山顶处步入山花烂漫的草坡。回首眺望山下的清水镇,开阔的洮河河谷在蓝天白云下显得特别的壮阔。随后登上高高的山顶,山顶上开着大片大片的深蓝色花朵的钟花龙胆,这些只有一厘米左右大小,紧贴着地面的小小花朵,深邃淡定一尘不染,像超然尘世的静定之心。</p><p class="ql-block"> 我们平行往前走,登上一道平缓的山梁,就踏入了开满草河车白色花朵的大山坡。山坡微弯向西北,面朝清水镇,山坡的尽头是最高的一座山峰。这面山坡的背面是向东沿伸的一道平坦的山峰,山顶上可隐约看见有断断续续的墙体遗址。我们首先选择了向最高峰攀登,因为这座山峰独立高耸,似乎有烽燧遗址。</p><p class="ql-block"> 走过这道大山坡就接近了山峰顶,向东是有城障遗址的大平台,迎面向北就是最高峰顶,顶坡上开着一大片黄苜蓿,夹杂着桃红色的一些花朵,还有罕见的筋骨草,这些美丽的花朵簇拥着一座馒头一样的峰顶。我们穿越花丛,登上峰顶,峰顶是一个周长大约二十米左右,垂直高度约两米的圆顶,周边是宽阔的台地,这十分明显的就是烽火台遗址。站在这里,向西可以俯视坪子山城障遗址,向北可以眺望洮河河谷,向东可与有城障遗址的山峰平台遥相呼应,再往远眺望,就可以和轱辘山城堡相呼应,北面则是沟壑纵横的岷山山脉。</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峰顶下来,便向东面的平顶山行走。登上不高的台地,是种植着黄芪的一块地,上到第二个台地,则是东西走向的有二百多米长,宽在二十多米的巨大平台。平台西面有一个烽燧遗址,周长约十五米左右,高一米五,上面长满蒿草,还有人供奉的一对没有燃尽的红蜡烛,给人感觉十分奇怪。这种祭祀与麻子川凤凰山烽燧遗址上有人挂红一样,与五台山烽燧遗址上的祭祀也是同出一辙。但这山上也没有人迹,无处探问。平台种植着长势旺盛的党参。烽燧遗址与西面残存墙体之间距有两米,西面墙体遗址高一米五六至尺许不等,长约二十米左右,与南面墙体遗址相连接。南面墙体遗址高高低低断断续续有百米左右,低有尺许,高在两米,宽在二尺,都是细沙石土磊筑,没有明显的夯筑层。北面墙体遗址无存。</p><p class="ql-block"> 在大约百米处,有南北走向的残存墙体遗址将平台一分为二,呈东西两个平台,中心残存墙体遗址高尺许,宽二尺。东面的一段平台荒草丛生,墙体遗址无存。</p><p class="ql-block"> 据颜万智先生探问山上一位八十多岁老人说,这山顶地方属于清水乡腊梅滩人所有。又据潘老师考证,历史上腊梅滩有谷家堡的记载,这或许就是谷家堡遗留下来的遗址,尚待進一步考证。</p><p class="ql-block"> 我们查勘整个大平台,没有发现残砖残瓦痕迹。从西向东穿过大平台,就下到新修建的乡村道路上了。路向东面的山梁蜿蜒绵亘,潘老师提议我们走跌麻村,便沿大路向东行走,在一处小山峰上发现有烽燧遗址,但山顶四周被推平,独余中心一个独立顶峰,周长二十米,高两米五左右,上有残墙遗址,长满荒草,上插小红旗一面。</p><p class="ql-block"> 山路一直向下,在下面的一个山坡台地上,有被人工筑成一个六七十平方米大的平台,这里的土质与周边的都不同,是红土与白土组成的沙石,我们登上平台,刚平整的台地还很松软,这里应该是刚刚推筑成的,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p><p class="ql-block"> 山路向下,高高的山梁挡住了南面比较低的牙家山,但小林湾和湾顶上的城堡墙体遗址十分明显突兀,我们便直奔小林湾村。</p><p class="ql-block"> 進入小林湾村,村口有自来水,有几户人家,这是一个小小的村庄。我们沿村道向城堡方向的路走,在村道的林荫下休息补充能量。待上到城堡,在我拍照时突然发现这城堡遗址好熟悉啊,是已经来过了的,猛然想起这不就是轱辘山城堡遗址吗!我和淑琴在去年春天从前面的沙漠沟進入,登上轱辘山的,但我们没有从小林湾下山,而是原路返回。</p><p class="ql-block"> 小林湾村位于牙家山和轱辘山之间的沟内,我们便从小林湾沿沟出山,在沟口就看见了沟右边的牙家山和山上的城堡遗址以及山下的跌麻村,沟口的山坡上盛开着大片的美丽的野棉花,这寂静山谷间随风摇曳多姿的野棉花,仿佛在为走疲乏了的我们提神醒脑。从跌麻村走上公路,乘公交车回家,已是下午四点。</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19日</p> <p class="ql-block">天泉山巅</p> <p class="ql-block">天泉山巅</p> <p class="ql-block">天泉山巅有城障遗址的平顶</p> <p class="ql-block">向更高峰攀登</p> <p class="ql-block">诗人潘硕珍郑文艺即将抵达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从最高峰烽燧遗址上眺望洮河大西川</p> <p class="ql-block">从最高峰俯视坪子山遗址</p> <p class="ql-block">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从烽燧遗址眺望东面的城障遗址</p> <p class="ql-block">走下烽燧遗址向城障遗址前进</p> <p class="ql-block">从城障遗址的平顶眺望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诗人潘硕珍在台地上探寻</p> <p class="ql-block">诗人郑文艺在台地上探寻</p> <p class="ql-block">城障遗址全景</p> <p class="ql-block">城障遗址</p> <p class="ql-block">城障遗址与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城障内的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南面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南面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南面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南面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南面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南面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东南角墙体遗址</p> <p class="ql-block">从东面眺望城障遗址</p> <p class="ql-block">从东面平台眺望城障遗址</p> <p class="ql-block">从东面看城障遗址全景</p> <p class="ql-block">眺望小林湾和轱辘山城障遗址</p> <p class="ql-block">半山腰的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向小林湾行進</p> <p class="ql-block">从小林湾攀登轱辘山</p> <p class="ql-block">轱辘山城障遗址</p> <p class="ql-block">从小林湾沟内遥望牙家山城障遗址</p> <p class="ql-block">右起:诗人潘硕珍郑文艺和李廣平在天泉山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