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说的经历(没修改)

老骥

<p class="ql-block">阅读小说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文/老骥</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就爱听大人讲故事,讲小话,看小人书,爱听神鬼妖狐的惊险故事。这也许就是阅读的启蒙吧!</p><p class="ql-block">上学了我就学会看故书。</p><p class="ql-block">我是在九岁时上的学,那时候全国的经济条件都不是很不好,但不向“莫然”所说:男孩十一二上学都光着屁股,饿了就吃煤块。我们东北这圪瘩可没有那样的事。</p><p class="ql-block">我上学时,虽然是补钉落补钉的旧衣服,但很干净。是穿哥哥穿剩下旧的衣服。<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衣是蓝半截袖,是剪掉长袖,变成短袖了。</span>下衣也是哥哥们穿旧的裤子,去掉两条长腿,就是裤衩。虽不是精制,也是说得过去。</p><p class="ql-block">我的阅读是在二年级的时候开始的。</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看的是一部中篇小说《西汉故事》。小说中讲的是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有项羽力举千斤顶,张良拜师,蒯通劝韩信反水的历史事件。虽然有很多字不认识,还是半拉磕叽看完了。虽然是不懂得历史,还是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在校没有时间看,就背前书包回家看。</p><p class="ql-block">到家后,放下书就看故事书。父亲虽也是识文断字的人,但农村的孩子不干活不行。时间长了他就反对。说:别人的孩子,放学了都知道干点活,你看不见么?你放学了得捡粪。捡点柴火。就这样呆赖了将来怎么生活呀?没有办法,只好放下书本,拿起粪筐去捡粪,捡房前屋后被风刮散的苞米杆子,没办法父命难违呀。</p><p class="ql-block">白天没时间,就在晚上,母亲做针线活时,就挤在灯光下看书。那时没有电灯,小油灯不亮,一点亮昏昏沉的,像野外的鬼火,一米外就不亮了。那时,老百姓为了节省灯油钱,拖拉机翻地时,就拎着油瓶子去偷柴油回家当灯油点,但柴油的质量不好。油捻子大一点就冒着黑烟,看一晚上书鼻子行外一捋,捋出来老多黑鼻涕,烦死人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看书的高潮时间,正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时候的书作家都被打成运动的对象,他们的作品被打成了毒草,全国出现“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局面。</span>那时候书的来源,主要是从同学们手里借,再有就是向社会上偷偷的借。那时候的一切书,被封杀。没有商店卖,越是封杀,越是如饥似渴的想得到她。记得一次为了能看到了一本《封神榜》的书,给别人到小队里干了一气活,方可拿到书,这是放农忙假时。一气活,就是一天的四分之一的时间。</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我们村,有个青年人,十六岁,写反动标语,被抓入大狱判二十年,定为反革命罪行。改革开放初期改判无罪释放。</p><p class="ql-block">他的被抓,说是看书看的种毒所至。这件事对于我们爱书的小朋友来讲,是一种打击。我们家不让看,我的姥姥经常的看着我。在社会上,一时间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潮,一些同学干脱不读书了。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这个时候长我大了,懂事了。思想开阔了思想提高了。心里想,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没有文化的人,是愚拙的人,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p><p class="ql-block">我看到的书面,很广很杂很多。什么儿童文学,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什么沙似比娅和朱丽叶,钢铁是怎炼成的,还有印度诗人……国内的有四大名著,还有封神榜,聊斋……鲁迅全集,这些书丰富了我的知识。</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和姥姥开玩笑的说:“你看着我,但书也没有少读,监狱也没有进去呀”!“那也是我们看的紧“!说完姥姥笑了。</p><p class="ql-block">人,要走那条路是思想和立场的根本问题。三观不正,不会有好的因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家不算什么有知识的家庭,但也是个有文化,识文断字的人家。太爷爷是位风水先生,是大地主“公发城”(公发园)刘家的大管家。公发城可不简单,在昌图县金家镇开烧锅,郑家屯开当店,通辽县半个街的卖买都姓刘,是公发城开的,</p><p class="ql-block">远近有名的大财主。太爷爷上下班骑着髙头大马,戴着响串子,好神气呀。爷爷是位小货郎,收入贴补家用。父亲是位农民,1958年考上教师,与父亲同时考上的有孙庆老师,他们到四家子医院检查身体回来后,可惜奶奶是个保守派,死活不让去上班,父亲遗憾终生。</p><p class="ql-block">一年正月,父母请爷爷吃饭,吃饭前,爷爷坐在炕头上,一摆手说你们几个都过来,我考考你们。随手拿起身边的剪子,指着剪子上的“火号”问,这个字念啥?我凑上去说念棉字。爷爷瞪着眼睛,说,什么?这不是念锦州的锦字吗。我们伸着舌头面面相觑,谁也不敢知声。爷爷又说,想当年咱们家从山西省大榆树永平府羌县搬家,落脚点就是锦州高桥,要记住了!</p><p class="ql-block">虽然我们是十几岁的小毛孩,从那以后,长记性了,无论什么字,先认识后开口。要学的扎实牢固,这个字在什么地方用,应该是读什么音,当啥讲,字意是什么?都需要弄明白。这是我的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