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班的故事

伏尔基河

<i>写在前面:<br> 2024年5月14日,九二班的21名70岁上下的老小孩又来到哈尔滨,与50多年前教过他们的5位老师欢聚一堂,共度令人难忘的时光。师生聚会之后,大家的激动心情久久难以平伏,感恩和怀旧的心情不断涌现,当年教过我们的老师与儿时相伴的同学历历在目。大家不经意地算了一下,九二班作为一个团队已走过去60个春秋,同学、老师们还能欢聚一堂实属不易,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值得记录下来。<br> 根据师生聚会组委会任延秋、金丽美同学的安排,我负责记录、整理大家的难忘记忆和美妙瞬间,让九二班师生的友谊、快乐到永远。</i><br> 图1:2024年5月,九二班师生再次欢聚哈尔滨时的合影<div><br><div>前排左起: 丁保中老师、汪明广老师、沈特老师、周淑英老师、王明珠老师、王丽君、张锦淑</div><div>后排左起:刘庆章、汪华友、魏笠、付鲜停、任延秋、宋成斌、金丽美、任延坤、兰霞、王凤云、徐淑珍、祖红石、宋佳君、杜玉珍、刘冬梅、李红梅、赵和玉、程明、王兴臣</div></div> <b> 一、九二班的名称由来</b><br> 我们九二班有一个跟今天的孩子们难以描述清楚的经历。九二班的同学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这个班上,大家一直呆到中学毕业。九年半的同窗,再加学龄前在一起玩耍,毕业后在一个连队一起工作的经历,交情可谓陈年老酒。<br> 回想起来,在我们小时候,像九二班这样从小学一锅端到中学毕业的情况并不少见。那个年代,大人们都在一个单位工作,单位负责为职工的子弟创办学校,先办小学,随着孩子们长大,接着办中学,这似乎成了很多单位天经地义的事。更何况,像伏尔基河荣军农场或兵团十六团这样半军事化的农业生产组织,孩子们教育更是单位领导的重要工作,单位还设有专门的职能部门管理学校。用现代比较时髦的一个词来描述就是企业承担社会职能。<br> 九二班的同学是1963年夏季走入小学的,当时叫国营伏尔基河农场子弟学校,只开办了小学。随着孩子们长大,学校又办了中学,这时学校已改名叫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十六团第一中学,是一所从小学到中学的九年一贯制教育学校。九二班的同学是1972年底从这所中学毕业,当时的班号叫: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十六团第一中学九年二班,从此九年二班这个代号就牢牢地印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记忆中,大家也简称自己为九二班。<br> <div>视频1:2024年5月,九二班师生欢聚,共祝老师和同学们身体健康</div><div><br></div> 九二班就像一辆校车,从小学入学一刻没停、没散,一直开到中学毕业。中途也有人上车或下车,大家心目中的认同感还都在这辆校车上。当然,可敬的司机不断接力把这群孩子送往新的起点。但所有乘过这辆校车的同学和开过这辆校车的老师都高度认同九二班这辆校车,或者称团队,大家都把她看成是自已的家,因为这里寄托着大家长久的友情和美好的回忆。<br><br> <b>二、九二班的老师与同学</b><br><br> <b> 1、九二班的同学</b><br> 大家是1963年夏季走进教室的,因为那时的母校还没有校园,借住在家属宿舍和招待所里。一大群孩子坐在一起倾听老师的教诲,开始经历一种有老师的新生活。根据同学们的回忆,我们整理了一份当年的同学录,按上车的时间分组,以图表的形式为大家提供一份回忆的索引。<br> 视频2:2024年5月,九二班同学的哈尔滨之夏 一年级(1963.8-1964.7)<br>加入九二班的同学共有39人,分别是:<br>宋佳君、任延坤、付鲜停、宋成滨、崔显民、刘庆章、李本会、李建军、左维家、范洪政、蒋杰飞,关群涛、潘广财、马忠良、刘云贵、吕俊超、谭荣春、侯典进。<br>金丽美、任延秋、刘淑芬、刘冬梅、张锦淑、魏笠、杜玉珍、杨婉玉、徐淑珍、张洪萍、刘玉珍、李艳、于淑霞、徐凤兰、刘立芬、王春萍、于丽娜、林灵、代海燕、赵桂花、李桂华。<div><br>二年级(1964.8-1965.7)<br>新加入九二班的同学有5人,分别是:赵和玉、孟庆军、翟志龙、汪杰、程庆云。<br><br></div><div>三年级(1965.8-1966.7)<br>新加入九二班的同学有11人,分别是:李长道、张汉明、陆铁耕、张贵宣、张启,王丽君、祖红石、周以春、王凤云、夏亚云、才淑琴。<br><br></div><div>四年级(1966.8-1967.7)<br>没有新同学加入。<br><br></div><div>五年级(1967.8-1968.12)<br>新加入九二班的同学有4人,分别是:汪华友,李红梅、李淑清、李桂珍。</div><div><br><br></div><div>六年级(1969.1-1969.12)<br>新加入九二班的同学(10人),分别是:吴帮友、任延顺、闫生、于家胜、杨文武、姜英祥、洪志文,兰霞、程守兰、孟祥顺。<br><br></div><div>七年级(1970.1-1970.12)<br>新加入九二班的同学有2人,分别是:彭爱云、丛培凤。<br><br></div><div>八年级(1971.1-1971.12)<br>新加入九二班的同学有2人,分别是:宗建国、刘建芝。<br><br></div><div>九年级(1972.1-1972.12)<br>新加入九二班的同学有1人,他是:胡川海。<br></div> 图2:九二班的同学 图3:1969年7月,贺闯老师与九二班同学的合影,当时同学们正在读六年级(按当时的学制是初一)。这是九二班最早的班级合影。<div><br><div>二排左4 那位漂亮女性是贺闯老师</div><div>五排左起:周以春,汪杰,杨婉玉,王凤云,程庆云,翟志龙,汪华友,范洪政</div><div>四排左起:夏亚云,魏笠,李桂华,王丽君,祖红石,杜玉珍,刘淑芬,任延秋</div><div>三排左起:于淑霞,李桂珍,刘冬梅,才淑琴,吕俊超,谭荣春,宋成斌,潘广财</div><div>二排左起:李长道,孟庆军,任延坤,贺闯老师,侯典进,宋佳君,关群涛,崔显民</div><div>一排左起:付鲜停,刘庆章,张洪萍,李淑清,张锦淑,金丽美<br></div></div> <b> 2、九二班在小学时期的老师</b><br> 我们上小学时,学校的名称叫国营伏尔基河农场子弟学校,早期还叫国营伏尔基河农场子弟学校第一小学。学校从1961年开始招收新生,每年办一个班,我们九二班是子弟学校招收的第三期学生。<br> 根据同学们的回忆,我们儿时在伏尔基河农场子弟学校时的启蒙老师及任课情况如下:<div><br>一年级(1963.8-1964.7)<br>万静老师任班主任,盛桂兰老师教音乐,朱秀云老师、郭道远老师也在班上兼课。<br><br></div><div>二年级(1964.8-1965.7)<br>于文学老师任班主任,刘庆修老师教图画,张跃老师教音乐,朱秀云、郭道远老师在班上兼课。<br><br></div><div>三年级(1965.8-1966.7)<br>李伟老师任班主任,于文学老师教语文,张河图老师教图画,杨海燕老师教音乐。</div><div><br>四年级(1966.8-1967.7)<br>李伟老师任班主任,王鹤鸣任班主任。 <br><br></div><div>五年级(1967.8-1968.12)<br>贺闯老师任班主任。<br> 我们找到一张拍摄于1965年的老照片,是伏尔基河农场子弟学校老师们与当年小学毕业生的合影,教过我们的老师大都在照片上。<br></div> 图4:1965年6月,伏尔基河农场子弟学校老师与部分学生合影<div><br><div>二排:左1 朱秀云老师,左2 张筱珍老师,左3 万静老师,左5 盛桂兰老师,左7 郭道远老师,左9 于文学老师,左10 刘庆修老师,左11 张跃老师,左12 张河图老师。<br></div></div> <b> 3、九二班在中学时期的老师</b><br> 我们的中学时光是从六年级开始的,当时已实行九年一贯制教育,小学是五年制,初中两年制,高中两年制,其中由夏季毕业改为冬季毕业,我们多读了半年。<br> 进入中学后,九二班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由来自北京、哈尔滨、天津、上海来团里的知青担任,给我们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中学四年的历任班主任老师,分别是:贺闯(哈尔滨知青)、丁保中老师(北京知青)、王明珠老师(哈尔滨知青)、任忠正老师(北京知青)、沈特老师(北京知青)。<br> 视频3: 2024年5月,大家期待再一次的拥抱 那个时代提倡走五七道路,学校不但要学文化,还要学工、学农、学军,走出校门的社会活动特别多,下连队劳动时老师要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这群从小打闹惯了的野孩子身上,班主任老师真是没少操心。<br> 另外一个因素是:历任班主任老师在十六团一中的首份教职都是担任九二班的班主任,她们把在中学教育的初心和热情都投入到九二班的孩子们身上,在那个并不功利的年代,启蒙教育、拓展视野与爱心呵护让我们这群孩子终生难忘。<br> 在那个年代,十六团一中的老师们为我们撑起一片不受打扰的自由天空,让我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享受到快乐、向上的氛围。大家回忆起来,常常感谢中学这些知青老师,是他们在我们的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予我们视野和知识。根据同学们的回忆,中学四年教过我们的老师与所授课程情况如下:<div><br>六年级(1969.1-1969.12)<br>贺闯老师任班主任,丁保中老师任班主任并教语文,李桂霞老师教数学,李友琴老师教自然,张筱珍老师教珠算。</div><div><br>七年级(1970.1-1970.12)<br>丁保中老师任班主任并教语文,王明珠老师任班主任并教数学,金方南老师教几何,方秉循老师教工业基础知识,徐振山老师教农业基础知识, 莫建国老师教体育,王继昶老师教机械制图。<br><br></div><div>八年级(1971.1-1971.12)<br>任忠正老师任班主任并教语文,方秉循老师教数学,王明珠老师教化学,王桂兰老师教化学,张振洪老师教物理。</div><div><br>九年级(1972.1-1972.12) <br>沈特老师任班主任并教语文,李永福老师教数学,王轮老师教化学,张振洪老师教物理,周宣律老师教政治。<br></div> 图5:1973年,十六团第一中学教职工合影<div><br>四排:左2 丁保中老师,左5 王桂兰老师,左6 李友琴老师。<br>三排:左2 张振洪老师,左3 周宣律老师,左4 王轮老师。<br>二排:左1 李永福老师,左7 王明珠老师,左9 盛桂兰老师,左10 万静老师,左11 李伟老师,左12朱秀云老师,左13王淑云老师<br>一排:左1 徐振山老师,左10 沈特老师<br></div> 图6:九二班的老师 <b>三、九二班的陈年往事</b><br><br><div> <b> 1、师生的缘份</b><br> 我的中学老师基本都是知青,教我们班的时间多在70年代,但九二班学生与这些老师之间的缘份却可以追溯到更早些的时间点上,大约是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br></div> 视频4:2024年5月,丁保中老师在九二班师生聚会上的致辞 1968年6月17日,一趟来自首都北京的知青专列抵达新华火车站,后来担任我们中学期间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丁保中、任忠正、沈特老师,还有数学老师方秉循都在这趟专列上。 视频5:2024年5月,沈特老师在九二班师生聚会上的致辞 当时新华火车站还在铁道西侧,是一座即矮又小的房子。而在通往场部的大街上则是红旗招展,我和同学们早已列队等待他们许久了。金丽美、张锦淑是子弟校小鼓队的队员,她们站在最前列,敲鼓奏乐,我们则站在大街两侧欢呼跳跃,手里挥动着毛主席语录,高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口号,夹道欢迎来自首都北京的知识青年,那阵式模仿的就是首都北京迎接外宾的模样,只是规模要小的多。 视频6:王明珠老师在九二班师生聚会上的致辞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不论风雨或是寒暑,只要载有知青的火车抵达新华火车站,我和我的同学们都会以同样的形式,前往火车站前的大街上迎接他们,除了来自北京的知青,还有来自上海、天津、哈尔滨、杭州、宁波等城市的知青,据官方统计,伏尔基河农场及后来的十六团,先后共接收6000多名知青,他们后来又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兵团战士,其中一些人成为我们的老师。 <b>2、于文学老师</b><br> 我是三年级时来到九二班的,只记得有位男老师教过一段时间,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当时同学们都怕他,说他经常打人,我一直对体罚学生的老师很反感,听了很震惊。据同学讲,他有一条用柳树枝剥了皮做成的教鞭,经常拿它来怼学生,有一次,大超(吕俊超)在课堂上搞小动作,让老师发现了,就怼他,结果打翻了桌子上的一瓶红钢笔水,也溅到老师的黄棉袄上。他教我的时候,文革已经开始,再也不兴老师体罚学生了,所以我也没有机会看到师生之间紧张、激烈的场面。<br> 后来我的同学刘淑芬告诉我,那位老师叫于文学,教大家语文,还当过我们的班主任,于老师人很好,就是脾气大点,有点恨铁不成钢。刘淑芬是九二班的元老,说话办事有板有眼,是我们班上有名的百科全书,我更愿意相信她对于老师的评价。 <b> 3、王继昶老师</b><div> 从上中学开始,走五七道路就已不是一句空话,有农业基础知识课,也有工业基础知识课,还开了一门叫机械制图的课程,是请团里农机修造厂的技术员王继昶老师来学校讲课,整整一个学期。<br> 当时我觉得机械制图课挺好玩的。一方面,小时候应对东北那漫长的冬季,活泥巴和涂鸦是两项重要室里运动,所以对制图课的画图、识图挺上心的。另一方面,老师说长大后要当工程师,机械制图是基本功,这让我在学的时候总带着那么点未名的兴奋,学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记得期末考试是画一张零件图,结果出来后,让我有点小小的失落,班上竟然有位女同学超过我,制图的版面整洁、漂亮,让人献慕。<br> 这门课学完之后,也没太放在心上,真没想到它日后会在改变我的命运走向的过程中发挥神奇功效。<br> 中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兵团二师糖厂基建连当了一名建筑木工。有一天连长安排我去位于萝北县的原农垦部拖拉机大修厂帮助建房子。原来糖厂有一台大型锅炉的排渣机是个非标件,主体是一个近两吨重的铸铁件,委托大修厂制造。铸铁件制造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先做木型,大修厂提出由我们糖厂派木工帮他们盖家属房,他们抽出建房子的木型工来做木型。<br> 我到大修厂报到时,随手拿起师傅放在工作台上的图纸,眼睛一亮,这玩艺王继昶老师教过,咱手拿把掐,然后就是一顿神操作,即刻成了8级大工匠的徒弟,可怜三师傅又得回基建工地了。抓住这个机会的我,则完成了从建筑工人到机械工人的华丽转身,换了个知识层次更高的圈子。在机械加工这个新圈子里,环境督促我学习更多的知识,也客观地为我下一次转身(考大学)积蓄了力量。现在回想起来,很感谢十六团一中开设了机械制图这门课,也十分感恩那位绝对专业的机械制图老师王继昶。<br></div> 图7:1972年12月,九二班从十六团第一中学毕业时的合影。<br><br>四排左起:闫生,赵和玉,于家胜,胡川海,吕俊超,崔显民,宋成斌,张启,宗建国,范洪政,张桂宣<br>三排左起:张锦淑,李长道,李本会,陆铁耕,任延坤,洪志文,杨文武,宋佳君,谭荣春,孟庆军,侯典进,刘庆章<br>二排左起:夏亚云,刘冬梅,刘淑芬,穆颖副指导员,包德智智校长,丁久令指导员,房兴仁副校长,沈特老师,李永福老师,王丽君<br>一排左起:杜玉珍,任延秋,魏笠,刘玉珍,张洪萍,李艳,徐淑珍,于淑霞,刘建芝 <b> 4、一张龙口夺粮的老照片</b><br> 回首往事,很多同学,包括上下届的同学,都对那年水中捞麦子的场景记忆深刻,时不时地提起。我查了一下资料,那年应该是1969年,是建场史上经济损失比较大的一年。<br> 那年麦收时节,雨下个不停,大片的麦地里灌满了水,收割机下不了地,麦子开始倒覆、生芽,为了减少损失,团里组织所有行政、工副业人员参加抢收,我们这些学校的孩子们也被征召加入抢收麦子的队伍,那年我们上六年级,当时的口号叫龙口夺粮。<br> 关于当时水中捞麦子的场景、感受,很多同学都多次做过详细的记述,这里只讲与那次水中捞麦子有关的老照片。<br> 记得有一次天还没亮,同学们就随着大人涌向团部办公楼前,坐上敞蓬的解放大卡车赶往西部的连队抢收麦子。那时去连队的道路都是沙土路,加之雨天,卡车在泥泞的路上要开一个多小时才到连队。车走着走着,老天爷又开始下起雨来,大家的衣服都淋湿了,好在车上很挤,并不觉得冷。但车子开到地头,大家纷纷跳下车,才突然发现清晨的气温是如此之低,站的风雨之中,混身上下都被打透了,站在地头上直打多索。<br><div> 站在水中捞麦子也不都是糟心事。我们班上的刘冬梅等几个女同学,发现团里的宣传干事正拿着照像机拍摄兵团战士战天斗地龙口夺粮的场景,于是就凑上去也要求拍照,没有成功,显然小孩并不是人家的宣传标的,加之女孩子们想拍的照片也与人家的任务相有甚远。但我们班上的女同学向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最后双方妥协的结果是拍照可以,个人要付钱。在那个年代,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做事都是讲究公私分明,付钱也在情理之中。于是刘冬梅她们如愿在那片满是泥水的麦田里留下几组珍贵的照片,我们这里先展现一张。<br></div> 图8:1969年8月,刘冬梅同学拍摄于十六团龙口夺粮的现场,一片满是积水的麦地里<div><br></div> <b> 5、七号山</b><br> 七号山在当年伏尔基河农场场部北边8-9里远的地方,在它的北侧还有一座山叫八号山。七号山是东北抗联给命名的,在14年抗战期间,这一带曾是共产党领导的抗联六军的活动区域,抗联老战士李敏曾来新华农场回溯当年抗联的足迹。在抗联六军的军用地形草图上,这座山和后面那座山分别被标注为七号山、八号山,据说这张当年东北抗联留下的草图现存于汤原县档案局。<br> 在七号山的南坡山脚之下,有一条河名字叫鹤立河,夏季河水凶涌。伏尔基河农场在这条河的北岸,七号山南坡上建有一座24孔大型轮窑的砖厂,在当年也算比较先进的设备,一天就能生产几万块红砖。<br> 我的同学赵和玉的家就在邻近砖厂的家属区里,当年觉得他们来子弟校上学好辛苦啊。夏季河水上涨,他们就要绕弯走七号桥,到学校一个来回就要走20多里路。到了冬季,可以从鹤立河冰面上穿过了,到学校的距离近了一些,但同样艰辛,因为我们小时候,冬季的雪特别大,风也大,经常遇到大雪封门的景象。穿过河上的冰面到学校的路是条便道,赵和玉他们每天天还没太亮,就要趟着齐腰深的雪赶往子弟校。这条便道冬天我也走过,但那是在学习解放军,扎着绑腿搞野营拉练,有时走在雪楞子上,一不小心就掉到一人深的雪坑里。对于一个8-9岁的小孩来说,不论冬夏,不论哪条路,都是充满艰辛的。尽管那个年代农场的孩子都特别能吃苦,但一周六个来回,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刮大烟炮,能坚持下来,放在今天都是难以想象的。<div> 上世纪60年代初,七号山及七号山到场部的道路两旁还都是原始森林和荒原,经常有野兽出没,特别是冬天天黑的早,小孩子走在道上着实需要强劲的心理素质,而赵和玉和他的小伙们,正是在这种环境的历练中长大的。<div> 据赵和玉回忆说,有一次在学校贪玩,回家晚了点,走到七号山时天就黑了,突然看到山边有多道亮光,还一闪一闪的,那里有一片坟地,当时就联想到老人们常说的鬼火了,随后吓的浑身发软,怎么回到的家,后来一直都想不起来。到家后一病不起躺了好几天,满脑子都是噩梦。这之后,往返子弟校时,总会和孟祥云,刘广弟,孙涛,孙波等几个小伙伴结伴而行。待到长大一点,才知道那道亮光是磷火。<br> 正如王明珠老师所说:“赵和玉在童年时代的求学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这也是他一生的宝贵财富,和他今日能取得的不凡成就息息相关。”<br></div><div><br></div></div> <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