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后代向晋西革命纪念馆捐赠革命文物

晋西革命纪念馆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月22日下午,王兰生(原隰县人大主任)受革命烈士徐登甲之子徐星星之托,来到晋西革命纪念馆,向晋西革命纪念馆捐赠徐登甲的《革命烈士证明书》。王兰生代表徐登甲后人表示,将这件革命文物捐赠给纪念馆是最好的保存和传承方式。希望晋西革命纪念馆能保存好革命文物,讲好革命故事,进一步激励后辈传承好革命精神,在“爱隰县,拼发展,赢未来”的事业中奋发有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隰县文旅局和纪念馆负责人向徐星星和王兰生表达感谢,回赠了捐赠荣誉证书,并表示:革命文物不仅承载着峥嵘岁月的红色记忆,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载体。我们一定将烈士精神保存好、利用好、展示好、传承好,让伟大的烈士英雄故事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登甲(1918-1945),山西省临汾市隰县人,历任隰县党支部书记、二区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中共晋绥分局警卫连指导员、晋绥分局沿(黄)河工委委员、工委秘书长、五县工委书记、四地委委员兼宣传部长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8年,徐登甲出生于隰县午城镇,他自幼勤奋刻苦,先后在本镇小学和省立九中读书,性格倔强。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时,徐登甲正在太原云山中学读高级中学。当时,山西地处华北前线,太原危在旦夕,学校停课解散,徐登甲返回隰县,发誓抗日救国,“至死不渝”。恰好本县同学解学恭随八路军回到隰县,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青年踊跃参军抗日,徐登甲毅然参加了牺盟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中共晋绥分局“沿黄河工作委员会”在陕西绥德县界首村成立,徐登甲兼任秘书长,负责机关工作。为了掌握阎锡山的战地工作团的罪行,他三次化装成渡船水手,亲赴中阳县三交镇,现场观察“战工团”的反动宣传及群众的反映。同年6月,徐登甲到石楼县小蒜村一带,找原党支部书记、现已打入阎锡山方面编村政卫团任村团长的周万华谈话,了解地下党的情况。返回路上被阎军流动哨发现,泅渡黄河脱身。1943年春,徐登甲只身夜渡黄河,到阎军石楼县爱乡团团长宋林森家中,宣传解释党的抗日民族团结政策。宋林森民族正义感极强,又是党的统战关系,所以这次谈话,持续一昼夜,使宋了解了我党的政策,也进一步巩固了这个统战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知识分子革命者,徐登甲撰写了大量的文章,以事实为根据揭露批驳了阎锡山破坏抗日民族统一阵线的罪行,彻底戳穿了“物产证券,按劳分配”,“兵农合一”的反动实质。同时,他也动员“沿黄河工委”机关工作人员写稿,组织工委武工队集体创作了反映阎锡山破坏抗日救国十大罪状等歌谣。这些稿件有一部分刊载于《晋绥日报》和原《抗战日报》。1945年后,“沿黄河工委”逐步在离石、中阳、石楼等县阎锡山统治区内建立小型根据地,组建了人民抗日武装自卫军、武工队等人民武装。这时,在工委直接领导下建立了中(阳)石(楼)隰(县)永(和)大(宁)临时工委(亦称“内地”),徐登甲担任这个临时工委书记。为了加强人民武装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徐登甲为首的内地工委除了在部队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外,还仿效八路军,编写出《晋西人民抗日自卫军军歌》,一时士气大振,捷报频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登甲善于领兵,作战身先士卒,十分勇敢。1945年6月,徐登甲率8名武工队干部、战士,直捣石楼县德义河村村公所和国民兵团的队部,俘获村长、队长以下2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解救被强征修碉堡的民工200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8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时,上级决定积极开辟隰县地下党的武装斗争,扩大游击区和根据地。徐登甲率领刘天相、晋友荣、薛应元等同志化装返回隰县途中,在高庙山至大麦郊之间的狭窄公路上,与阎锡山部队遭遇。战斗中徐登甲负重伤被俘,受尽酷刑,宁死不屈,就义于孝义县西泉村外,终年27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