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酒的功能人尽皆知,酒能助兴,酒能解忧,酒能壮胆,酒能酬宾……这仅是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如果对一个爱酒、视酒如命的人来说,酒的价值就远远不止这些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承运是一个视酒如命的人,人们送他绰号“酒鬼孙”。就是我上篇《一把水烟壶》中提到的“三鬼”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承运走上酒道,并在酒道上行程万里,和他上辈人与酒的渊源流长不无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承运的父亲孙魁也是个爱酒之人。他无酒不欢,除一日三餐,顿顿必喝外,早起晚睡,也要抿上两口。只有这样,他白天才能打得起精神,晚上才能睡得着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样一个充满酒香氛围的“世家”里出生的孙承运,自小就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看到父亲饮酒时陶醉的样子,嗅着父亲那弥漫着酒精香味的鼻息,耳濡目染,让他自然对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他不敢明目张胆地喝酒,父母也不允许他一个小孩子家喝酒。他只能背着大人们偷偷地撮上一两口。可是这一路尝下来,酒由一开始时对他的火辣刺激渐变成对他火热拥抱。几口下来,一股热流迸射进他周身的每一根血管,立刻传遍全身,暖烘烘的。使他高度亢奋起来,带给他一种无法言说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忙于应酬客人。小承运看到爸爸和客人们推杯换盏,一股浓烈的酒香撩拨得他坐立难安。趁他爸妈应客之际溜进他爸的小酒库,用一根麦秸伸进酒坛里,立刻,一股甘冽的浆液瞬间润泽了他饥渴的小小心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待送走了客人后才发现小承运不见了,急得他爸妈头上炸火星子。邻居也都帮着找。他们找遍了村上所有能想得到的地方,就是不见小承运。他爸妈的魂灵都出窍了。隔壁吴姨提醒孙魁,“可在家里呢?”孙魁猛省,到处找就是忘了家里。他夫妻俩跑回家一看,小承运手里还捏着麦秸杆在酒坛旁边呼呼大睡。这夫妻俩真的是哭笑不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能感受到喝酒快乐的小承运,实际已经入道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次,孙魁带小承运去亲戚家吃酒。他们划拳助兴。孙魁拳技不咋的,连连输拳连连喝,几番下来就招架不住了。我们地方酒席上有个规矩,就是你输了拳可以请人代酒。孙魁也是输得没法了,就想到了他儿子孙承运。小承运一连喝了十几杯却像没事人一样照样玩,倒是那一桌上人都喝得人仰马翻,这让孙魁吃惊不小。从此,小承运能喝酒的声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进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都没有饭吃,哪有粮食酿酒?市场上烧酒几乎绝迹。在饥饿、酒瘾的双重摧残下,孙魁很快就去了有酒喝的世界。刚成年的孙承运不得不面对寡酒的生活,孤独地抵挡着酒魔的频频袭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有一个叔叔在县医院当医生。一次,他去他叔叔那,恰好看到他叔叔在用酒精给病人消毒。对酒精敏感的他,一触到这种香味,他立刻兴奋起来。悄悄地问叔叔,“这种酒精能不能喝?”叔叔告诉他,“消毒酒精虽然没毒,但酒精浓度太高,不能喝。” “那掺水,浓度不就低了吗?” “对呀。一瓶(500mL)酒精掺半瓶水,酒精度就和烧酒的浓度差不多了。但这种东西很难喝,一瓶再加上一支(20mL)萄葡糖,味道会好很多。”不知叔叔是随口说说,还是有心点拨他这个被酒魔折腾得生无可恋的姪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承运听了大为开窍,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软磨硬泡,硬是从他叔叔那弄到了一瓶酒精和两支葡萄醣。回来兑成两瓶“酒”,酒瘾上来了就抿上一小口。就是这两瓶“酒”,他足足“喝”了半年多。夸张点说,这两瓶酒简直就是他的保命符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来到一九六一年底,农村分田到户了,农民这才有了些自由。农民除了种好自已的一亩三分地,还可以找点付业收入,比如我们金宝圩区水路四通八达,农民用自家小木船载客,一天也能挣个一二元钱,像孙承运这样的好酒之人足可维持他的酒钱和家里的日常开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了耕地,受尽饥饿之苦的农民生产积极性一下迸发出来,粮食大丰收,百业兴旺,水阳镇还办起了酿酒厂。农民用自己生产的红高粮、稻谷去酒厂兑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别以为是个乡办小酒厂,酿的高梁酒堪比现在的Ⅹ粮液,真正是上等的原料纯粮酿造,滴滴原汁,不勾兑,无添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承运如鱼得水。他划船载客,把小酒瓶挂在桨拐上,备上一包花生米或一枚咸鸭蛋,有客送客,没客喝酒,两不误。有时送客途中酒瘾来袭,停下桨来它一两口。立竿见影,桨片发力,小木船瞬间轻快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幸福的理解各有不同,在孙承运的词典里,这可能就是对幸福的最好诠释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年冬天,天冷得滴水成冰,坐船的客人很稀少。这天,孙承运没去运客,带上自家种的红高粱和两个酒闷子,划着小木船去水阳酒厂换酒,以备春节之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阳酒厂有个规定,凡换酒达二十斤以上的,酒厂就提供午餐,酒尽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酒足饭饱之后的孙承运,挑着满满两闷子酒上小木船。不知是不花钱的酒喝多了,还是结冰的路面太滑,一个屁股墩,坛破酒洒。孙承运心疼得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忽又似猛省,趴在地上,蹶着屁股喝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也难怪人家发疯,两闷子酒四十多斤,值多少钱且不说,对一个嗜酒之人来说,在他心中的份量,无需我细说你也能想像得到。这两坛子酒细道点喝,够一冬一春没问题。可一下子就没了,这种心理打击谁能扛得过去?春节又从哪弄钱买酒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旁边的人提醒他,“酒泼了还有人,人要是没了就一切都完了。”听人家这么一说,他酒也不喝了,只是呆呆地坐在地上发楞,那个失神落魄的样子比死了亲m还悲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还是他爸在世时,有一年除夕,老孙魁和孙承运兄弟,父子三从下午喝到半夜,装十斤的一闷子酒就没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在世上没有一点爱好,生活中会感到空洞无物。可好到他这个地步便会反为其累,反为所害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泼酒的事对他的打击不小。好长时间总是没精打釆的,做什么事都没头没脑。可能是他老想着那次泼酒的糟心事,心里堵得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凡爱酒的人大抵福运都不会太差。酒鬼孙的女儿中专毕业后当了医生。后来和一个医学专家结了婚,小日子怎样,自然不用我多说了。孝敬他爸的都是好酒,老孙平时根本不用买酒。女儿还叮嘱,不要喝孬酒,没酒了和我说一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个儿子也很孝顺,平日里嘘寒问暖,外出也总不忘给老爸带上几瓶好酒,不让老孙有一些委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打那年老孙参加了烟阁老的葬礼后,喝酒就克制了不少。由每天喝四五次改为中餐喝一次,而且量也限制在二大两左右。他说“我不是缺酒,是留着慢慢喝”。他还说:“烟阁老和我同龄,我已经比他多喝二三十年酒了。是他(烟阁老)烟抽急了,前五十年把后三十年的烟都抽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酒鬼老孙已九十四岁了,一顿二三两不在话下,走路不用拐棍,硬朗得很。他说:“上天关照我,我也要活得精致些,不能给老天爷丢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图片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4.7.22</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