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海子公园是北京最大的湿地公园,面积是颐和园的四倍,故宫的16倍。公园一期在2010年9月就已对外开放,我已经去过好几次,二期工程2016年开工建设,2019年7月建成对外开放,但我一直没有去过,这次在高德地图上查询公交路线,阴差阳错,将我带到了二期工程的南门,正好满足我一直想到二期看看的想法。在蒙蒙细雨中我从二期走到了一期,走到了麋鹿苑。</p> 南海子公园南2门牌坊前留影 南海子公园南2门牌坊,上书“南海子”三个大字。 <p class="ql-block">进入南海子公园二期大门。</p> 南海子公园南2门牌坊背面上书“薰风布泽”四个大字。 牌坊后的花坛造型。 <p class="ql-block">进入二期大门后走向雁影海。</p> 雁影海前的麋鹿塑像。 换个角度再拍一张麋鹿塑像。 <p class="ql-block">雁影海前花坛。</p> 南海子公园雁影海湖面。 雁影海湖面 <div>麋鹿苑的麋鹿群雕像,这里矗立一块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混凝土墙,上面刻有“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字样,大家到麋鹿苑可以看一看。</div> 麋鹿群像。 麋鹿群像 麋鹿雕塑。 南海子公园麋鹿苑科普馆 科普馆每天下午有科研人员现场进行讲解。讲解应该是科普馆对面的建筑物内,里面有大型投影仪、座椅。 麋鹿苑科普馆大厅内景<div>科普馆为二层建筑,参观的人不多,可以慢慢的看,非常长知识。<br><div> “龙蛇隐大泽,麋鹿游丰草。”麋鹿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起源于200多万年前,曾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流域的温暖湿润地带。</div><div> “麋鹿传奇”展览从呦呦鹿鸣、与国同兴、东方神鹿三个单元叙述了麋鹿的起源进化、形态特征、生活特性、历史文化等;讲述了近代以来,麋鹿科学发现、本土灭绝、海外漂泊的艰辛历史;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麋鹿重新回归,利群复壮、恢复野外种群等使麋鹿得到成功保护的辉煌成就。麋鹿保护被誉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样板”。</div><div>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氧以成。”迷路沧桑传奇的经历是中华民族社会历史变迁的缩影,“只有国家兴,才有麋鹿兴”。麋鹿保护历程是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国家兴,生态兴”的生动诠释。(摘自展览前言)</div></div> 科普馆内景 麋鹿苑内的湖泊平静如镜。 <p class="ql-block">麋鹿苑内的孔雀在自由自在的溜达。</p> <p class="ql-block">麋鹿苑内放养的麋鹿在湿地内悠闲自在生活,没有什么压力。</p><p class="ql-block">麋鹿是我国特有的动物。其角似鹿、脸似马、蹄似牛、尾似驴,俗称“四不像”。麋鹿具有适宜湿地环境生活的新特性,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麋鹿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明清时期人们对麋鹿已有比较丰富的观察和研究。</p><p class="ql-block">图为在湿地溜达的麋鹿。</p> 麋鹿是生活在温带到亚热带平原湿地的野生动物,喜欢温暖潮湿的气候和水草丰盛的沼泽地,因其灵动可爱的形象被誉为“湿地精灵". 中国是鹿的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是鹿类动物繁衍进化的主要地区之一,拥有一些独特的鹿类 动物。北京麋鹿苑湿地主要是麋鹿和牙獐。 麋鹿与人类相伴相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麋鹿以吉祥、神圣的象征,渗透到精神和物质文化的各个领域,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麋鹿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以后,野生麋鹿的数量大幅减少,皇家贵族在北京南海子兴建苑囿、驯养麋鹿,赋予了南海子与麋鹿命运相连的奇缘。 <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一侧可以看到麋鹿,另一侧可以看到大片的荷花。</p> <p class="ql-block">麋鹿在商周时期种群数量达到顶峰。后来,受气候变化、人口数量增加、人为捕猎等因素影响,麋鹿种群不断减少。清代,只有北京南苑皇家猎苑还有驯养的麋鹿种群。1894年,永定河河水泛滥,冲垮了皇家猎苑的围墙,逃散的麋鹿成为饥民的果腹之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里的麋鹿再被抢掠。双重劫难之下,麋鹿种群在中国本土灭绝了。</p><p class="ql-block">1956年,中国开始引入麋鹿,最初因为繁殖和环境问题,一直未能复兴种群。1985年,通过科学论证,中英双方实施“麋鹿重引进”项目,并在当初的北京南海子范围,划定出约60公顷土地,命名为北京麋鹿苑,执行麋鹿回归任务。1985年8月24日,麋鹿终于回到了故乡。</p>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p class="ql-block">南海子公园内的荷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