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县大川公社升平六队集体户知青下乡五十周年纪念

长白松

<p class="ql-block">1975.6.10日,通化市饮食服务公司十八名子弟,被分配到通化县大川公社升平六队下乡锻炼。他们是:</p><p class="ql-block"> 李明玉,(户长)李慧莉,(女、户长)王明利,廉国军,姜福顺,刘会年,刘海兰,(女)蔡可奎,金亚红,张晓香,(女)杜宝厚,郭凤兰,(女)尤元波,(女)董杰,姜德利,赵广芬,(女)吴振涛,徐雅丽。</p><p class="ql-block"> 他们在这个劳动日值只有四五毛钱的贫穷小山村,度过了三年难忘的时光。把他们青春的一部分,献给了这块贫瘠的土地。在这里,他们扩大了眼界,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体验了农民的艰苦劳作条件和勤俭生活的优良传统。锻炼了他们的生活意志,为他们的未来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他们也收获了爱情,结成了四对鸳鸯鸟,比翼人间!</p><p class="ql-block"> 正如温铁军老师在他的《八次危机》一书中写到的那样:“1974-1976年最后一次上山下乡,与20世纪50年代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形成的巨大成本向农村转嫁的情形并无二致,20世纪70年代国家连续通过负债引入西方设备促进工业结构调整的举措也如影随形地产生了巨大制度成本:国家债务演化为财政赤字,连续几年突破百亿,造成投资下降,导致1974年的城市就业危机,路径依赖地向农村集体转嫁危机代价——第三次上山下乡运动开始”。</p><p class="ql-block"> 他们自身获得了充实提高,也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回城以后,在李明玉、李慧莉两位户长组织带领下,曾多次返回第二故乡探访乡亲们,表达了深厚的友情。</p><p class="ql-block"> 我做为当年的生产队会计,有幸多次受邀参加他们集会,在此深表谢意!在下乡五十周年之际,收集各类资料,制成美篇,以志纪念!</p><p class="ql-block"> 感谢赵广芬等几位同学提供的视频、图片!太珍贵了。</p><p class="ql-block"> 李济民</p> <p class="ql-block">七律.知青回访</p><p class="ql-block"> ——记集体户下乡40周年回访六队之一</p><p class="ql-block">春花绚烂艳阳时,杨柳山村摇翠枝。</p><p class="ql-block">当日芳华入门笑,今朝霜发愧迎迟。</p><p class="ql-block">携妻携子一相聚,飞泪飞觞两任之。</p><p class="ql-block">但愿年年庆高访,庭前倾斝侑心知。</p><p class="ql-block"> 李济民 2015.8月</p> <p class="ql-block">七绝.伉俪</p><p class="ql-block"> ——题当年知青视频</p><p class="ql-block">结伴升平爱意生,下乡坎坷倚肩行。</p><p class="ql-block">且任花丝捧霜鬓,天荒地老奏芦笙。</p> <p class="ql-block">七律.盛宴</p><p class="ql-block"> ——记集体户下乡40周年回访六队之二</p><p class="ql-block">欣然七月好风光,滿目田禾飘黍香。</p><p class="ql-block">转瞬流年逢四秩,欢迎贵客友情长。</p><p class="ql-block">痴心冒雨侍苗垅,顺意回城念梓桑。</p><p class="ql-block">盛宴开怀喧笑语,升平从此是家乡。</p><p class="ql-block"> 李济民 2015.8月</p> <p class="ql-block">七律.欢聚</p><p class="ql-block"> ——致李明玉等诸位下乡知青朋友</p><p class="ql-block">桦岭秋深枫叶红,韶光五十去匆匆。</p><p class="ql-block">辞家父母痴心念,入户锄禾曝雨同。</p><p class="ql-block">纵使蛾眉染霜雪,犹怀岁月友情衷。</p><p class="ql-block">欣逢时代民生好,争做凡尘寿媪翁。</p><p class="ql-block"> 李济民2022.9</p> <p class="ql-block">题李明玉图片三绝</p><p class="ql-block">1、慰儿边防</p><p class="ql-block">堪羡生儿保国疆,胸前佩挂立功章。</p><p class="ql-block">从军一展少年志,无愧中华热血郎。</p><p class="ql-block">2、陪母出游</p><p class="ql-block">一任春风寒露凉,相陪老母出家乡。</p><p class="ql-block">孝心滴尽千颗汗,车上欢欣白发娘!</p><p class="ql-block">3、送儿北大</p><p class="ql-block">自古生儿耀祖先,北京录取乐空前。</p><p class="ql-block">莘莘学子可知道,至爱娘亲地上眠。</p><p class="ql-block"> 李济民 2021.8月</p> <p class="ql-block">七绝.听尤原波刘迎生放歌席上</p><p class="ql-block">流年四五易娇姿,莫怨相逢岁月迟。</p><p class="ql-block">一曲高歌遏云碧,青春长葆少年时。</p><p class="ql-block"> 李济民 2020.5月</p> <p class="ql-block">题李明玉图三绝</p><p class="ql-block">1、背上娇儿</p><p class="ql-block">千斤重担上层楼,酷夏严冬热汗流。</p><p class="ql-block">背上娇儿且安睡,娘亲背尔度春秋!</p><p class="ql-block">2、环卫颂</p><p class="ql-block">缘赖工薪维此生,腰拖童稚后边行。</p><p class="ql-block">路人触景扪心问,乱甩垃圾太酷情。</p><p class="ql-block">3、长城</p><p class="ql-block">稚儿染恙信心高,要到烽台走一遭。</p><p class="ql-block">背上长城非好汉,自行万里是英豪!</p><p class="ql-block"> 李济民 2021.7月</p> <p class="ql-block">七律.秋聚杰远楼</p><p class="ql-block">转瞬苍黄四十秋,梨香再聚酒家楼。</p><p class="ql-block">辞城欲展少年志,沐雨几经禾垅头。</p><p class="ql-block">但惜韶光染丝鬓,长将友谊化歌喉。</p><p class="ql-block">高天亦滴痴心泪,挥手双双送醉眸!</p><p class="ql-block"> 李济民 2018.8.19</p> <p class="ql-block">七律.再聚插队知青朋友们</p><p class="ql-block">怅忆当年七五秋,僻村处处使人愁。</p><p class="ql-block">锄禾几度劳筋骨,风雨曾经醒醉眸。</p><p class="ql-block">莫道韶华羞画阁,应怜岁月唱高楼。</p><p class="ql-block">余生珍惜时光好,聚散天涯无日休!</p><p class="ql-block"> 李济民 2020.5月</p> <p class="ql-block">七律.应邀万客来(通韵)</p><p class="ql-block">风吹杨柳藕花香,明玉相邀二道江。</p><p class="ql-block">回首韶华年月短,纵眸乙巳友情长。</p><p class="ql-block">席前品酒童孙俏,心上忆他飞叶黄。</p><p class="ql-block">欢庆升平五十載,来春宴聚步楼堂。</p><p class="ql-block"> 李济民 2024.7.21</p> <p class="ql-block">6月2号至12号,参加中华诗词在河南郏县举办的第九届高级研修班期间,参观了郏县“广阔天地大有所为”纪念馆,进一步了解到知青下乡的原尾。现在把相关图片、文字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李济民2025.6.13</p> <p class="ql-block">七绝.知青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题郏县知青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伟人号令出京台,风动春潮郏县来。</p><p class="ql-block">栽下幼苗千百万,终成家国栋梁材。</p><p class="ql-block"> 李济民</p><p class="ql-block"> 2025.6.5</p> <p class="ql-block">感谢各位关注的朋友点赞、留言、分享此篇!同时在迎来乡五十周年之际,祝愿当年下乡的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青春不老!</p><p class="ql-block"> 李济民2025.6.13</p> <p class="ql-block">1953年到1956年,是农业合作化初级社阶段。从1954年春开始,郏县大李庄乡在农业合作化规划中,把回乡的三十二名初中、高小毕业生,分配到老社和七个"社架子"中去,成功的解决了农业社缺少会计、记工员的难题。这个独创性的经验,对农业合作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1955.9.4日,毛主席在批示许昌地委农业合作化工作报告中,这样指示:“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知识份子,应当高兴的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p><p class="ql-block"> 1955年8月9日,北京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北大荒萝北县。1955年10月15日,一支由98名热血青年组成的“上海市志愿垦荒队”,也来到了江西省德安县九仙岭。这些都可以看作是知青下乡的先驱。</p><p class="ql-block">‌ 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发布指导知青下乡的纲领性文件,是在1964年初。《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的发布,标志着知青下乡运动开始得到国家层面的正式引导和推动。此后,知青下乡的规模逐渐扩大,特别是在1966年至1969年期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大学停止招生等原因,大量城市知识青年被动员到农村接受再教育。</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大规模下乡(1955-1961年)1955年8月9日,全国首次组织城市中小学毕业生下乡插队,参与农业生产。这一阶段以试点为主,重点动员农村籍毕业生回乡,同时安排部分城市青年到农村。</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动(1962-1966年)</p><p class="ql-block">1962年起,国家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下乡。1963年中央出台指导文件,明确要求城市青年参与农村建设,至1966年累计动员约129万人。</p><p class="ql-block">第三次高(1968-1978年)</p><p class="ql-block"> 1968年岁末,毛泽东发出“ 知识青年应投身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此乃当务之急”的指示。</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城镇青年响应号召下乡,形成第三次大规模下乡。从1968年至1978年,全国约1700万知青被安置到农村,成为知青运动的高潮阶段。 </p><p class="ql-block"> 正如温铁军老师在他的《八次危机》一书中写到的那样:“1974-1976年最后一次上山下乡,与20世纪50年代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形成的巨大成本向农村转嫁的情形并无二致,20世纪70年代国家连续通过负债引入西方设备促进工业结构调整的举措也如影随形地产生了巨大制度成本:国家债务演化为财政赤字,连续几年突破百亿,造成投资下降,导致1974年的城市就业危机,路径依赖地向农村集体转嫁危机代价——第三次上山下乡运动开始”。</p><p class="ql-block"> 回城的起因与艰难历程:到1978年末,全国下乡知青达二千万人,在乡下的有一千万。 其中有200万是建设兵团战士。中央知青工作40条规定,这部分人的身份变成了职工,不再享受知青待遇。永无回城的希望。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7分场职工,上海女知青徐玲先母子因难产去世。引发农场知青强不滿,抬着遗体前往州府景洪请求说法。云南省委没有拿出合理解决的办法。第四天,中央一位领导出面,同意追究医生责任,给死者殉职待遇,召开追悼会。</p><p class="ql-block"> 回场途中遇到上海知青丁惠民组织的大罢工队伍。12个农场的知青参加了这次罢工活动,向省委提出了要求,但是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p><p class="ql-block"> 1978年12月14日,罢工知青向景洪州委提出北上请愿的申请,没有得到答复。这时,丁惠民收到北京的两封信,透露了中央高层知青新政策。他们毅然决定北上,同时发表了“北上请愿并致党中央、华主席、邓副主席的一封公开信”。请愿团冲破州委阻挠,到达昆明。但是,云南省委和中央领导都不同意他们北上请愿的行动,要求他们立即回场参加革命,参加生产。12月28日,百多名知青代表在昆明卧轨三天三夜,阻断了包括发越南前线军列在内的所有列车。12月31日,北京同意接待他们,代表团限制在30人以内。 </p><p class="ql-block"> 1979年1月2日,他们到达北京,但是没有人接待他们。于是组成队伍,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挺进是。1月3号才有人通知他们等候接待。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民政部部长程子华终于接见了他们。</p> <p class="ql-block">七律.追忆</p><p class="ql-block"> ——当年知青黑石沟山庄招饮</p><p class="ql-block">白发青丝五十年,今朝相聚怅难全。</p><p class="ql-block">回眸父母别楼阁,背负行囊赴大川。</p><p class="ql-block">日暮几多返城梦,菊香曾盼月儿圆。</p><p class="ql-block">纵然花谢红颜老,尚忆升平那段缘。</p><p class="ql-block"> 李济民2025.8.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