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故事】大山的呼唤—鄂西北三线建设侧记

汉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  (文/原创 图片/网络 致谢)</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前些年十月的一天,我乘坐从襄阳开往丹江口的中巴客车准备探亲。从喧闹繁华的襄阳城开出不久,一位大妈便拦车要上来。司机师傅问:“到什么地方?”,“红山嘴”。司机师傅热情开门欢迎上车。比司机更热情的是坐在第二排的一位老人,他操着北方口音,忙招呼落坐,两人热情交谈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坐在后排,从他们断断续续的交谈中得知,他们原來都是红山嘴一处有名的机械厂(其实是兵工厂)退休职工。工厂早已搬到襄阳,只有一些老人还在厂住宿楼,他是到襄阳新工厂看望儿子回老厂的。老人不无感慨地说,当年他是和部队战友为支援三线建设集体转业到该厂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汽车在平坦宽阔的公路上飞驶,公路两侧一排排绿色林木在车窗向后掠过。此时,随着老人互相讲述,我的思绪则被打开,一些关于鄂西北三线建设的轶闻趣事不时在脑海里闪过。有道是一叶知秋,多少可见当年盛况给人们的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湖北省襄阳市古城一角)</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线建设是毛主席在60年代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这是新中国处在各种强大外来势力包围下,举全国之力一进行的一場盛大的自强运动。国家建委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工程要“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鄂西北是大三线建设的重要地方,我们人在丹江口但仍感到三线建设的前进步伐和快速节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湖北省丹江口市)</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二汽车制造厂是1969年在湖北郧阳一个叫十堰的山区小镇开工兴建的,丹江口火车站附近有一幢四层的红楼房,这是当年颇富盛名的二汽招待所。由于武汉到十堰的火车交通线还未建设好,到二汽的职工大都要经过此地住宿一晚,第二天再转乘汽车翻山越岭一路颠波到十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段时间里我们每天都会看到操着不同口音,从全国各地朝气逢勃地奔向十堰的人。在奔向十堰二汽的人流中,有长春第一汽车厂的老领导,也有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的干部,正是在他们的援建下,才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十堰建成闻名天下的汽车城。从二汽丹江口招待所的红火日子里,我们仿佛能听到十堰二汽铿锵有力奋勇前行的脚步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被称为中国卡车之都的湖北省十堰市远眺)</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坐落在丹江口金刚山脚下的文化部文字六0五厂,也是六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由上海字模二厂迀至而來。上海人时髦的衣着打扮,轻清柔美的吳语,严谨的工作态度都给这个山区小城市带來一股令人为之一新的春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七十年代初,文化部有一批名流文人下放到这里学习劳动,这些名人在当时报纸电台才能知到。我的一位同学有幸经人介绍慕名夜晚前去拜访,通过近距离的接融交流,啼听了大师们的亲切教诲,感受了大师们儒雅风范,他回来眉飞色舞,津津乐道,颇有感慨地对我说过真不虚此行大开眼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著名书法大家启功先生题写的厂名)</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武当山附近的丁家营公社是总后勤部生产军用被服的重要基地,它也是三线建设时期由好几个军工厂援建的,这其中就有來自武汉硚口区老牌知名军用被服厂的职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一位年轻人经人介绍认识了这家援建新厂职工的女孩,他亲自乘火车到大山工厂见到了这位姑娘,双方都很满意。不过女孩父母竟要他们第二天拿结婚证结婚,这位年青人深感意外婉拒回汉了。多年后,这位年青人在茫茫人海的武汉中竟与女孩相遇了,女孩己嫁人回汉,不过己离婚,独自带小孩过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我听年青人讲到这个故事时,心情很沉重。参加三线建设的职工希望自已的孩子能重回大城市生活是完全可以理解和值得同情的,他们献完上半生,又要献下半生,为三线建设作出了多大牺牲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八一电影制片厂湖北分厂)</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有一位同学的父亲我们称为贾伯伯,当年从武汉军区政治部转业时,就被当时湖北省主要领导看中,派他到松滋县一家重要兵工厂担任领导,后來又来到襄阳一家名为机械厂实为兵工厂的厂里担任厂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离休的时候,厂里特地在武汉一家小区购置楼房安排老人家,不过新任厂领导在登门拜访中告知,由于当时厂生产转型还未有大起色,经济效益不太好,老领导每月的电话费只能报销区区数元人民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位从河北南下的老八路,党的高级干部体谅工厂当时的难处竟毫无怨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是三线建设精神,这位老干部以身作则真正体现了三线建设精神,当我知道后久久都为之感动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大山里的城市和三线工厂)</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鄂西北的祟山峻岭里兴建了很多为二汽配套生产零部件的厂家,也分布有很多神秘的兵工厂,老营就是当年丹江口市三线建设中比较有名重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纪念武汉知青上山五十周年的活动时,我们乘车曾参观过这个地方。铺着水泥路面的公路穿过厂区,有半新的旧厂房,还有绿荫中的居民楼房,可以想见当时工厂的气派规模和红火兴旺。可惜,人去厂空,我们参观时己显冷清,估计和我同车的老哥厂一样都搬迁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其实,改革开放后,以二汽为代表的鄂西北三线工厂大都走出大山,浴火重生,走进辉煌新时代。十堰二汽的东风汽车公司早已落户武汉,闻名全国,享誉海内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东风汽车驶出深山迁都武汉)</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随着“吱”的一声刹车,中巴客车在公路旁停下,我的思绪也回到眼前。红山嘴己到,坐在我前排的老哥和大妈下车了,他们还要走一阵子山路才能回到他们当年生活工作的老兵工厂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望着两位老人浙浙消夫的背影,我不仅肃然起敬。三线建设在客观上造成了新中国第一次对西部的开发,对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中国经济建设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正是无数象他们一样的三线建设者们激情燃烧奋力拼博,才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迎来中西部落后山区的一片生机,我认为他们是无愧于党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是真正的共和国脊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向曾经参加过三线建设的人们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