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行随记》之二十四</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28日</p> <p class="ql-block"> 今天驶离新疆,内心不免有种庄重回望仪式感。漫漫征程滚滚沙尘中,多少壮丽风光尽在视线之中;声声管弦轻歌曼舞,多少风情皆在脑海浮现;胡马嘶天牧野鹰扬,多少古老传说仍在胸怀激荡。带着这样的情怀,在从哈密一直向东,奔向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路上,迎着明媚的阳光,耳畔还是听了无数次的《新疆是个好地方》,真是歌词道出此时心境,因为感觉与旋律完美和谐。</p> <p class="ql-block"> 这段681公里路程,都在沙漠戈壁中穿行。其实从新疆哈密到内蒙古额济纳两地之间并不接壤,中间还有甘肃地界100公里的路段。由连霍高速再入G7京新高速,一路畅达顺利抵额济纳。这里位于内蒙古西部,雄壮高耸的阿尔泰山巅连至此,与浑厚苍茫的蒙古高原相聚,于是这里就有了浩瀚无垠的广阔,也有了丘陵沟壑的起伏,更有了声名远播令人惊叹的胡杨林。</p> <p class="ql-block"> 去郊外胡杨林的路上,我明显感觉这里与内地大多数城市截然不同,宽阔的街路上,没有熙熙攘攘的行人和川流不息的车流。地域形成风俗,水土滋养禀赋。天苍苍,野茫茫的空旷与舒朗,豁达奔放的豪爽情怀,正如腾格尔演唱《蒙古人》感人曲调和质朴歌词,让深爱这蓝色天空、洁白云朵、碧绿草原的旅行者感同身受。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只有这样的生态环境中,胡杨才彰显独特的顽强个性。</p> <p class="ql-block"> 一个巨大“M”造型的景区大门,设计理念既别出新裁夸张变形,又植根于就地取材。听说设计者受二道桥两颗棵千年胡杨伸展的树枝造型启发,多么虔诚地守望,多少赤诚地相助,共同构成的神奇姿态,于是门中通过的行人,记住了这样的寓意。而扑入眼帘的大字标语“三千年的守望,只为等待你的到来”,叫人有一种慷慨悲歌的意境。苍凉雄劲是顽强抗争的精神,也是激发穿行胡杨林深处内在因由。</p> <p class="ql-block"> 想着“三千年的守望”这句诗意般夸张文字,大概道出了胡杨生命与精神的内涵。因为古往今来描写胡杨,多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这句名言。生生死死三千年,从一颗种子落入土地之中,胡杨便开始了与苦难抗争,经历煎熬,阅尽沧桑。它以其倔强的性格,以其别样的造型,构成树木中的标新立异,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演绎着大漠独有的坚定守望者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没有进入景区,而是沿着一条森林防火通道,渐渐地走入胡杨林深处,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胡杨,最能看出它的特性。额济纳的名称意为“黑水”,这个地区还有个湖叫居延海,河和湖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尽管流量有限和飘移不定,但这里毕竟比我们经过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好一些。由于今年气候原因,尽管九月下旬已至仲秋时节,林中只是偶见有些胡杨叶子略呈微黄,大多数还是泛着浅绿。</p> <p class="ql-block"> 狭窄的林中小路两侧都是胡杨树,这里既看不见河水也望不见湖波,也许是沙土下地下水层比较浅,我看到的胡杨枝叶繁茂,树下还生长着稀疏的野草。当地牧民赶着羊群在胡杨林中放牧,胡杨下游动的羊群,为这里孤寂沉默的胡杨带来暂短的陪伴。沙化的贫瘠土地,让植物有一种扎根深处,汲取有限水分的能力,放牧走进胡杨林深处,也是逐绿而行逐草而牧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 在疏密毫无有序自由生长的胡杨林中穿行,我抚摸旁支斜出斑驳累累的枝干,是向这从遥远岁月中走来风尘仆仆的跋涉者虔诚叩问?还是在轻风中树叶沙沙作响声中,倾听它在述说沧桑往事?在这秋高气爽的仲秋,在这远离喧嚣的寂静之处,只有默默地冥思苦想,可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交流,也只有在这样的天地之间,心灵的对话,才会在认识生命存在意义上有所升华。</p> <p class="ql-block"> 面对棵棵粗壮的胡杨树,我想到古往今来,多少诗文对其坚韧旺盛生命力讴歌称颂,就是因为胡杨不同于一般树种扎根沃土,而是在十分恶劣的自然生态条件下,从诞生那时起就不断抗争得以生存。我知道,脚下的林地是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北缘部分。胡杨不但在沙漠中汲取少得可怜的水份,而且发达庞大的根系固定了流动沙丘,同时又为黄沙漫漫的大漠,涂抹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p> <p class="ql-block"> 我读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和茅盾的《白杨礼赞》,在名山大川和黄土高原上,也曾仰其风彩。而胡杨植根于人迹罕至的荒漠之中,不求闻达只为千年守望。如是看来,胡杨定位于生生不息精神永恒,其自身与松树和白杨品格一样,在自然生态如此恶劣条件下,更具有不屈不挠的韧劲和执著。当秋霜过后,满目苍黄的炫目,它更以自身的苦难辉煌,诠释生命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