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巴尔干半岛(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 波黑)

夏克兰

<p class="ql-block">  波黑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中西部,总面积51209平方公里,拥有24.5公里的海岸线。境内以山脉为主,迪纳拉山脉贯穿全境,河流较多,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利资源。总人口为353万,其中波斯尼亚克族占总人口的50.1%,信奉伊斯兰教,简称穆族,塞尔维亚人占总人口30.8%,信奉东正教,简称塞族,克罗地亚人占总人口15.4%,信奉天主教,简称克族。这个国家的组成很奇特,它是由两个实体(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和一个特区(布尔奇科区)组成。它的政治体系也是全世界独有的,它的国家元首由三人组成,称为波黑主席团,由穆族、塞族和克族各出一人组成,每届任期四年,三族代表每八个月轮值一次来管理国家。</p> <p class="ql-block">波黑地图</p> <p class="ql-block">波黑的地形图,图上很直观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山地国家。</p> <p class="ql-block">波黑联邦、塞族共和国和布尔奇科特区各占的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波斯尼亚克族(也称穆族)妇女服饰</p> <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妇女服饰</p> <p class="ql-block">克罗地亚妇女服饰</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巴尔干半岛是欧洲战争的火药桶,那么波黑就是这火药桶上的导火索,为什么这么说,这就要说说波黑的前世今生了。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部分斯拉夫人南迁到巴尔干半岛,12世纪建立波斯尼亚王国。146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巴尔干半岛,带来了部分"原生”穆斯林,在利诱胁迫的政策下部分南斯拉夫人改宗穆斯林,这便是后来的穆族(波斯尼亚克族)。1908年波黑易主,成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原克罗地亚公国的南斯拉夫人信奉了天主教,这就是后来的克族。而黑塞哥维那属于塞尔维亚公国,这里的南斯拉夫人吸纳了拜占庭的东正教,成为現在塞族。但在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眼里,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是一体的,但版图被奥匈帝国撕裂了。1914年6月28日塞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了奥匈帝国王储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斯拉夫人成立了斯拉夫王国,二战南斯拉夫人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成立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波黑是其中的一个联邦共和国。 1991年6月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的三个民族因国家前途,土地划分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原本都是南斯拉夫人却被世界列强撕裂成不同信仰的三大民族,因复杂的历史和宗教因素,其中的恩怨情仇极深。波黑的著名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里奇曾说过:他们的爱那么的遥远,而他们的恨又那么的近。穆斯林望着伊斯坦布尔,塞尔维亚人望着莫斯科,而克罗地亚人望着梵蒂冈,他们的爱在那儿,而他们的恨就在这儿。</p><p class="ql-block"> 1992年3月3日波黑宣布独立,民族矛盾骤然激化,为了争夺土地和利益,波黑战争爆发,厮杀混战三年多,生灵涂炭、焦土遍野。1995年11月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波黑三方领导人在美国的主持下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波黑战争结束。战争让波黑人民饱受摧残,经历了数不尽的灾难。国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几近崩溃,在国际组织的授助下,波黑人民也携起手来重建自己的家园,但現在波黑还是欧洲是最贫穷的国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波黑战争巳过去近三十年,这个从战争中走出来的国家现在究竟怎么样了,我们迫切地想去看看。离开克罗地亚,大巴在喀斯特地貌的山谷,顺着蜿蜒清澈的河流边上的国家公路一路向前。我们的第一站是波黑的南部小城莫斯塔尔。</p> <p class="ql-block">  莫斯塔尔这座古城建于十五世纪奥斯曼帝国时期,人口有十万左右,内雷特瓦河穿城而过,河上有座1566年由土耳其工程师建的石拱桥,桥名叫莫斯塔尔,就是守桥人的意思,小城因桥而得名。穆族人与克族人分河两边而居,而桥又把两族人联系在一起。古朴的小镇建筑和美丽的河谷风景,吸引了许多世界游客。2005年世界教科文组识把莫斯塔尔古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莫斯塔尔古城,可以看出画面里的土尔其风情。</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古城街道,石头建成的房子,鹅卵石铺成的街道,处处展现了16世纪波斯尼亚风情和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走进莫斯塔尔小城</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被战争破坏了的房子,当年波黑战争莫斯塔尔是其中重要的战场之一,先是塞尔维亚族对战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塞族被打退后,穆族和克族又围绕对莫斯塔尔城的控制权大打出手。</p> <p class="ql-block">  墙上的弹孔还清晰可见,似乎还在诉说这个古城那段可怕的、不堪回首的内战日子。</p> <p class="ql-block">  小城里波斯尼亚风情的建筑藏在许多古朴的石头房子中。</p> <p class="ql-block">小城里的老街巷</p> <p class="ql-block">内雷特瓦河穿城而过。</p> <p class="ql-block">河流的一边是清真寺的宣礼塔。</p> <p class="ql-block">另一边是教堂的塔楼。</p> <p class="ql-block">  横跨内雷特瓦河著名的莫斯塔尔古石桥,桥宽4.55米,桥长27.34米,拱桥最高处距水面20米。</p> <p class="ql-block">  在莫斯塔尔桥附近的街边,摆着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上面刻着不要忘记93年,原来是这座古桥在1993年,两族人混战时不知被哪方炸毁。波黑战争结束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莫斯塔尔市在2001年准备复建这座古桥,人们打捞起河里被炸掉的石料,再加之附近采石场的石头,照古桥原样修复,在2004年内雷特瓦河谷上彩虹般的莫斯塔尔古桥死而复生了。2005年世界教科文组织就把古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桥头堡</p> <p class="ql-block">  桥上的观光客熙熙攘攘,但中国人很少。</p> <p class="ql-block">  桥面上的石头四百多年来被来来往往的过桥人的脚磨光了,由于我们来前下过雨,走在上面很滑,过桥的人都走得小心翼翼。</p> <p class="ql-block">  拱桥最高处站着一位身强力壮的当地汉子,要为游客们表演跳水,这桥高二十米,往下跳有点让人心惊胆战。据说最早往下跳的年青人是为了向心爱的姑娘表示自己的勇敢。我们等了好久也不见他跳,后来才看到有人来收钱,要收滿100欧元才跳,原来这已变成商演,成为当地人谋生的手段。在领队的催促下,我们不得不离开,他跳下去的场景我们没有看到。</p> <p class="ql-block">这是别人拍下来的跳水场景,也算满足一下我们的好奇心。</p> <p class="ql-block">  在莫斯塔尔小城路边快餐店,坐下来喝喝可乐,看看风景很是惬意。</p> <p class="ql-block">  体验一下当地人吃快餐的感受还挺不错的,只是这个夹着牛肉饼和蔬菜沙拉的汉堡实在太大,没法一次消灭它,新鲜出锅的炸薯条,沾着蕃茄酱很是可口。</p> <p class="ql-block">大巴沿着盘山公路离开美丽的莫斯塔尔</p> <p class="ql-block">  离开莫斯塔尔,我们要去80公里外的波黑首都萨拉热窝。汽车沿着德里纳河右岸走,景色非常不错。然后进入盘山公路,公路狭窄,路况也不好,大巴前进的速度很慢,好在领队让我们在大巴上观看了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照片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  那些电影中被遗忘的人物、情节、场景,又重现在眼前,我们将要去到故事发生的城市,不由得有点激动。</p> <p class="ql-block"> 波黑首都萨拉热窝</p><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位于萨瓦河中游的支流博斯纳河的上游附近,群山环抱,风景秀丽。人口约45万,是波黑的第一大城市,新城区是现代化都市的景象,老城区保留了许多中世纪的建筑,石板路的小街巷纵横交错,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和犹太教堂这些宗教建筑共同构成老城区的多元化景观,使其被誉为欧洲的“耶路撒冷”。</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代人不知道“波黑”的人很多,不知道“萨拉热窝”的人就太少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影院里播放的电影屈指可数,那时国内引进了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当时各地的电影院可热闹了,人们蜂拥而至。至今这两部片子的经典句子和插曲“啊朋友再见”我们还记忆犹新。我们从战争中认识了这座城市,认识了保卫祖国、保卫萨拉热窝的英雄的波黑人民。</p><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这个美丽而又命运多舛的城市,在上个世纪经历了三次残酷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一次竟是比世界大战更为惨烈的波黑战争。现在硝烟散去,战争远离。在和平的日子人们和谐相处,战争废墟上建起了新楼房,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快到萨拉热窝了,公路边的景色也变美了。</p> <p class="ql-block">  大巴进入萨拉热窝城,周围的山体全被绿色森林复盖,红顶黄、白色墙的民居散落在绿树丛中,风景越来越好看。</p> <p class="ql-block">城市的高楼大厦在绿树丛中忽隐忽现。</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萨拉热窝出现在我们眼前(网上的照片),米里维茨河穿城而过,河上有好几座小桥把市区两岸连结起来。</p> <p class="ql-block">城边上还有被战争摧残过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  进入城市中心,新城区的建筑与其他欧洲的建筑风格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  看到清真寺的宣礼塔,我们就知道快到巴什查尔西亚(意为主要市场),这里是萨拉热窝的历史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  在巴什查尔西亚中心广场上的塞比利喷泉,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塞比利”意为建在水流经过地方的建筑,它建于1753年奥斯曼帝国时期,最初是供伊斯兰信徒净身和饮用的,现在人们都在这里取水喝。据传说游客如果饮用了这里的水就会重返萨拉热窝,这给塞比利喷泉增添了传奇色彩。这个广场有好多鸽子,因此人们又称这里为鸽子广场。</p> <p class="ql-block">  在广场的四周有很多这样商业小街</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上来来往往的穆族人。</p> <p class="ql-block">  街巷很是热闹,两边商铺里琳琅满目全是土耳其特色商品,身处街巷的我仿佛又来到了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p> <p class="ql-block">  老城区里还有许多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老城区里的市政厅,波斯尼亚多元文化主义的典范建筑,2014年后成为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耶稣圣心座堂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堂,建于1884—1889年间。</p> <p class="ql-block">  这条街面上有一条白色的标志,上面的文字意思是:萨拉热窝文化交汇处,箭头E往东是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老城区,箭头W指向西是欧洲建筑的新城区,萨拉热窝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格茲.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建于1531年是波黑最大的清真寺,是萨拉热窝最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这也是当年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去时清真寺没有开门</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前大院里的亭子,是供伊斯兰教徒门净身和饮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贝格清真寺的周围寻觅着,《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中曾出现过的在这里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电影里钟表匠牺牲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电影里钟表匠谢德牺牲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我身后就是电影里多次出现的大钟楼。</p> <p class="ql-block">  电影里的场景,瓦尔特正在钟楼上打击德冦。</p> <p class="ql-block">  昔日电影里的铁匠铺的小街,就是我们現在看到的是繁荣、美好、安宁的铜匠街,但愿世界上永远没有战争。</p> <p class="ql-block">  老城区的拉丁桥</p> <p class="ql-block">  拉丁桥是1799年建成的,这是一座非常普通的三拱四孔石桥,桥下里雅茨河静静地流淌,见证了10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p> <p class="ql-block">  1914年6月28日,是塞尔维亚的国耻日(500年前的这一天塞尔维亚在科索沃战争中被土耳其征服),这天奥匈帝国的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来萨拉热窝视查,他们乘坐的敞篷车阴差阳错地停在了拉丁桥边,此时塞尔维亚民族主义“黑手会”成员普林西普正好站桥头一家咖啡馆门口,他是这次暗杀行动的第七位成员,他掏出手枪朝着斐迪南夫妇连开七枪,两人几乎同时死亡。19岁的普林西普自杀未遂而被捕。</p><p class="ql-block"> 1914年7月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开战,随后奥匈帝国的同盟国德国和意大利,塞尔维亚的支持国俄国及协约国英国、法国也先后加入了战争。拉丁桥旁的枪声点燃了巴尔干半岛这个火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场战争在欧洲持续了四年多,33个国家,15亿人卷入了这场战争,造成数千万人的死亡和伤残。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德国帝国和俄罗斯帝国解体,欧洲地图被重新划分,出现了一批新的国家。然而战争并没有真正解决欧洲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反而种下了更深的仇恨,增添了更多的不滿,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但它也推动了世界的变革,激发人类对和平、自由、民族、人权等价值的追求,推动了社会的前进。</p> <p class="ql-block">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及夫人索菲</p> <p class="ql-block">  图画中显示了那时的拉丁桥旁的暗杀现场。</p> <p class="ql-block">  普林西普被捕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十九岁的普林西普,因未滿二十岁没判死刑,但后来在獄里受尽折磨而死。</p> <p class="ql-block">  普林西普在塞尔维亚人的眼里,认为他是为反抗奥匈帝国的侵略和压迫而战,他是英雄。而另一些人认为他是杀手是罪犯,因为他的行为直接导致了数以百万计的人死亡和巨大的社会动荡。因此他的纪念馆和纪念碑是建了又撤,撤了又建,而现在只留下,在桥头他站的脚印和墙上的一块碑文,上面用当地文字和英文向人们述说当年的事。还是一位波黑人说得好:每一个波黑公民,都可以自己判断普林西普是英雄还是杀人犯。但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应试图抹杀它。</p> <p class="ql-block">  我用微信的翻译功能把碑文上的英文翻译成了中文,方便我自己看懂它。</p> <p class="ql-block">  拉丁桥头,后来建了一个花岗岩的大坐椅,据说这叫斐迪南坐椅,没有战争的日子里,坐在这里感受和平的幸福,真好。</p> <p class="ql-block">  大巴开过新城区,我们还是看到街两边的旧大楼的墙面上还清晰留着许多被子弹打过的弹痕,告诉人们这里曾发生过残酷的战争。</p> <p class="ql-block">  大楼上这些旧时的枪弹孔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战争,一定要保卫和平。</p> <p class="ql-block">  这场发生在上世纪1992年4月—1995年12月的波黑战争,是因塞族、穆族、克族为波黑的归属和争夺领土划分而打起来的。1992年3月塞族将萨拉热窝城团团包围,不单是切断了公路,连水、电、食物、药品、供暖全部切断。1425天的围城战中,双方的军人、平民共计死亡1.4万人,其中包括1500名儿童,受伤者超过5.6万人。</p> <p class="ql-block">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的著名导演克尔瓦瓦茨也在这次围城战中,因饥饿而死,他的艺术生命也戛然而止。</p> <p class="ql-block">  战时萨拉热窝城里被炸毁的楼房(网上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下面几张照片是波黑战争记录片中记录的惨烈的屠杀。</p> <p class="ql-block">  在萨拉热窝的城里,我们看到好几处这样大片的墓地,领队告诉我这里面有好多是被战争夺去生命的年青人。</p> <p class="ql-block">  半城烟火,半城陵。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战争的形象,是流血,痛苦和死亡”。</p> <p class="ql-block">  在萨拉热窝城中的狮子墓园安葬着两位同是25岁的年青人,他们就是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博斯克是塞族小伙,阿德米拉是穆族姑娘,他们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情侣。在波黑战争中两族人相互仇杀,他们决定出逃。他们的托人在他们过费尔巴尼亚桥时,请求双方暂时停火。可他们出逃的那一天,愽斯克走上桥,看见对面的阿德米拉也迎过来,再向前走几步,他们就可以奔向自由了,此时枪声响了博斯克倒在血泊中,阿德米拉扑向他时,枪声又响起,两条美丽的生命就这样相拥而去。一位美国记者拍下了这对情侣的最后时刻,并用此来控诉战争的罪恶。</p> <p class="ql-block">  帅气的愽斯克和美丽的阿德米拉生前的照片。 还有波黑人民深爱的成千上万同胞的笑臉,也象博斯克和阿德米拉一样永远消失在墓地里。</p> <p class="ql-block">  波黑战争不仅是军事行动的集合,更是一段骇人听闻的人类苦难史,28万军民的死亡,200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残酷的战争深深伤害了波黑人民。</p> <p class="ql-block">  战争已离去快30年了,萨拉热窝新城建起了好多新楼房。</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在恢复,在发展。</p> <p class="ql-block">  街边咖啡馆,人们在和平的日子里快乐相聚。</p> <p class="ql-block">  向远处看山谷中的萨拉热窝真美,如果没有上世纪的战乱萨拉热窝会更美好。</p> <p class="ql-block">  在波黑边境等待出境,我们的司机正在波黑边境的一个简陋的白房子里办出境手续,不由感概这个国家是太穷了,战争造成的恶果不是一下子能改变的。</p> <p class="ql-block">  波黑人民正在破除种族隔阂,心怀大爱,守望相助,波黑会越来越好。但愿和平的阳光洒滿世界,让人们安居乐业,美丽城乡幸福安康,让群山河谷宁静悠远,和平鸽在天空自由飞翔。</p><p class="ql-block"> 我们结束了波黑的旅行,将又进入克罗地亚去探访《权力的游戏》取景地杜布罗夫尼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