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说伏

鹿鸣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度,真是一种幸福啊!我们的老祖宗,不仅创造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而且还留传下了许许多多农耕时代的传统习俗。每一个优秀的传统习俗后面,都承载着祖先们认识大自然的智慧,每一个优秀的传统习俗,都充满着满满的仪式感。</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北方,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俗,就是暑天里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大家都吃饺子的这一天,就标志着“入伏”了,人们把它称为“初伏”。什么是“伏”呢?伏字原指暑气潜伏于地,象征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伏字也有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每年有三个伏,称为三伏。三伏天,是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首日。</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起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10天),从夏至起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起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10天),总称为三伏。</p> <p class="ql-block">  俗语有云:“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指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天的说法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p><p class="ql-block">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伏”也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p> <p class="ql-block">  农耕时期,物质相对贫乏,适逢伏天,酷热难忍,四体疏懒,食欲不振,兼之蔬菜青黄不接,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弄些简单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的食俗。</p><p class="ql-block"> 头伏吃饺子,是因为饺子是中国人传统习俗里开胃解馋的食物,而且饺子形似元宝,"伏"又与"福"谐音,因此头伏吃饺子的谐意就是"元宝藏福",寓意就是平安度夏。我们的祖先,真是高明,不仅吃出了舌尖上的美味,而且还吃出了舌尖上的文化。我想,这也是头伏饺子盛传至今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  至于二伏吃面,这一习俗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显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实际情况是,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所以二伏吃面,就是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形成身体的良性循环。这既是祖先消抗酷暑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国中医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p> <p class="ql-block"> 在三伏当中,中伏的时间往往较为漫长;到了末伏的时候,人体消耗已经到了一定程度,该瘦的人都已经消瘦了很多,储存的能量几乎消耗殆尽;这个时候就应当多补充一些营养了。</p><p class="ql-block">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我们智慧的祖先,顺应天时,因陋就简,摸索出了一整套完善的食补方法,烙饼卷鸡蛋就是食补当中最显著的一种。烙饼摊鸡蛋中,有食用油,又含有高蛋白的鸡蛋,麦子既新鲜,营养价值又高,在满足人们味蕾的同时,又给身体补充了营养,这是末伏最好的食补方法。</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美友朋友,人在三伏,酷暑难耐,除了用舌尖上的美味来消暑之外,沉浸在中国文化的香气里,也不失是一种度过三伏的好方法。读书能让人心静,心静自然凉。尊请美友朋友也来分享您家乡关于三伏的习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