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澳门(8-9)--岗顶前地及岗顶剧院

石竹山人

<p class="ql-block">澳门历史城区(8)--岗顶前地</p> <p class="ql-block">岗顶前地古称磨盘山,自然环境清幽典雅,人文宗教景观荟萃,置身其中,让人感到无尽的悠闲舒适。由碎石铺成的波浪图案路面,散发着浓郁的欧陆情调。前地上有着几处建于不同时期的欧式建筑,包括建于16世纪末的圣奥斯定教堂、18世纪中期的圣若瑟修院及圣堂、19世纪中期的的伯多禄五世剧院(岗顶剧院)、19世纪末建成并曾属何东爵士物业、现对公众开放的何东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澳门历史城区(9)--岗顶剧院</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1860年的岗顶剧院原名伯多禄五世剧院,是中国第一座西式剧院,岗顶剧院的兴建,中国的土地上从此有放映电影场地,最瞩目的就是意大利的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亚洲首演在这里举行,轰动的场面成为一时佳话。</p> <p class="ql-block">落成后各类音乐、歌舞节目的演出络绎不绝,成为澳门国际音乐节、澳门艺术节等大型文化盛事的表演场地,是昔日葡人社群聚会的重要场所。与澳门社群共渡了百多年风雨的岗顶剧院,不但留下了昔日葡人在澳门休闲娱乐的足迹,至今其功能还延续下去,为澳门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一个优雅而极具特色的表演场地,是澳门表演艺术发展最悠久的见证物之一。每当观众置身瑰丽的剧院欣赏表演节目,都能令他们领略到剧院独特的建筑及文化风彩。它是澳门表演艺术悠久发展的最佳见证。</p> <p class="ql-block">岗顶剧院的建筑及装饰设计玲珑精致,洋溢着浪漫的气息。是澳门现存为数不多的新古典风格建筑,外观带明显的希腊复兴样式,既具有欧洲剧院当时奢华的设计风格,亦符合澳门本地的环境,建筑外墙以绿色粉刷,间以白色的饰条,再配以墨绿色门窗及红色屋顶,在岗顶前地的一片以黄色为主调的建筑物之中既和谐共处又突显个性。</p> <p class="ql-block">岗顶剧院长41.5米,宽22米,中式坡屋顶之屋脊高为12米,屋檐高为7.5米。剧院正立面为一面宽15.7米的罗马圆拱式门廊,门廊顶端以三角形山花收结,其下则是由四组爱奥尼柱式倚柱组成的三个券洞,券洞宽约3米,而八条倚柱均长约6米,山花及柱子上装饰较为简单,令立面看起来更为雄伟、高耸。</p><p class="ql-block">剧院入口有一个户外平台,昔日能远眺南湾景色,大楼正立面以爱奥尼古典柱及罗马圆拱组成入口拱廊,有遮阳挡雨的作用。剧院上部是三角形古典山花,中央有象征音乐艺术的竖琴半浮雕装饰。</p> <p class="ql-block">与正立面不同的是面向岗顶前地之侧立面,其墙上连续开满九个宽2.45米的罗马圆拱式落地大窗,进一步加强屋面水平感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浑厚的气度。</p> <p class="ql-block">岗顶剧院平面作纵向布局,圆形的观众席前后布置了前厅及舞台,观众席呈蚬壳形排列,设置有276个座位,舒适又宽敞。</p> <p class="ql-block">剧院前厅高垂的古老水晶吊灯增添了神奇又浓厚的艺术气氛</p> <p class="ql-block">前厅剧院入口</p> 剧院舞台 一楼观众席呈蚬壳形排列 <p class="ql-block">二楼观众席呈月牙形,依靠楼下十条排列成弧线的柱子支撑着。</p> <p class="ql-block">两侧是可供休息的长廊,长廊上设有楼梯直达二楼观众席。</p> <p class="ql-block">2005年7月15日,《澳门世界遗产》邮票在澳门发行,其中包含一枚主图案为岗顶剧院。</p> <p class="ql-block">2010年7月15日,《世界遗产–岗顶前地》邮票在澳门发行,其中包含一枚主图案为岗顶剧院。</p> <p class="ql-block">2008年中国银行发行50元澳门币正面图案为岗顶剧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