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sUSULikUgYSUehZv6OxTQ"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转自【南师如是说】</a> 禅宗云门祖师就说过,“我有一宝,秘在形山”,我们大家都受形体所限。所以《西游记》那个孙悟空,被佛的手掌心一翻就把他压在里头,叫做五指山,就是五大把他压住了。孙悟空在里头没有办法,把头伸出来,这个头脑还灵光,就是跳不出来。我们思想灵光,但跳不出这个肉体。<br><br>孙悟空后来碰到唐僧,他说:“师父你救我!”“我怎么救你啊猴子?”他说:“山顶最高处有一个符咒,观音菩萨贴在那里的,只要把那一张撕掉,我就跳出来了!”唐僧爬到山顶一看,原来是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这样一撕,孙悟空“咚”一下跳出来了。哈!这个是修法啊!怎么跳出来呢?行善。<br><br>——《我说参同契》<br><br>「乐勤集善根」,这个和上面都是连着的。坚持戒做到了,修养由外再打进来,由忍辱达到内心的柔、和,没有任何地方不使人有祥和之气,个个喜欢。学佛的人有一句话,未曾学佛先结人缘,就是学佛第一步要广作布施,先结人缘,然后结一切众生缘。但是许多人不自我反省,看到任何人都讨厌,人家看他也讨厌。为什么不得人缘?因为他心地上道德根基不够,多生累世不修忍辱,不得柔,不得和,因此在轮回中慢慢打滚吧!功德不会圆满。心性能够修养到柔,柔而到达祥和,那就人见人爱,是人人都喜欢的菩萨境界,功德圆满。要乐于在这一方面修,才是佛道。<br><br>我们晓得,一切众生平常日用之间,动坏念头比好念头多得多。前面讲过儒家等于是佛教的律宗,都讲戒律的。我们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读《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这两本书。你们年轻人没见过,我们小时候读书,书桌子旁边有一张纸,叫作功过格,这个纸上有很多圈圈,一个月一张。每天检查自己的心念行为,有不好的,就拿黑笔在圈圈里点一点,有好的,就拿红笔在圈圈里点一点,然后定期检查,到底是黑点多还是红点多。……<br><br>善要下根啊!我们有时候也动了善念,动了善心,但是不入根。刚要对人好一点,善事做了一点,忽然另一种刺激环境来了,就什么都不管了,恨起来比不行善的时候还要恨,这是善根没有成就,所以修道不会有成果的。要「勤集善根」,这就是你们同学经常不大注意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那里头特别注重这东西,可惜你们只把它当作佛学的名词。修道学佛,戒、定、慧,不能完成就是功德不能圆满,功德如何圆满呢?就要勤集善根,行善要种下根基,深深埋根下去才能成就。<br><br>「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注意!要乐勤集善根以后才真正得到禅定。你们有的经文本子把这两句圈点成上下句,等于一正一反。所以我们修道打坐为什么不能到达禅定的境界呢?因为善根的根基不深。根基不深不能成长的,所以你们打坐做功夫有时候好、有时候坏,进一步退三步。有时好个几天就不得了,穷人得宝,「抖」起来了,结果穷人抖起来进了精神病院,因为善根不深啊!必须要勤集善根以后,才能真正得到禅定之乐,永远不散乱了。实际上什么是禅定呢?行善就是禅定。禅定到了,必然念念行善。所以看你真有没有定力,只要看你有没有行善就知道了,不是看你能盘腿多久。但是盘腿也是要的,这是习定,练习定的基本功夫。真得定了,盘腿、放腿、走路、睡觉,无一不在定中,这要善根成就才做得到的。<br><br>——《维摩诘的花雨满天》<br><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PfSN-017kK9qVbtqxML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南怀瑾先生:这是真的“了生死”,嘱咐你一句话,千万不要搞错</a></div> <h5>【怀师箴言】学佛的人都想了生死,怎么样是真正的了生死呢?我告诉诸位一句话:本无生死之可了,那才能够了生死。</h5><div><br></div>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br><br>老子一听啊,你这个学生不错,原来你已经去看过孔子了。你既然看过他,怎么不接引他呢?使他进一步了解“死生为一条”,了了生死,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生死只是一个过程而已;生命不在一个有形的生死。<br><br>譬如我们死的时候,很痛苦,“哎哟哎哟”地叫,这是形体的生死;那个能叫唉唷,能叫痛的那个东西,不受生死的影响。所以了了生死的人,看生来死去是一样的,这样叫做了生死。千万不要搞错,以为打坐成功了,死后这个世界我不来了;不来你躲到哪里去啊?你躲到月球姑奶奶那里,也没有用啊!姑奶奶要叫你做工的呀!<br><br>所以死生为一条,生死没有什么了不起。处在这个人世间,“以可不可为一贯”,好与坏都差不多。得了道的人,对于生死看成一条了,好与不好,生活优越不优越,做人得不得意,都是一样,是一贯。<br><br>——《庄子諵譁》<br><br>生之与死,为生命之一变迁耳。言其整体,则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生命变迁,如波分水合。故称生死者,为分段式之变迁也。然当此生命旋转不停于轮回之间,谁为之主宰欤?曰:无主宰,非自然,乃因缘之所生。<div><br>——《禅海蠡测》<br><br>“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br>懂了《易经》的道理,像我们学佛、学禅宗的所说的生死,在中国文化看来都是笑话,那是小问题。一个人怎么死、怎么活、怎么来投生等等,在中国文化中那不是问题。</div><div><br>譬如上古时候距离现在几千年前,大禹王就说过“生者寄也,死者归也”的话。生是来观光旅游的,死就是回去,回去休息休息再来。《易经》也是这样说法:“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人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年轻时很调皮,读到这里便报告老师说我懂了!老师很诧异,问我懂了些什么。我说:生是莫名其妙的来,死也是回到莫名其妙那里去。老师哈哈大笑。这虽然是笑话,但懂了《易经》就懂了生死。生死本来是两头的现象,像早上太阳上来了,晚上太阳下去了。生死也等于佛所说的,是分段生死,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至于真的生命、太极是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这一次你生成一个男的,下次再来你要变成女的;这一次变人,也许下一次变狗呢!这就是分段生死,跟佛讲的六道轮回是一样的道理。分段生死,生来就好像这个世界上的观光之客,因此产生了文学的境界。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就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div><div><br>天地就是万物的旅店,所谓光阴就是时间,现代人常说的时间隧道。从宇宙看世界几千年,也不过是个小孩子,是很幼稚的、很短暂的。宇宙不止几千万年。逆,就是欢迎。你来了,店老板当面欢迎你。旅,就是旅馆。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种思想跟我们老祖宗《易经》的思想,是一贯来的。所以死生不成问题。</div><div><br>——《易经系传别讲》<br><br>“悟到死生如旦暮”,真正的了解了,悟了,悟到死生如旦暮,人生出来等于天亮了,睡醒了是活著,死了呢?夜里到了,应该去睡觉了,死生一条,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中国文化素来就讲,“生者寄也,死者归也”,能够悟到死生如旦暮,你才能够得到正信,真正相信了,相信什么?</div><div><br>“信知万象一毛轻”,宇宙万有在庄子的观念中是,“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这个天地就是这一指,整个宇宙万有也就是这一指,就是这么一点;万象万物就是这么一马,整个的宇宙万有像一匹马一样,有马头,有马尾,有马毛,所以说宇宙万有轻如鸿毛。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如果我们真懂了这一品,就懂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换句话说,学佛的人都想了生死,怎么样是真正的了生死呢?我告诉诸位一句话:本无生死之可了,那才能够了生死。</div><div><br>——《金刚经说什么》</div><div><br>要认识清楚,“亦无身心受彼生死”。生生死死是现象的变化,我们那不生不死的真我,并不在此生死上,你要能找到这真生命,才可以了生死。注意,我们那不生不死的道,“非作故无”,不是造出来的,也不是修出来的。你说我敲了好多木鱼,打了好多坐,念了好多咒语,大概可以成佛了吧?哈!那是你妄想!观自在菩萨在“心经”中不是也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修他没有多,你不修他也没有少,它不是造作出来的。空本来就是空,不是你修出来的。</div><div><br>——《圆觉经略说》<b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Dhyf0g0hS72mHQ9MEuZFoQ"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南怀瑾先生:研究《楞严经》,对于宗教哲学科学认识都会更深刻</a></div> <h5>【怀师箴言】这本书的译述,便是本着这个愿望开始,希望人们明了佛法既不是宗教的迷信,也不是哲学的思想,更不是科学的囿于现实的有限知识。但是却可因之而对于宗教哲学和科学获得较深刻的认识,由此也许可以得到一些较大的启示。</h5><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楞严大义今释》叙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怀瑾先生</div><br>(一)<br><br>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br><br>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好的宝镜,观今鉴古,可以使我们在艰苦的岁月中,增加坚毅的信心。试追溯我们的历史,就可以发现每次大变乱中,都吸收了外来的文化,融合之后,又有一种新的光芒产生。我们如果将历来变乱时代加以划分,共有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金元、满清等几次文化政治上的大变动。其间如南北朝,为佛教文化输入的阶段,在我们文化思想上,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融化以后,便产生盛唐一代的灿烂光明。五代与金元时期,在文化上,虽然没有南北朝时代那样大的变动,但欧亚文化交流的迹象却历历可寻。而且中国文化传播给西方者较西方影响及于中国者为多。自清末至今百余年间,西洋文化随武力而东来,激起我们文化政治上的一连串的变革,启发我们实验实践的欲望。科学一马当先,几乎有一种趋势,将使宗教与哲学、文学与艺术,都成为它的附庸。这乃是必然的现象。我们的固有文化,在和西洋文化相互冲突后,由冲突而交流,由交流而互相融化,继之而来的一定是另一番照耀世界的新气象。目前的一切现象,乃是变化中的过程,而不是定局。但是在这股动荡的急流中,我们既不应随波逐流,更不要畏惧趑趄。必须认清方向,把稳船舵,此时此地,应该各安本位,无论在边缘或在核心,只有勤慎明敏地各尽所能,做些整理介绍的工作。这本书的译述,便是本着这个愿望开始,希望人们明了佛法既不是宗教的迷信,也不是哲学的思想,更不是科学的囿于现实的有限知识。但是却可因之而对于宗教哲学和科学获得较深刻的认识,由此也许可以得到一些较大的启示。<br><br>(二)<br><br>依据西洋文化史的看法,人类由原始思想而形成宗教文化,复由于对宗教的反动,而有哲学思想和科学实验的产生,哲学是依据思想理论来推断人生和宇宙,科学则系从研究实验来证明宇宙和人生。所以希腊与罗马文明,都有它划时代的千秋价值。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科学支配着这个世界,形成以工商业为中心的物质文明。一般从表面看来,科学领导文明的进步,惟我独尊,宗教和哲学,将无存在的价值。事实上,科学并非万能,物质文明的进步,并不就是文化的升华。于是在这科学飞跃进步的世界中,哲学和宗教,仍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br><br>佛教虽然也是宗教,但是一种具有高深的哲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宗教。它的哲学理论常常超出宗教范畴以外,所以也有人说佛教是一种哲学思想,而不是宗教。佛教具有科学的实证方法,但是因为它是从人生本位去证验宇宙,所以人们会忽略它的科学基础,而仍然将它归之于宗教。可是事实上,佛教确实有科学的证验,及哲学的论据。它的哲学,是以科学为基础,去否定狭义的宗教;它的科学,是用哲学的论据,去为宗教做证明。楞严经为其最显著者。研究楞严经后,对于宗教、哲学和科学,都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br><br>(三)<br><br>世间一切学问,大至宇宙,细至无间,都是为了解决身心性命的问题。也就是说:都是为了研究人生。离开人生身心性命的研讨,便不会有其他学问的存在。楞严经的开始,就是讲身心性命的问题。它从现实人生基本的身心说起,等于是一部从心理生理的实际体验,进而达致哲学最高原理的纲要。它虽然建立了一个真心自性的假设本体,用来别于一般现实应用的妄心,但却非世间一般哲学所说的纯粹唯心论。因为佛家所说的真心,包括了形而上和万有世间的一切认识与本体论,可以从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实验证得,并且可以拿得出证据,不只是一种思想论辩。举凡一切宗教的、哲学的、心理学的或生理学的矛盾隔阂,都可以自其中得到解答。<br><br>人生离不开现实世间,现实世间形形色色的物质形器,究竟从何而来?这是古今中外人人所要追寻的问题。彻底相信唯心论者,事实上并不能摆脱物质世间的束缚。相信唯物论者,事实上随时随地应用的,仍然是心的作用。哲学把理念世界与物理世界勉强分作两个,科学却认为主观的世界以外,另有一个客观世界的存在。这些理论总是互相矛盾,不能统一。可是早在二千多年前,楞严经便很有条理、有系统地讲明心物一元的统一原理,而且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乃是基于我们的实际心理生理情形,加以实验证明。楞严经说明物理世界的形成,是由于本体功能动力所产生。因为能与量的互变,构成形器世间的客观存在;但是真如本体也仍然是个假名。它从身心的实验去证明物理世界的原理,又从物理的范围,指出身心解脱实验的理论和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大体都与它相吻合。若干年后,如果科学与哲学能够再加进步,对于楞严经上的理论,将会获得更多的了解。……<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