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

亦曦

<p class="ql-block">初见“侘”字,是多年前去日本,我撑伞而行在人声稀少的街头。没有以往游历中满目喧嚷的景象,也没有足以引起新鲜感的风景,只看到一座座黑瓦白墙的庭院,无声卧列雨中。</p> <p class="ql-block">宁静,空灵,眼前的世界除了黑、白、灰,再无其他颜色。我在那一瞬间听到了心沉落的声音,万千繁芜纷纷远去,只愿在此安静听雨。我惊诧于这种凭空而来的有如魔法般的牵引力,竟让一位过客旅人生出如此静定安详之心。而后在转首间看到了这个“侘”字。</p> <p class="ql-block">这个我不知道读作什么的中国字,静立于一面白墙之上,在雨气的朦罩下,透着陌生、新奇以及一丝神秘。</p><p class="ql-block">这个字迅速吸引着我,以至于回国后我细细查阅,知道了它跟后面的那个字一起读作“侘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若对“侘寂”做个简单的定义,应是“素简、寂静、随性……,但这些自然还远远不够解释。</p><p class="ql-block">反应在环境上,侘寂是一种清简甚至是清贫的装饰风格。它以无装饰性来呈现空间的本真与自然,使得那些斑驳的,残陋的,纹理可辨的材质成为环境的组成要素。如一束干枯的花,一面简素的墙,一只陈陋的碗……意在打造一种视觉上的沧桑之色,一种氛围上的黯然之姿。</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很多诗词都可以诠释侘寂之意象。如“留得残荷听雨声”。这份枯荷寒雨中的清冷与寂寥最能表达侘寂精神。</p><p class="ql-block">又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都是展现侘寂之美的传神佳句。</p> <p class="ql-block">侘寂是 “枯滕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人散后,一勾凉月天如水……</p> <p class="ql-block">侘寂之美,寡淡、孤静,仿佛谦卑又觉清高,仿佛极空又觉极满,带人进入无限想象空间。</p><p class="ql-block">如茶道以淡味为宜,但回甘无穷;如琴曲以空灵为佳,但余韵不绝。</p> <p class="ql-block">它以极简之物传递其意韵,让人感受超越物件及环境之外的东西。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既游走在意识边缘,又深埋于内心深处。</p> <p class="ql-block">当你感受到侘寂之美时,身体正迅速抽离尘俗,任沉舟侧畔千帆过,仿佛世间就剩下一壶茶,一曲琴或是一窗雨……</p><p class="ql-block">如此说来,侘寂更是一种心境。拥有了侘寂之心,灵魂就从他顾转为自顾,真正与自己内心接壤。人世间的种种辗转与紧要,皆不再紧要,只觉所得所求不过就是这般平淡素日。</p> <p class="ql-block">这是远离物质世界的种种诱惑与困顿之后,找到的一种平静的满足感,是不惧时光流逝而静享其美的从容随性。</p> <p class="ql-block">当空替代满,简替代繁,心灵就有了呼吸的空间。而后就有了闲,有了静,有了看见。看见破败中的美好,暗昧处的光明,浅淡中的深远,极少处的极多……</p><p class="ql-block">当然,也看见了久掩于世俗的真正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侘寂”并非悲观认命,而是让我们在不完美之中发现美,在平淡之中找到满足,在久处繁华之下生出质朴之心。</p><p class="ql-block">“侘寂”更不是消极避世,是当拥挤的尘世浪潮推着我们向前的时候,能有停下来的智慧与心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