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牛毛细雨大同游(云冈石窟)</b></p>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的“名片”:云冈大佛 云冈石窟 原名灵岩寺、石佛寺,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于皇始三年(398年),将都城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迁至平城(今大同市)。第五代皇帝文成帝拓跋濬即位以后,令名僧昙曜主持复法大业。昙曜选择在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即为云冈石窟之初。 <p class="ql-block">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迁都洛阳(494年)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延续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不过后来多为民间尊佛造像。云冈的开窟造像时间跨度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 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3月4日,云冈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足见其在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进门后大道两侧各13根礼佛柱组成的石柱阵列,代表了从东汉平城传至今日大同,一共十三个门派的延续;其独特的艺术造型和文化意义吸引了游客的目光。 昙媚石壁 1956年,在第20窟露天大佛前出土了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比丘尼昙媚造像之事,据考证此石为北魏景明四年(公元503年)雕刻;2009年将碑文摩刻在此,形成了这座石壁。 <p class="ql-block">“入佛知见” 以一个山门匾额的方式书写,大概是在提醒我们:思维和言行就要进入与佛相关的世界啦……自此,我们正式进入石窟景区。</p> 第一、二窟 洞窟内部 石窟里的中心塔柱 窟外的佛像已经快粉碎了…… 碧霞洞 位于第二窟与第三窟之间,大约开凿于元代,一门五窗,门额题刻“碧霞洞”(现仅“霞”字依稀可见)。此系道教诸神中碧霞元君所居洞府。 洞内仅有一尊佛像(似与此地没啥关系的样子?) 第三窟 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名僧昙曜译经之处。 第三窟主要供奉的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造像。 注意了:佛像的眼睛、身上无数小窟窿,咋回事儿?眼睛像是原来有东西,后被抠掉了;身上的小窟窿呢?据说云岗博物馆里展存着一枚这样的“佛眼”,是从国外获赠回来的,只有一只,不好安回去,只得存放在博物馆……可以去看看。 侧面看菩萨雕像好美,正面看下巴处有重大残缺…… 云冈石窟景区导览示意图(借用网图,有异议即删) 壁画彩绘十分精美…… 第四窟损毁严重…… 第五、六窟外景 第五窟主尊佛像 大佛身躯上有后代维修美化的包泥、彩绘、贴金,因此看不到北魏时期原来的样貌了。(此做法应该不为今天的文保专家赞同吧?) 那时候,宗教人士为寻求庇护,统治者为牧驭百姓,都接受并宣称“如来即皇帝”的说法,第五窟中这尊大佛实际上是北魏献文帝的模样,是他儿子孝文帝为父皇祈福而开凿的,而“昙曜五窟”的大佛,则直接代表着北魏前五位皇帝。 第五窟后室西壁胁侍菩萨,面带微笑,和蔼慈祥…… <p class="ql-block">第五窟后室东壁胁侍佛菩萨像</p> 壁画彩绘 窟门两侧有金刚力士像,上方有菩提树下“二佛并坐”的塑像(这棵菩提树,被称为云冈的“最美圣树”,有此文创艺术品出售)。 第六窟是日未开放 第七、第八窟的位置和外貌 第七窟、第八窟是云冈最早的双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造像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东西文化在这里撞击交融……。 菩萨笑容可掬,估计也应入选云冈最美…… 洞窟穹顶的浮雕彩绘,也是美奂美轮…… 洞窟外有一个古旧的牌子,拍了一张,回家一看,傻眼了,“入宝山空手归”说的就是我们……第七第八窟是整个云冈石窟诸多石窟当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双窟,但由于内部风化等诸多因素,往往游人在参观中会忽略了其中的精彩。我们就是这样,拍了一些照片,多是皮毛,精彩的没看见,或者无意中拍了也不认识。希望大家接受我们的教训。 时隔70多年的对比,拿最后一对来说,明显看出现在佛脸的比以前的模糊了很多……没有人为破坏,单是风沙岁月的磨砺就这样厉害了。(洞窟外面有一些石窟今昔对比和保护修缮的介绍) 原先很多佛窟前建有木构窟檐,史上战乱毁焚又复建加构成今天这样…… <p class="ql-block">五华洞外的楼台门檐是2014年建成的,将破败的洞窟前檐遮挡保护起来……</p> 五华洞 第九至第十三窟,因清代曾施以彩绘,故称为五华洞。 这尊站在狮子身上的佛像在上图中是左侧胁侍位置…… 注意到大佛抬起的腕下有一力士雕像(巧妙的支撑) 第14-16窟外景今昔对比 第14、15窟 挡起来了,今天不开放参观…… 第16—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是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佛身躯高大,雕饰奇伟,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 第16窟(昙曜五窟之一)好像没印象、没拍到照片?这是洞窟外面展板的图片 第十七窟(昙曜五窟之二) 这是云冈早期唯一的交脚弥勒菩萨大像,面部风化严重…… 思惟菩萨 以手支颐,面带微笑,呈“舒相坐”……似应入选云冈最美? 第十八窟(昙曜五窟之三)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的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佛,高15.5米,气势磅礴。 第19、20窟外景 第十九窟(昙曜五窟之四),正中立像高达16.8米,是云冈石窟第二大佛像,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仰望云冈第二大佛像(注意到佛像举起的右手肘下有一小石柱支撑) 是当初支上的还是以后支上的呢? 第19窟侧位的网红“击掌大佛”…… 布丁也跟大佛击个掌…… 第20窟(昙曜五窟之五,原名“白佛爷洞”),举世著名的“云冈大佛”,据说最早西边也有一尊胁侍佛像,后因洞窟穹顶和前檐倒塌一起崩毁了。 古早说明牌载文介绍这尊大佛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冯骥才语),咱们也跟石佛打个招呼吧…… 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云冈皇家工程即告结束;西部各窟主要包括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这些石窟大多建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展现了北魏晚期佛教艺术的特点。 第39窟是云冈石窟西部最出色的洞窟,可惜我们参观的那天不开放…… 云冈石窟西部大部分洞窟都已破败不堪,而且大多连佛像都没有了,所以到这里云冈石窟的参观就算结束了。 因为没请导游,再加上照片拍得乱七八糟既无顺序又失要领,回家自己看着往往不知所以,十分遗憾。(有机会二进宫吧) 据说冰心先生曾经这样讲过云冈:“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儿骤入宝库,神魂丧失,莫知所携,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文学巨匠尚且如是说,我们还有什么可想的,来看就是了。 其中“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正是鄙人画像。 云冈博物院院史展 返回时顺便参观一下云冈院史展,对了解云冈石窟的发现、研究、保护、利用的过程,很有帮助。 云冈院史馆 云冈院史馆分四个展区共计展出近300幅图片,其中很多是首次公开。陈列内容以时间为脉络,展示了云冈石窟近百年的发展历程。 公元五世纪,在佛教东传的时代浪潮中,北魏皇家营造了五洲山大石窟寺。历经发展辉煌,后必然是漫长的衰落之路;虽有历朝历代的修缮,到二十世纪初,云冈还是沦为荒凉破败且无人关注的境地。 上世纪20-30年代破败的云冈…… 引起世界和中国学界与官方关注的,竟然是外国人……1902年,日本工学博士伊东忠太在考察大同辽金建筑时意外看到了云冈石窟,随后他发表的有关著作吸引一大批学者来到云冈;1907年,法国人爱德华·沙畹为云冈石窟拍下了最早的影像记录;此后瑞典学者喜龙仁,日本学者大村西崖、常盘大定、关野贞以及摄影师山本赞七郎等相继前来……最初引起世界关注的是外国人。 1933年,中国本土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营造学社同仁也对云冈石窟进行了考察,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整理了他们的研究,其中刊印了30多幅照片。 羽馆易(日)拍摄的高清晰度云冈石窟全景照片(1938-1944年) 今天再看这些照片,至少有两重矛盾深深地刺痛着今天的我们:一是日本人对古代的中国文化表现出尊崇,却在当时的中国大地点燃了战火;二是如此重要的影像文献,竟是出自外国人之手。 与中外研究者一起到来的,还有各色文物贩子,他们通过各种手段盗买窃取大量佛像、佛头等文物。仅在1929年9月,国民政府古物保管委员会在云冈的一次调查统计,就计有损毁、丢失石佛96尊之多! 云冈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当它的价值随着外国人频繁考察而迅速提升的时候,未能得到足够的保护,因此,正是在这一时期(清末至民国),云冈石窟遭遇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破坏,云冈石窟丢失的佛头、佛像有1400多尊,许多文物流失海外,其中日本是存有流失的云冈石窟佛像最多的国家。 真正学术意义上的研究,最初以日本学者居多,主要探讨云冈石窟的建筑特征和艺术源流;中国学者则重在解析云冈历史与建筑,介绍邻邦的研究成果。1933年9月,梁思成等中国营造学社同仁考察云冈石窟,对北魏石窟建筑进行了测绘研究。 1947年,北京大学宿白先生1956年发表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一文。此后,陆续发表了研究云冈石窟的系列文章,从历史学与考古学角度,对云冈历史和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本厘清了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和分期脉络。 2006年,张焯先生《云冈石窟编年史》问世,成为云冈石窟的第一部通史。其中的一系列论文,解决了历史上的诸多疑问。……这一切,标志着我国的云冈学已经走向成熟。 北京大学阎文儒、宿白先生与56级同学在云冈考察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云冈的保护工作。成立古迹保养所,清洁环境,植树造林,修缮古迹。1961年3月,国务院首批公布云冈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国家文物局对所有濒危洞窟和造像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加固,基本解决了洞窟的稳定性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石窟的原貌。云冈石窟如获新生。 石窟崩塌问题解决之后,石雕的防风化成为主题。90年代前半期的云冈“八五”保护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初步效果;后半期进行的109国道云冈段改线工程,则彻底解决了运煤车辆粉尘污染对石窟环境的危害。之后随着各种中外、省部合作项目的实施,以及2012~2015年,五华洞危岩加固、彩塑壁画修复、保护性窟檐建设全面完成。云冈石窟保护进入辉煌时期。 2014年新建成的五华洞窟檐外景 所有这一切,让我们知道,今天云冈的岁月静好,是多少人在背后的负重前行。同时,也在提醒人们:再美好的事物最终也会随风而去,抓紧前去参观瞻仰,才是当行之事。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5g4aaq6" target="_blank">云中漫步(一)</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59iey0j" target="_blank">云中漫步(二)</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4xz2p53" target="_blank">云中漫步(四)</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