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明信片 <p class="ql-block"> 在家庭还没有安装电话之前,主要的通信方式就是写信,通过书信向家人及亲朋好友传递信息。大约从七十年代末起,部队义务兵的通信开始实行免费,即在营区发信时,由营部盖上一个免费邮戳,不需要贴邮票,这也是义务兵的特殊待遇。其它人员的书信往来,都要贴上八分钱的邮票。后来,不知从何时开始,又出现了明信片。明信片只是一张稍厚一点的纸张,写上相互的通信地址及收(寄)信人,可在空白处留言,简单明了,盖上邮戳(义务兵)或贴上四分钱邮票即可,邮寄途中,工作人员都可以看到信的内容(附言),故称其为明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 1985 年 12 月 6 日, 吉林省四平师范学院外语系英专 83—1 的在校大学生刘巧平给时任三炮连一排长周立志寄发的一张明信片, 至今已珍藏近四十年, 极其珍贵。 上书 “敬赠周立志同志:愿战场多立战功,盼早日凯旋国门。祝你新春快乐!”</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通信方式一般只能写信联系, 明信片大约盛行至2000 年左右。 要想通过民用电话线路与前线干部、 战士联系几乎不可能。 周立志排长注明“10 号阅”,说明收到的时间还是相当快的。</p><p class="ql-block"> 刘巧平同志: 告诉您一个迟到的好消息, 周立志所在排,由于完成任务出色,荣立集体一等功。</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刘巧平,如今可能已经做奶奶了,真诚的希望您和您的家人及朋友能够看到您的明信片。如能看到,希望您在该集点评中告诉我们,大家会为您感到高兴的。</p><p class="ql-block"> 在老山防御作战期间,各地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不断向前线寄送慰问品、慰问信,全国各族人民都以自己的方式支援前线、支援人民子弟兵。山东老区人民寄来了自己亲自缝制的鞋垫,背心、毛巾等,云南省红云红河集团送来了自己生产的“白壳子”大重九、红塔山香烟等等。前线指战员深感祖国人民始终在支持和关心着我们,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指战员守士抗争,誓死卫国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北京市人民政府 山东淄博第三毛巾厂 安徽省肥东县供销社